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4244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高一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文件下载.docx

(1)基础知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

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专题讨论。

情景再现,历史对比,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按照新课改精神,要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互动——落实重点——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引导他们自主地探究,通过学习有所收获。

这也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今人们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闲暇时间逛逛街,购物也很方便,随处都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但同学们可曾知道,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即使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东西。

(播放视频《票证:

方寸之间见证历史变迁》)中国经济是如何实现由票证时代过渡到今天的卡证时代?

(投影打出课题: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讲授新课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内容有以下几点:

1、为什么要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如何进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它的内涵是什么?

(板书)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板书)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合作探究1】:

材料1: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

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

(1)共同出发点:

继承毛泽东思想。

(2)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

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

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板书)2.召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板书)3.内容

【合作探究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板书)4.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合作探究3】: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转折突出表现为三“新”:

①新道路: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新时期:

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发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③新领导: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归纳总结】: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承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板书)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4】: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板书)1.农村:

【合作探究5】:

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问题设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词是什么?

分配制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家庭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分配制度: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重大变革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地主——农民)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年(私有——公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小——大)

1978年(集体——个体)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2008(适度规模经营)

【承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板书)2.城市:

【合作探究6】: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

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全面展开:

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承转】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

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

(板书)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多媒体展示资料)①、1990年河北邯郸钢铁总厂的生产经营状况

②、1981—1993年中国GDP增长率

(问题设置)①1990年河北邯郸钢铁总厂的生产经营出现这种状况是经营不善造成的吗

②1989—1990年中国GDP增长率发展趋势如何?

③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当时的国内改革遭遇阻力

“阻力”的解释:

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指出: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板书)1、时代背景:

(1)国内改革遭遇阻力

(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承转】

严峻的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引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板书)2、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讲话

首先让学生观看邓小平南方讲话视频。

然后结合课本内容及纪录片总结并分析南方讲话内容及意义:

A、内容: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

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判断标准有否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发展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

(多媒体展示)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学生朗读)

(问题设置)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②什么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③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是转变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点)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

是指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其本质区别在于资源的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度时的产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与之对应的计划经济则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的配置。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孰优孰劣,关键是看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在商品经济时代,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手段。

(多媒体展示图片)计划经济的票证与市场经济的超市宣传单(以粮价为例)

引导学生理解:

两种经济体制最大的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由行政手段转为市场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市场经济的优势与缺陷

得出结论:

不能完全听市场的,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才行

教师:

在以上概括分析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思考:

你认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当时经济处于瓶颈状态下的中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引导学生分析然后总结)

B、意义: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澄清了对市场经济错误认识和模糊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

又一次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宣言书。

板书:

(2)、中共十四大(1992)

A内容: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意义:

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

A、主要内容: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多媒体出示材料:

河北邯郸钢铁的巨变

问题设置:

1、邯钢的巨变得益于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结合课文说明邯钢具有怎样的经营机制?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此后,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承转】,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人站起来了,而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富起来!

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

2、中共十五大召开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语言表述。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阶段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实现形式:

多样化。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问题设置)有人说,既然我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就不需要计划了,你同意这个观点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其优缺点,计划有其预见性和平衡能力,市场有其缺陷,其滞后性会带来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1949—1956年: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1956—1978年: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1978—1992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总结】

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后老师想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典瞬间与辉煌成就回放给大家,因为这段历史既是伴随你们成长的历史大厦,也是你们未来人生新篇章的舞台!

(多媒体成就展示):

《改革开放的经典瞬间与辉煌成就》(配乐画面)

(学生活动):

请学生谈谈心情和感受

【承转】其实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但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今天,相比之下中国的发展更是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

但是古人说得好:

居安思危!

(思维拓展):

在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忧患意识?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我相信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同学们现在去思考更需要你们未来的行动!

谢谢大家!

附: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反思】

1、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按照新课改精神,在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的基础上,惊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

3、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