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324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找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4、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一、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分类: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按内容不同分)

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不同分)

三、说明文三要素:

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如何判定说明文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方法:

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列数字、④作比较、⑤下定义

⑥作诠释、⑦打比方、⑧画图表、⑨摹状貌、⑩引资料。

①举例子:

举……的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⑦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⑧画图表:

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六、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七、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1、“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

2、并列式

3、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八、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记叙文和议论文也如此。

ü

九、如何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十、说明语言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答:

①不可以。

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

①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

②解释该词。

③该词在哪些方面(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进行限制。

④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实际不符,太绝对了。

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十一、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