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2290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90Word下载.docx

C.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A

第5题:

下列文献中,首先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是()。

A.《兴中会宣言》

B.《警世钟》

C.《革命军》

D.《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C

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具体方案,其中首次提出“定名中华共和国”。

第6题:

下列选项中对袁世凯死后的新旧约法之争,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新约指的是《中华民国约法》

B.段祺瑞支持新约

C.最后以南北统一告终

D.新约被全部废除

D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上台,仍然依照《中华民国约法》来发布命令,这等于承认了袁世凯封闭国会、登基称帝是正确的,遭到了滇系、桂系军阀的通电反对。

最后规定在宪法颁布之前,仍然遵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大总统选举法》仍然有效。

第7题:

1953年,为解决粮食供应紧张问题,我国采取的新措施是()

A.实行国家合同定购

B.发展农业合作社

C.推行“以粮为纲”政策

D.实行统购统销

第8题:

1947年印巴分治时,巴基斯坦的领导人是()。

A.苏加诺

B.尼赫鲁

C.真纳

D.纳赛尔

第9题: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的工商业合理调整,其核心内容是调整()。

A.劳资关系

B.供销关系

C.产销关系

D.公私关系

第10题:

标志着第二国际成立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是()。

A.1889年2月荷兰海牙会议

B.1889年7月14日社会主义者代表参加的巴黎代表大会

C.1891年8月布鲁塞尔代表大会

D.1893年8月瑞士苏黎世代表大会

第11题:

世界历史上已知最早的法典是()。

A.《乌尔纳木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亚述法典》

D.《赫梯法典》

《乌尔纳姆法典》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

它是古代西亚乌尔第三王朝创始者乌尔纳姆颁布的。

第12题:

世界天文史上最早实地测量子午线的记录是由谁进行的?

A.张衡

B.祖冲之

C.僧一行

D.郭守敬

僧一行制作了一架“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的现象,首次对子午线进行了测量,编订新历法——《大衍历》。

第13题:

相继发生过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省份是()。

A.广东

B.云南

C.四川

D.贵州

二次革命时,广东等地宣告独立,举兵讨袁。

护国运动时,广东在中华革命党压力下被迫独立。

孙中山在广州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14题:

《后汉书》载:

“……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西海是指()。

A.地中海

B.红海

C.巴尔喀什湖

D.波斯湾

甘英于汉和帝永元九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

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出发,经条支、安息等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但未能到达他的目的地大秦。

甘英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巾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第15题:

唐代《茶经》的作者是()。

A.陆心言

B.陆龟蒙

C.陆羽

D.陆逊

第16题:

下列组合是“后三头同盟”的是()。

①屋大维②恺撒③安东尼④雷必达

A.①②④

B.①⑨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安东尼、雷必达和恺撒的养子屋大维于公元前43年10月在意大利北部波诺尼亚城附近举行会晤,公开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

与前三头政治同盟的私人协议性质不同,后三头政治同盟后来获得罗马公民大会的承认,授权他们颁布法令和任命高级官员,统治国家五年,因此具有公开和合法的性质。

第17题: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始于()。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与匈奴结“和亲之约”,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

第18题:

12世纪西欧进入一个文化繁荣时期,有学者称之为“12世纪的文艺复兴”,其表现不包括()

A.罗马法复兴

B.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发现

C.大学兴起

D.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第19题: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同哪一国的双边谈判中?

A.中过与印度之间

B.中国与印尼之间

C.中国与美国之间

D.中国与苏联之间

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20题:

下列国家中不是不结盟运动发起者的是()。

A.南斯拉夫

B.印度

C.埃及

D.中国

1961年9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终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二、名词解释

第21题:

柏林墙_______

柏林墙:

二战后,德国和柏林市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

民主德国为阻止公民流向西柏林,1961年在东、西柏林之间修筑隔离墙。

1989年柏林墙被拆除,德国重新统一。

详细解答:

第22题:

官督商办_______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

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

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题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晚清政局”的“洋务运动”的内容。

考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办法。

我们这本复习资料的有关表述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开办民用工业”:

“它们(开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

这些民用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管理方面带有封建性,在市场上具有垄断性。

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国外经济的入侵,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象,并造就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才。

”其间,“它们(开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是关键,把握了这一点,既可以做选择题,又可以做名词解释题,甚至还可以做史料分析题。

第23题:

厘金_______

厘金:

咸丰初年,为筹集镇压太平军的经费,清政府官员在扬州设卡抽捐,对运销商品收取税款,称为厘金,后推广到全国,民国建立后仍沿用。

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1931年最终裁撤。

第24题:

《洛桑条约》______

《洛桑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对土耳其《色佛尔条约》而签订的和约。

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

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与凯末尔政府另订《洛桑条约》以代替《色佛尔条约》。

条约规定将小亚细亚全部领土和东色雷斯归还土耳其;

承认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

废除领事裁判权;

取消赔款,财政不受外国监督和关税自主等。

但凯末尔政府还是做了妥协和让步,特别是维持将海峡地区非军事化和国际共管,对其他地区的委任统治安排也未改变。

《洛桑条约》是凡尔赛体系中唯一的比较平等的条约,它使土耳其获得了民族独立,成为战后近东最稳定的国家。

第25题:

塔西佗______

塔西佗是(约公元55~120年)是共和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著作是《编年史》和《历史》,分别叙述从屋大维统治末年到尼禄,以及弗拉维王朝的历史。

他《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了日耳曼诸部落在氏族公社后期的社会概况。

第26题:

汉萨同盟______

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

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

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

拥有武装和金库。

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

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

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第27题:

《九国公约》_______

美国意图遏制日本独占中国,消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强迫列强接受“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

1922年2月6日,《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

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华盛顿会议中列强所签订的几个条约,考生也需具体掌握。

知识模块:

综合

第28题:

“五一六”通知_______

“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宣布撤销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等。

对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政策作了阐述。

三、史料分析题

第29题:

材料一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

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材料二

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以其奢靡挥霍而艳其富。

不知该夷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只能取胜外洋,破浪乘风是其长技;

惟不与之在洋接仗,其技即无所施……且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林则徐等《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

材料三

自具结之后,查验他国夷船,皆已绝无鸦片,惟英逆不遵法度,且肆鸱张,是以特奉谕旨断其贸易。

然未有浙洋之事,或尚可以仰恳恩施。

今既攻占城池,戕害文武,逆情显著,中外成闻,非惟难许通商,自当以威服叛。

第恐议者以为内地船炮非外夷之敌,与其旷日持久,何如设法羁縻。

抑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无已时……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但粤东关税既比他省丰饶,则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

——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

1.简要解释材料一的“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和材料三中“浙洋之事”“羁縻”的含义。

2.简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林则徐对抵抗“夷人”入侵的看法。

______

1.“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是指鸦片如不禁止,若干年后中国将没有抵抗外敌之兵,军饷也将没有来源。

“浙洋之事”指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攻陷浙江定海等地。

“羁縻”原意为控制笼络,文中指向英国妥协。

2.林则徐认为英国军力虽强,但并非不可战胜,不能妥协退让。

最初,林则徐对英军的认识尚有不符实际之处;

后来,林则徐对英军有更多的了解,主张利用广东的财力,招强战备,制造利炮坚船,坚决抵抗。

第30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请结合两宋时期社会状况的史实,阐述上述观点。

______

(1)两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宋朝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时期,关键在于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宋朝国土小于唐朝,但是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2)宋朝的城市繁荣程度大大超过唐朝,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都超过百万。

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商业繁荣,城市繁华。

(3)由于商业的发展,早在唐代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草市、墟市,到了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周围和一些村落。

贸易集市大量出现,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城镇。

(4)北宋的铸币量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仍不能满足商品发展的需要。

所以虽然市场上流通大量金属货币,那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民族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辽、西夏等进行边境贸易。

(6)海外贸易达到空前水平,范围广远,数额可观,被统治者重视。

(7)“瓦肆”的出现和风俗画的流行,反映唐代出现的市民文化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8)两宋时期的商业得到空前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其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均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该论者关于宋朝时期的所谓“商业革命”,以及其“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论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论述题

第31题:

论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财政危机。

冗官、冗兵、“岁币”及奢侈浪费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造成前所未有的“三冗”现象。

②农民起义。

为了维持各项开支的需要,宋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导致农民起义。

③辽夏侵边。

虽然北宋政府对辽、夏采取了屈辱妥协政策,但仍不能满足其贪欲。

辽、夏经常出兵南下,严重地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④范仲淹等人变法流产。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希望通过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来扭转当时的社会危机,史称“庆历新政”。

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迫流产了。

(2)内容:

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①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

a.青苗法:

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放款,听民户自愿请贷。

B.农田水利法:

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

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者,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者,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C.募役法:

差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以充。

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

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交“免役钱”;

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院户以及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按户等出“助役钱”,其数半于免役钱。

D.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然后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土质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

E.市易法:

由政府拨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

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商贩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政府仓库里的某种货物到各处销售,半年出息一分。

f.均输法:

由东南发运使根据中央的需要,灵活调配东南六路漕运京师的各种物资,以减少重复、浪费。

②军政方面,以“强兵"

为宗旨,实行四项新政:

a.置将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使兵知将,将练其兵”。

B.保甲法:

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作保丁;

农闲练武;

大保每夜派丁巡逻。

C.保马法:

把官府的马交给农民饲养,以节约养马开支,提高养马质量。

同时鼓励农民养马,凡养马户免其赋役。

D.置军器监:

设军器监于洛阳,又在各地设督作院,召集能工巧匠制作兵器,以提高兵器的质量。

(3)教育方面,以“育才”为目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

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标准。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失败的原因:

①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a.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之家对农民耕农的高利贷剥削;

B.农田水利法使水利勃兴,良田大增;

C.募役法使众多的农村居民免除差役,增加了农业劳动人手;

D.市易法多少限制了大商人利益,调节了市场,稳定了物价;

E.方田均税法使部分农民减轻了一些负担;

f.置将法、保甲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总之,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

的局势。

②失败的原因:

a.新法没有对官僚豪绅采取强硬措施,因而当新法触及他们利益的时候,便遭到激烈反对和攻击。

B.变法派没有形成一个巩固的政治集团,在反对派打击下,内部日益分裂。

C.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事。

随着变法运动色彩的改变,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第32题:

分析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节节败退,最终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在经济上,由于巨额赔款,清政府不得不以权利抵押大借外债,再加上通商口岸的开放使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和打击,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在政治上,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在国际上,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列强认识到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

第二次中日战争,即1937~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

在经济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使战前中国积累起来的现代化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在政治上,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

在国际地位上,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国不能不对中国加以重视,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33题:

北魏孝文帝是怎样对鲜卑族进行汉化的?

(1)迁都洛阳。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

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义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再次,在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2)易服装。

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

(3)讲汉话。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

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4)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

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5)通婚姻。

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他带头纳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6)改籍贯。

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

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