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183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Word文档格式.docx

互动问答

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学生的答问?

团队专家/陈辉

学生不学历史怎么办?

团队专家/聂幼犁

精华作业

做现代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武汉江岸区历史班/明道华

历史新课程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武汉江岸区历史班/刘正涛

简报选萃

武汉江岸区历史班学习简报第5期

武汉江岸区历史班学习简报第7期

孝感历史一班学习简报第3期

研修感言

云南怒江历史一班/段何坤

● 热点聚焦☆☆☆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的一点杂谈

何成刚

第一讲谈到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有学员就提出了一些难点问题,例如有的课程价值取向单一,但是,学生的想法却与之不同,这些想法的背后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如何解决这种价值冲突呢?

笔者翻阅了不少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教学设计案例,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正面、积极的角度,选取事件或案例(比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等等),让学生感悟、体会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的、可喜变化。

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当然是对的,符合《历史课程标准》在这一教学内容上的学习要求。

按照我的理解,这种设计思路应成为我们历史教师进行“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时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因为选取的史实或案例资源强烈地体现了生活化的特色,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但是,这种教学设计思路是否还有问题?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在我看来,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泛生活化”倾向,这种倾向会削弱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这种“泛生活化”的案例,并非真正贴近教学特定对象,即学生的生活,或者并非能真正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探究。

所以,既要落实好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又要克服“泛生活化”倾向之间,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一、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基本学习要求和基本价值取向,并进行具体分解,比如:

1.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转变;

2.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提高,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折;

3.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

4.对外经济大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5.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6.社会事业大发展,呈现出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

上述内容虽然多,但学习要求不高,基本上属于“了解”、“知道”的层次,可以通过选取有说服力的案例或史实来说明即可。

二、引导学生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伟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及经验总结,在学习要求上属于“理解”的层次。

这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将课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找一些能够反映成就的图片,设置好原本就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就使得“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变成了让学生不用真正思考,而是揣摩教师需要的正确答案的过程,由此,培养的不是真正的建立在独立思考上的理解能力,而是培养的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与顺应。

因此,还是需要提供不能角度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

改革开放的成就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这应该是一个多因素的问题。

既有政府决策的作用,又有国民自发的作用。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已经行动起来,所以,农村改革是政府与民众共同推进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调查,了解父母对改革的原因、成效的看法,当然,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调查到真实的看法。

三、做好学情分析,围绕改革开放了解学生关心的具体社会问题,从中选取一两个有重要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就如何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出谋划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

1.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

可是根据确切的数据统计,目前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城乡贫富差距悬殊正呈扩大化趋势,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2.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民关心的焦点问题,改革开放要科学、健康地可持续地推进,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3.根据确切的调研资料,现在农村普遍有一种不愿种田,依赖进城打工的养家观念,虽然国家不断在增加农业补贴,可是效果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想。

刚刚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南方地区经济影响最大,农民工纷纷回乡,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

这样的问题,因学生的不同,会有更多能吸引学生交流兴趣的有研讨价值的问题。

当然,梳理问题的目的不是否定改革开放,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经历,换句话说,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社会经验。

在这一课里,必须明确一个事实: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也存在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更认真的态度去解决。

或许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会有种种偏激认识,通过这个讨论,就可以加以建设性的纠偏。

总之,我认为,“问题研讨”这个教学环节的落脚点可以放在“应该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改革开放观”,即: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 作业点评☆☆☆

聂幼犁

●内蒙:

马姝洁 

(提交时间:

2009-7-2116:

05:

00)

新课程下必须扭转教学理念

新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最深的第二个目标即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以教师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尽快适应由主角到导演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做好很多工作。

首先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新课程更需要教师是一名研究型的学者,需要掌握中外古今通史,还要学习领会相关的专题史、历史理论新知,从而更多的拥有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进行甄别吸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深入浅出。

其次,教师一定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达到是师生良好的互动。

再次,改变教学方法,教师要行使好指挥和协调的职责。

精心设计导语,引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开谜团得出结论,防止越俎代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方法,完成体验,升华情感。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矛盾。

例如如何做到精讲,如何做到不讲达到讲的效果,如何处理学生的层次问题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完善的。

聂幼犁点评:

发表评论于:

2009-7-2120:

17:

05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与发展。

系指通过获得和怎样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经历,形成从这些经历中抽象或概括的更有统摄力的思维程序与思维方法,即思维方式。

通俗地讲,就是“怎样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的思维方式。

它反过来促进理解与掌握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并使其能迁移——举一反三,又有利于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就历史课程而言,这个“过程”指的是让学生在浓缩、简化或概括的情景和条件下,经历和体验史学界确认史实,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

如,经历和体验史学界确认唐太宗生平事迹、编写其年表的思考程序,解释与评价唐太宗的认识程序。

注意,这个“过程”指的是在本质和主干逻辑上与史学的认识过程一致,并非时空、途径、形式上完全相同。

教学方法上有的是通过教师的描述、概括、推理或演示等示范感知的,有的是由师生对话、置疑、解惑完成的,有的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性学习进行的,包括观看影视资料、图书阅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文献查阅、课题探究等。

教学方式上可以集体进行、小组合作、独立思考……。

操作时究竟用哪一种方案,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课而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可千篇一律或机械照搬;

“方法”指的是掌握史学界确认史实和解释与评价历史的思维方法。

小到编制历史大事年表、制作各种历史图表的思维方法,中有如何进行史料鉴定辨证、把握与解释历史现象的思维方法,大至如何发现与揭示历史变化的轨迹、知晓历史演变之脉络的思维方法。

●内蒙乌云娜(提交时间:

47:

34)

  通过今天的学习,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少数民族老师来说,新课程是新问题来了,新课程要求基础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同时,还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学习,我校教师感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要扭转教育过死、过繁、过难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理念虽然鼓舞人,但是转入到实践层面,我们还是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最核心的问题就是:

老师怎么上课?

进一步思考,上课仅仅是40分钟的事,怎么有效利用40分钟,这就有赖于40分钟之外的准备。

因而,我们的问题变成:

依据新课程标准,老师怎么办?

上课之前老师要准备什么?

怎么准备?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

过去,教师只要熟悉教材、教参,把握住考试的重点,同时认真贯彻教研员的指导意见,便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现在,教师的思维要既深又广,教学要考虑到课程、教材、学生、三维目标、多种教学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分析和把握新课程教学的各种因素。

还有把过程和方法一定要抓好!

还要继续好好学习!

说得好!

新课程给与教师以更高的地位,赋予了更大的使命,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不进则退。

●内蒙何丽霞(提交时间:

2009-7-2117:

00:

37)

答题内容:

专题一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我学习了新课程培训的第一个专题: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互动和生成这些新名词的出现。

所谓课堂互动生成就是指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对话、合作中碰撞出的未经预先设定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观点、新思路。

这种不可预设性给教师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呈现出真实、鲜活的特点。

因此互动生成也是新课改的最大特点,也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互动生成呢?

视频教学中分别列举了两个个案用以参考,我从中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一、互动生成需要民主和宽容

互动生成是在师生交流对话中碰撞出现的这就要求课堂首先是民主的课堂,教师是宽容的教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说、想说,畅所欲言,而且在学生看似偏离主题、离题万里时,教师不要忙着打断学生的思维及时地把他拉回自己预先创设的主题上来。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的就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宽容。

因此民主的课堂和宽容的教师是互动生成的基本前提。

二、互动生成需要智慧和反思

互动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面对学生不经意间冒出的“怪”问题、“怪”想法怎么办?

是一两句巧妙点拨、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再生枝节”、还是组织讨论?

这考验的是一个教师的智慧。

这一点恐怕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

那如果我自认不是一个很智慧的人怎么应对呢?

俗话说“笨鸟先飞”那就是课前更充分的备课,尽可能想到各种可能性以做到有备无患。

如果在课堂中出现无法应对的局面也应该多鼓励肯定学生,争取创设出一种宽松的气氛,保存学生创造思维的火种,切不可因为自己无法应对而扼杀了学生创造的激情。

最后是对互动生成性问题处理后的反思。

对自己在临时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不断地总结有效的方法和失败的教训会给以后处理类似事件带来更多经验。

不断反思和总结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智慧的捷径。

你的体会很好!

但有个别误解:

互动、生成并不完全排斥“预设”。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内蒙包头修文静(提交时间:

56)

从“武昌起义”案例想到的

在专题一中专家和各位老师帮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新课改中的四大问题:

一是如何理解历史新课标目标;

二是围绕新课标如何进行课堂设计;

三是如何在新课标是下处理教材;

四是围绕新课标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

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专家和老师为我们设计了一些非常典型的教学案例,而这些案例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所遇到的比较难处理的问题。

下面我就“武昌起义”这个案例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首先我们很清楚的一点是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想让教学所达成的目标不在停留在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分离状态下而是想让学生在相关历史情境下再现历史从而通过各种多样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情感和认知。

一改过去由教师传授知识并将固定的观点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一成不变的认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重大变革。

在“武昌起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梁老师采用了“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小记者采访”等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的将学生带入历史课堂,我想这节课不管有什么缺陷和不完美的地方但基本上它达到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的目的。

但是如果这堂课在设计上更精确一些我想它所达到的目标远不止此。

一,在“角色扮演”中我们能感受到在清末已经激起的革命者的热情,但如果背景设计再大些,旁白再丰富些,让清末社会各种矛盾丰富的展现出来,也许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对学生起到的引导会更明确一些,学生更容易有的放矢。

二在小组研讨的过程中学生所提及的史料是很多的,达到的效果是很明显也很好的。

通过这些我认识到因为在这种研讨型教学的背后对学生要求是很高的,所以能力较高的同学可以做到全面了解,对于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做到教师要提出质疑。

因此我认为对于课下学生的准备教师一定要给与更深更细致的指导。

讨论本身的结果是不能完全的设计到但讨论的部分目标必须明确设计和达成。

那么在这堂课中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很新颖的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其实历史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门课程,教师首先做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多少史实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像梁老师那样让学生去亲身体会历史情境这是很好的一种方法除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看相关的视频充分应用一些音像和影像资料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在开放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对教学检测目标的能否达到产生疑虑,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对教材整体的把握与整合,所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学习。

再次,值得谈到的另一个问题是: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是开放式的学生论从史出,得出的结论是不唯一的,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可能产生很多的价值感和情感认知,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既要达到课标要求下的价值观情感教育又要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想到的。

好!

具体而深刻,有操作性。

●曹锦霞(提交时间:

08:

16)

再现历史,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

上午视频中的一个案例是战国纷争不断,由七个组同学分别扮演战国七雄…

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因为历史毕竞是过去的东西,虽然学生听来有趣,但总认为离我们已经很是遥远了,产生一种陌生感,进而影响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的培养训练。

如何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防止学生“漠然”呢?

案例采用手段是“深入角色,引导学生作换位思考。

”当出现某一历史场景时,积极要求学生深入场景,把自己当成当时的某一角色,当你身处那时那刻,你会作出怎样的判断、选择,采取怎样的行动?

如汉初的修养生息,你假如是刘邦,面对田地荒芜,经济凋蔽,民不聊生,如何治理国家?

假如你是司马迁,你身陷囹圄、惨遭宫刑,你还能谱写史家之绝吗?

每当这些时候,学生就会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活跃的想像、热烈欢快的情感,产生的是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特殊内心感受。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认知笔者认为可以补充采用如下手段

1、利用多媒体,再造历史场景

众多的影视作品弥补了历史不能重复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那种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

我们把它拿来,营造氛围,再现场景,对历史课的教学是有极大帮助的。

很多课堂教学,是首先展示场景的电视、电影片断,使学生融入当时巨大的壮观的场面,如“火烧赤壁”、“甲午战争”、“大决战”……也有的是在课堂中途展示场景的影视片,无论怎样,我想,都是为使学生获得亲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获得亲身体验。

这里的体验,它不一定是亲身经历的,是主体在心理上、虚拟的“亲身经历”,由于主体不同,其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因此对出现的历史条件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不相同,但他们的个性体验又是可以共享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经过交往和沟通就可以实现视界的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而有些体验感觉隐隐约约的,就是说,“我”的这部分体验连“我”自己也无法告知,它们进入主体的潜意识,蛰伏于内心深处,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未来的某次体验中,它们可能被突然唤醒,激活,在一场豁然开朗的兴奋中,转化为主体自觉的意识,在以后生活中发挥着明确的指导作用。

2、设置悬念,激发探索兴趣

在一堂课将要结束时,除了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之外,发挥一下创造性,添加一些学生最为关注的事情,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弄清问题,解答疑难,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寻求答案,广泛收集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在讲人类起源时,不妨告诉学生目前史学界的关于人类究竟源于亚洲或是非洲的争论;

在讲到陈胜、吴广起义时,不妨假设未“会天大雨”,不是“道不通”,能按时到达渔阳,结果又会怎样?

在讲到秦始皇时,不妨把有关秦始皇陵墓的情况介绍给学生,为什么到现在这座神秘的陵墓还未得到开掘?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然会挤出时间收集资料,寻求答案,无论最终能否找到答案,学生从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会获取充实的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话,讲座、研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态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用“假如你是……”这样的引导是一种神入历史好方法,但要特别注意史料的提供、知识的铺垫和历史主义的思维方式。

张汉林

保定历史一班齐艳红:

视频中的案例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否合情合法。

学生的讨论中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从历史的必然性的角度,就是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会有其他诸侯来完成统一,甚至还提到对后世的影响。

但有一句话即“残酷是应当的”,这句话引起了专家的反思,即是对生命的尊重。

这也是新课标中要学生了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秦始皇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但是不是要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秦始皇统一的过程是残暴的,但也为后来汉的休养生息提供教训。

而接下来专家的话引发了历史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们什么?

我们在学习中不是要对历史声讨而是应该从中学到什么,特别是对今天有什么作用。

面对新课标,我们要学习的很多。

这个案例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要讲清历史史实,更要讲清贯穿于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张汉林:

齐老师的作业谈到了历史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历史教育的价值究竟何在?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为学生做合格的现代公民服务。

这个观点看似普通,甚至发“虚”,但是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理论其实很“实”,缺乏理论,我们就无法在寻常的教学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问题。

● 互动问答☆☆☆

刘建云老师: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

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嗨,嗨,嗨,你真棒!

”的赞扬,经常听到“啪,啪,啪”表扬的掌声,给回答好的学生甚至戴上大红花,对回答不好的学生老师也翘起的大拇指。

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取滞后评价的办法,于是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

有的教师认为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

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加以澄清,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热情,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

我们认为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

教师不应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

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团队专家陈辉:

这是新课程教学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

新课程倡导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强调对学生的答问要及时评价。

诚如李老师所言:

“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

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

”另一方面,要避免课堂上答问“好”声一片,关键在于老师的“设问”要有一定深度,要使学生思考后作答,而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

同时,对学生的作答,老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指出答问中好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方向,而不是小学生式的“好”、与“很好”这样的评价。

否则,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迷失”。

学员在bbs上提问:

团队专家聂幼犁:

呵呵,你的问题很典型,是个很赤裸又很实际的“元”问题!

如果你的课程在客观上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或者虽然在客观上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但你没能使学生在主观上意识到你的课程对他们的发展而言是必须的,学生就会被迫、烦躁、如坐针毡地坐在那里“听”课,而不是思考课程内容,与你共同开发与创造课程。

怎么才能做到这两条呢?

那就要靠你的以课程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的建构和创造,包括内容、程序、方式、方法和艺术。

如此,你才是个教师,而不是比学生多识几个字、多念几本书的教书匠。

● 精华作业☆☆☆

团队专家何成刚:

明道华老师的历史教育观强烈地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鲜明特色,这正是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