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2023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

《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识图第一学期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制图的基本知识

图样——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表示的工程对象,并有必要的技术说明的图。

装配图——表示组成机器或部件中各零件间的连接方式和装配关系的图样。

零件图——表达零件结构形状、大小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的图样。

(巩固练习)让学生再看一遍绪论部分的内容

(课堂小结)对学好识图的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要有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2、刻苦训练技能技巧,图面质量优秀,有一定构思能力;

3、作风认真严肃,决不敷衍了事。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简述你对学好本课程的看法。

教后感:

项目二制图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任务1认识制图国家标准

(1)

【课题名称】

机械制图的任务与学习方法;

了解制图国家标准

(1)中关于图纸与比例、字体与图线的。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机械制图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与学习方法。

2)了解国家标准中关于图纸幅面、格式及比例、字体、图线的规定。

二、能力目标

1)掌握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提高看图和画图的能力。

2)具有正确认知和选用图纸幅面、格式及比例的能力,能识别图形中的图线。

三、素质目标

培养严格遵守“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等国家技术标准的良好习惯,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工程素质。

四、教学要求

1)了解机械制图的学习方法,并能正确使用。

2)了解国家标准关于图纸幅面、格式及比例、字体、图线的规定,并会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

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方法。

【难点分析】

比例的规定和图线的应用。

【分析学生】

1)入学新生大多数未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和想像力较薄弱;

也未接触过机械工厂和机械生产,缺少机械零件、部件的知识。

2)刚入学时多数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态度是端正的,学习中遇到困难后,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个别学生甚至丧失学习信心与兴趣。

3)机械制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与中小学课程及其学习方法不同,学生对学习方法有一个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演示法、讲授法和归纳法。

【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

【教学安排】

2课时(90分钟)。

网络演示与讲授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家俱、建筑物、机械等的制造实践举例,引出学生需要学会阅读和绘制图样(工程界的共同语言),讲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讲授新课

1.机械制图的性质、特色、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

教师演示网络课程的课程说明,重点讲解学习方法。

教师讲解时,注意向学生设问,是否听明白,有何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2.图纸幅面和格式

教师讲解,并演示:

①网络课程的课程导航;

②图纸幅面演示;

③图框格式及尺寸演示;

④国家标准规定的标题栏格式及尺寸演示。

3.比例

教师讲解比例的术语、类型。

4.字体

教师讲解字体种类、书写方法,并指出不同场合的不同应用。

5.图线

教师对照图形分析图线的画法及应用,交叉演示网络课程中的图线用法。

学生进行习题集相关习题的练习。

三、小结

教师重点强调比例的意义及图线的应用,学生讨论图线的应用,总结应用特点。

四、布置作业

认识制图国家标准

(2)

认识制图国家标准

(2)中关于尺寸标注的规定。

掌握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尺寸的组成及常见尺寸的标注方法。

1)通过学习与练习,能正确地标注圆、圆弧、球、小尺寸、对称图形、光滑过渡处、正方形结构等的尺寸。

2)通过学习与练习,能进行倒角、倒圆、退刀槽特定要求的尺寸标注。

正确、美观地标注图样中零件图形的尺寸。

了解并掌握图样上尺寸的正确标注。

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尺寸的组成及常见尺寸的标注方法。

尺寸标注的实际应用。

1)尺寸注法主要介绍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知识内容理解不会有困难。

2)本节的要求是能正确地标注尺寸。

必须经过学习与反复练习,包括习题练习和后继内容学习中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好。

3)尺寸标注看起来不复杂,实际应用时,特别在刚开始学习时,往往易出错。

通过尺寸标注中的正误对比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学习,减少或避免出错。

讲练法、演示法、对比法、归纳法。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或直尺。

1学时(45分钟)。

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易出错处正误对比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一、复习旧课

1)简述字体书写、图线画法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二、导入新课

本节主要介绍制图基本规定中的尺寸标注方法。

图样上有了尺寸数字、尺寸线和尺寸界线,才能完整地表达零件图样,以供设计和加工时参考。

三、讲授新课

1.尺寸注法基本规则,尺寸数字、尺寸线和尺寸界线

教师介绍基本规则。

教师讲授并演示尺寸数字、尺寸线和尺寸界线,对尺寸线绘制中的易出错处进行正误对比讲授与演示。

2.常见的尺寸注法

这是本次课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师介绍各种常见的尺寸注法,交叉演示网络课程中应用最广或较难但常见的尺寸注法,如圆、圆弧、角度、小尺寸等的尺寸注法。

3.特定要求的尺寸注法

教师介绍特定要求的尺寸注法(可针对课本内容稍作补充),留少量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

四、小结

1)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

2)尺寸的组成。

3)常见尺寸的标注方法。

五、布置作业

任务2抄画带孔六棱柱的平面图形

等分圆周

掌握将圆周五、六等分的方法。

通过学习与练习,能自如地进行圆周等分。

能正确熟练地等分圆周。

了解并掌握各种等分圆周的方法。

圆周五等分。

等分圆周的实际应用。

1)圆的等分画法学生能够理解,难的是作图步骤的熟练,这需要多练习。

2)学生的作图能力,应主要抓态度认真,这样才能提高水平。

特别是圆周五等分,只有每一条线都准确,才能画出准确地图形。

3)学生的态度、学习方法除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外,在本次课的学习中尤其要强调。

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直尺、图板。

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1)简述常用绘图工具及其使用、线段等分法。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上一节学习了绘图工具的使用,这一节继续运用绘图工具绘制几何图形。

圆的等分与圆弧连接在绘图中应用广泛,熟练掌握对提高绘图速度和图面质量十分重要。

圆的等分法

教师讲授圆的六等分、五等分和用三角板对圆作等分的方法,边讲授边同步交叉进行演示。

安排学生穿插进行练习,尽量让学生当堂课完成。

1)总结圆的三、六等分的快捷方法。

2)总结在五、六等分圆时的注意事项。

思考题:

圆的任意等分有没有更快捷的经验法?

(提示:

可用查表的方法)。

任务3抄画扳手的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画法与应用

1)掌握平面图形的尺寸和线段分析。

2)掌握绘制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绘制平面图形。

能迅速分析平面图形中线段的特点,独立完成平面图形的正确绘制。

1)掌握平面图形的尺寸和线段分析及绘制方法。

2)熟悉并能绘制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的尺寸和线段分析。

2)绘制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

1)平面图形的尺寸和线段分析是绘图的基础,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要多花力气。

2)正确、熟练地绘制平面图形是本次课的学习目的,也是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掌握绘制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提高绘图能力。

3)绘制平面图形是机械制图的基础性能力,在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习方法方面,教师要多留意。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

1)简述圆弧等分的画图步骤。

机械零件通常是立体的,但常用平面图形来表示,绘制平面图形是机械制图的基本功,要努力掌握,本次课主要介绍平面图形的画法。

1)平面图形的画法

教师结合手柄图形,讲授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和线段分析,交叉演示网络课程。

教师讲授画图步骤,交叉进行演示,并归纳讲授绘图的一般程序。

安排学生穿插进行题目绘图和标注尺寸练习。

2.绘制定位块平面图形

教师分析尺寸及线段特点,与学生讨论绘图步骤,并进行交叉演示。

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画出习题集中的图形。

总结已知线段、中间弧、连接弧的尺寸特点,进一步明确平面图形的画法。

项目三基本体的表达与识读

任务1绘制切角长方体的三视图

认识投影法与视图

1)理解投影法的概念,掌握正投影的特性。

2)掌握三视图的形成。

3)掌握三视图的关系及投影规律。

正投影法是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基础,掌握正投影法是提高看图和绘图能力的关键。

掌握正投影法的绘图方法,能独立分析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掌握正投影的特性和方法,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三视图的形成。

三视图的投影关系、方位关系。

1)正投影法、三视图的形成比较直观,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不会有困难。

2)教学要求最终要落实到正投影法绘图能力上,经过反复练习,能提高绘图能力。

3)学习内容不复杂,要防止轻视学习的态度,提倡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思想。

2学时(90分钟)。

1)简述平面图形各种线段的尺寸特点及绘图步骤。

机械图样中表达物体形状的图形是按正投影法绘制的,正投影法是平行投影法中投射线与投影面垂直的投影法,它是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基础,本次课将介绍正投影法有关的内容。

1.投影法的概念

教师讲授中心投影法、平等投影法(斜投影法、正投影法),并交叉进行演示。

2.三视图的形成

教师讲授三视图的形成(三投影面体系、三视图的形成),交叉演示三视图的形成、三视图的展开,投影展开在同一平面上的三视图。

3.三视图的关系与投影规律

与学生一起讨论三视图的位置关系和方位关系,总结投影规律。

交叉演示“三等”对应关系与六个方位的位置关系。

总结三视图的形成方法,再次演示三视图的形成,同时总结“三等”投影规律。

完成习题集相关习题

任务2绘制切角长方体的轴测图

绘制基本体轴测图。

1)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及轴测图的形成。

2)熟悉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轴向伸缩系数,会绘制简单基本体的正等轴测图。

3)了解斜二轴测图的轴间角、轴向伸缩系数,会绘制简单基本体的斜二轴测图。

会绘制正等轴测图、斜二轴测图。

会分析正等轴测图与斜二轴测图的应用区别,能独立绘制轴测图。

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常用轴测图的种类;

熟悉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轴向伸缩系数;

掌握轴测图的画法。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常用轴测图的轴间角、轴向伸缩系数,带圆或圆弧立体的斜二轴测图方向的确定。

1)轴测图是在一个投影面上同时反映出空间立体三个坐标面形象的、富于立体感的单面投影图,与以往学习的三视图平面投影不同,增加了难度。

2)同上所述,在读、画轴测图的能力水平上也提高了要求。

3)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问题,尤其共性的疑难问题,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以解决。

2课时(90分钟)

1)简述球的视图画法,球表面上点的投影方法,基本几何体的尺寸标注。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已学习过的三面正投影图展开后可将较为简单物体的各部分形状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度量性好,作图方便,在工程上得到乐广泛应用。

但这种图样缺乏立体感、直观性。

为了弥补不足,工程上常采用富有立体感的轴测图来说明零件形状,表达设计意图、产品包装等,在工程上作为辅助图样使用。

1.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教师讲授轴测图的形成、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交叉演示轴测投影的形成。

教师绘制正等轴测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画出图形的正等轴测图

学生进行习题集的练习。

2.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教师讲授斜二轴测图的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教师演示支架的轴测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画出支架的斜二轴测图

总结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总结正等轴测图、斜二轴测图的画图技巧与规律。

任务3识读立体表面上的线和面

直线的投影

1)掌握直线的投影及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画直线投影的方法。

2)熟悉一般位置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

3)熟悉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会画直线的投影。

掌握直线的三面投影,会画直线的投影。

1)掌握直线的三面投影及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2)掌握画直线投影的方法。

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根据直线的三面投影判断直线的位置特性。

1)本次课中,一般位置直线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是倾斜线,投影长度均小于实际长度,学生学习时会费点力气。

其余内容按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困难不大。

2)画直线的投影,基础在点的投影,学生有这个能力。

3)根据直线的三面投影判断空间特性是本次课的难点,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练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难点。

1)简述点的投影规律,判断重影点的可见性。

直线投影是平面投影的基础,也是学习平面立体投影的基础。

三、新课教学

1.直线的三面投影

教师讲授直线的三面投影,并进行演示。

安排学生进行习题集练习。

2.直线的投影特性

教师讲授直线倾斜于、平行于、垂直于投影面三种情况的投影特性,穿插进行三种情况的演示。

3.一般位置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

教师讲授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介绍一般位置直线),并作演示。

4.投影面平行线、垂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

教师讲授投影面平行线、垂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交叉演示它们的投影图(投影分析)。

简述直线的投影规律、各种位置的投影特性,画和读直线投影的方法。

平面的投影

1)掌握各种位置的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征。

2)掌握画和读平面投影的方法。

会画和读平面的投影。

掌握各种位置的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会画和读平面的投影。

1)掌握各种位置的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

2)会画和读平面的投影

各种位置的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画和读平面投影的方法。

根据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判断平面的空间位置特性。

1)在上次课已学习掌握各种位置直线投影特性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不应有知识上的困难。

2)培养画和读平面投影的方法与能力,本次课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加强练习,提高能力。

3)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不掉队,个别有掉队的,也能及时赶上。

1)简述投影面平行线、垂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

在上次课学习直线投影的基础上,本次课进一步学习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这些都是为后面学习基本几何体(平面立体)的投影奠定基础。

1.平面的三面投影

教师讲授平面的三面投影,并作演示。

2.平面的投影特性

教师讲授平面平行于投影面、平面倾斜于投影面、平面垂直于投影面三种情况的投影特性,并作演示。

3.一般位置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

教师讲授一般位置平面(与三个投影面都处于倾斜位置)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为原平面的类似形,且形状缩小。

学生进行习题集练习。

4.投影面平行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

教师讲授投影面平行面(平行于一个投影面,垂直于其他两个投影面)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在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形,在其他两投影面上的投影分别积聚成直线,且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

5.投影面垂直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

教师讲授投影面垂直面(垂直于一个投影面,倾斜于其他两个投影面)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在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段直线,在其他两投影面上的投影均为缩小的类似形。

总结各种三位置的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总结画和读平面投影的方法,提高学生看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一般位置平面、投影面平行平面、投影面垂直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性有何异同?

请加以比较。

任务4绘制六棱柱的三视图和轴测图

表达与识读平面立体

1)掌握棱柱、棱锥的投影特征和视图画法。

2)了解在平面立体表面上求点的投影的方法。

会画棱柱、棱锥的视图,会在它们的表面上求点的投影。

掌握棱柱、棱锥的投影特征、视图画法,能独立在棱柱、棱锥表面上求点位置并画出点的三面投影。

掌握棱柱、棱锥的投影特征、视图画法及在其表面上求点的投影的方法。

棱柱、棱锥的投影特征、视图画法。

棱柱表面上点的投影。

1)在掌握平面投影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知识水平不应有困难。

2)能力水平不应有困难,要通过多做练习达到熟练的目的;

点的投影作为选学内容,不作深入研究,所以教师应化难为易,分层次教学。

3)注意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1)简述各种位置的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特征。

机械零件都是由基本体组成的,了解并熟悉基本体的投影及其轴测图的画法,可以为零件图的视图表达和识读奠定基础。

前面我们学习了点、直线、平面的投影,基本几何体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有了前面的基础,基本体的投影学习应该比较容易。

1.四棱柱

教师讲授四棱柱的三视图分析、棱柱三视图的画法步骤,简单介绍求棱柱表面点的投影的方法。

2.六棱柱

教师分析六棱柱的三视图;

结合线、面投影特点分析绘图步骤;

简单介绍表面求点的方法(教师可从不同位置多取几个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交叉演示六棱柱的视图分析、投影画法、表面求点的方法。

3.四棱锥

教师讲授四棱锥的三视图分析及棱锥三视图的作图步骤,简单介绍正四棱锥表面求点的方法。

交叉演示正四棱锥的三视图及其作图步骤、表面求点的方法。

总结棱柱、棱锥的投影特征和视图画法,归纳在平面立体表面上求点的投影的方法和技巧。

任务5绘制圆柱的三视图和轴测图

表达与识读曲面立体

1)掌握圆柱视图的画法及表面求点的方法。

2)掌握圆锥、球的投影特征和视图的画法。

3)了解在圆锥、球表面上求点的投影的方法。

会画圆柱、圆锥、球的视图。

掌握圆柱、圆锥、球的投影特征、视图画法,会判断表面上点的位置。

掌握圆柱、圆锥、球的视图分析、视图画法及它们表面上点的位置的判断和投影方法。

圆柱投影轮廓线分析、视图画法,圆锥、球的三视图画法。

球的最大轮廓线在其他视图上的投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