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中的其它重要部分Word下载.docx
《会计报表中的其它重要部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报表中的其它重要部分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等…
负债类:
短期贷款
所有者权益类:
损益类: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成本
成本类: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2)存货的核算
存货的含义和范围:
存货,是指企业为保证其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而持有的各种商品和货物。
工业企业中,存货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等…
商业企业中,存货则主要包括各种用于销售的商品及非商品类的材料物资等。
存货的计价:
存货应按照实际成本计价,其中包括:
买价、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费等等…
5种核算方法
1-个别辨认法
如果可以确认存货的属性的话,就可以确定存货的价值。
这个方法主要用于可以辨认的商品及货物,比如一些大型机器。
但是如果不能辨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指按照存货收发的顺序,假定先收入的存货先发出,并按此流转程序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
例:
某企业A材料有关资料如下:
9月1日:
结余500公斤,单位成本4.2公斤,总成本2100元。
9月5日:
购入12000公斤,单位成本4.5公斤,总成本54000元。
9月10日:
领用8000公斤。
9月15日:
购入10000公斤,单位成本为4.9公斤,总成本49000元。
9月25日:
领用11800公斤。
按照先进先出法,9月10日领用的材料,其实际成本确定如下:
(500×
4.2) + (7500×
4.5) = 35850元
即假定月初结存500公斤先领用,其余7500公斤属于9月5日购入。
类似地,9月25日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4500×
4.5) + (7300×
4.9) = 56020元
3-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月末根据月初结存及本月购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和数量,平均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月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月购入存货实际成本
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本月发出存货实际成本=
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承前例,按照加权平均法,可计算如下:
全月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2100+54000+49000
500+12000+10000
= 105100/22500 = 4.67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8000+11800)×
4.67 =92466元
4-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指存货每收入一次即重新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实际成本,每次领用都按重新计算的平均实际成本确定发出存货成本。
计算公式为: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次收入存货前结存实际成本+本次收入存货实际成本
本次收入存货前结存数量+本次收入存货数量
每次领用或发出存货前实际成本=
本次领用或发出存货实际成本×
最近一次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按前例,9月5日的移动加权平均实际单位成本为:
2100+54000 =56100 = 4.488元
500+12000 12500
9月10日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8000×
4.488=35904元
9月15日购入10000公斤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即变为:
20196+49000=4.772元
4500+10000
9月25日领用11800公斤的实际成本则为:
11800×
4.772=56310元
5-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正好与先进先出相反,它假定后收入的存货先发出,其成本流转按此假定顺序进行。
这种方法在物价变动条件下,能较好地实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保证成本费用和利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部分抵消物价上涨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按前例,我们可确定后进先出法下9月10日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4.5=36000元
同样地,9月25日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可确定为:
(10000×
4.9)+(1800×
4.5)=57100元
9月10日
9月25日
总额
先进先出法
35850元
56020元
91870元
后进先出法
36000元
57100元
93100元
加权平均法
37360元
55106元
92466元
移动平均法
35904元
56310元
92214元
93100-91870=¥1230,
1230×
33%=¥405(所得税)
先进先出法要多付¥405的所得税。
这里还有个税收问题,在涨价的情况下,后进先出法能暂时少付税!
虽然发出的材料的实际成本高,但是留在仓库里的材料的实际成本却低了。
按前例:
先进先出法月底存货2700×
4.9=¥13230
后进先出法月底存货500×
4.2+2200×
4.5=¥12000
所以,只要有一天你的供应商断货,那么你必须起用所有的货物(材料),包括那些最“老”的。
比如说,按前例:
10月份供应商断货,企业没有在进货而只用了剩下的2700公斤材料
先进先出法实际成本2700×
后进先出法实际成本500×
4.2+2200×
13230-12000=¥1230,1230×
33%=¥405(所得税)
后进先出法要多付¥405的所得税。
为什么要有折旧和摊销?
-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资产的投资金额比较高的原因,折旧和摊销可以把这笔费用分摊到以后几年中。
-每年折旧和摊销是算在当年的费用里,但其实这并不代表一项真正的现金流出,我们可以把折旧和摊销当作每年累积下的、为今后更新资产(固定资产)而准备的钱。
-由于资产的陈旧和贬值。
固定资产的特点:
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较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它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等。
无形资产的特点:
无形资产具备如下三个特征:
1-没有物质实体
2-能使企业长期(超过一年)受益
3-所代表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有:
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著作权、场地使用权和商誉等。
其它资产:
其它资产包括:
开办费、筹建期间汇兑损失和递延支出等。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
直线折旧法、工作量法、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
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采用直线法计算,如需要采用其它方法计算折旧,可以提出申请,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使用。
记帐方法:
每月底,在准备报表时
在固定资产的科目里设有“累积折旧”
记帐时,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累积折旧
1-直线法: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残值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折旧率= 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固定资产原价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注意:
残值应当不低于原价的10%,另外所有的固定资产都有税法规定的最低使用年限。
例如:
某企业有一辆汽车,原价¥70000,最低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残值为¥7000
机器年折旧率= 1-10% =18%
机器最低使用年限:
5
年次
年初折余价值
¥
年折旧额
累计折旧额¥
年末折余价值
1
2
3
4
2-工作量法:
这是根据固定资产在全部使用年限中的预计工作量,先计算出单位工作量应计提的折旧额,然后根据各期工作量求出各期应计提的折旧额的方法。
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可按不同的量度计算,如汽车的行驶里程(行驶里程法)、机器生产的产品产量(产量法)以及机器工作小时(工作时数法)
单位工作量应计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估计残值
预计总工作量
各期折旧额=单位工作量应计折旧额×
该期实际工作量
某企业有大型运输卡车一部,原价¥200000,预计全部行驶里程为400000公里,预计残额¥20000。
该车今年8月共行驶5000公里。
8月份的应计折旧额可计算如下:
单位工作量应计提的折旧额=200000×
90%
400000
=¥0.45
8月份应计提折旧额=5000×
0.45=¥2250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就是用直线折旧率的两倍,去乘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折于价值,以计算一定期间应计折旧额。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一种加速折旧法。
某企业有一辆机动车,原价¥70000元,使用期限为5年,预计残值为7000元,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各年应提折旧额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直线折旧率
直线折旧率=1×
100%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1/50×
100=20%
2)将直线折旧率乘以2,2×
20%=40%以此作为计算年折旧额的固定折旧率
3)将上述固定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帐面净值,得各年应计提的折旧额,各年折旧额的计算如下表所示
年固定折旧率
70000
40%
28000
42000
16800
44800
25200
10800
55600
14400
5760
61360
8640
1640
63000
第五年的折旧额是以第五年的年初折余价值减去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得出的,这样便可以保证计提的折旧额不高于应提的折旧额。
4-年数总和法
也是加速折旧法。
计算方法:
第i年的折旧率=N-K=2(N-K)
1+2+…+NN(N+1)
N=固定资产最低使用年限
K=至第i年年初止固定资产已提折旧年限
然后:
第i年的折旧额=(固定资产-估计残值)×
第i年的折旧率
第1年的折旧率=5-0=2(5-0)=33.33%
1+2+3+4+55(5+1)
第2年的折旧率=5-1=2(5-1)=26.67%
第3年的折旧率=5-2=2(5-2)=20%
第4年的折旧率=5-3=2(5-3)=13.33%
第5年的折旧率=5-4=2(5-4)=6.67%
原价-残值
年折旧率
年折
旧额
33.33%
20998
49002
26.67%
16802
37800
32200
20%
12600
50400
19600
13.33%
8398
58798
11202
6.67%
4202
各种折旧法的比较:
累计比较
年数总和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直线法
每年折旧额比较:
5760
1640
无形资产与其它费用的摊销:
每月底,在准备报表时
记帐时,借记管理费用,直接贷记无形资产或其他费用的科目
如:
借记:
管理费用¥400
贷记:
开办费¥400
根据无形资产和其他费用的摊销限期,每年平均摊销。
如例:
开办费¥40000,摊销限期:
5年
每月摊销额=40000/5/12=¥666.67
每年摊销额=40000/5=¥8000
练习:
中兴公司91年1月1日买了一辆法拉力给他的总经理用,
原价:
¥2000000,残值:
¥200000
使用限期为5年,预计行驶量:
500000公里
91年至95年的行驶量分别为:
91年:
80000公里
92年:
93年:
90000公里
94年:
85000公里
95年:
95000公里
请你用4种折旧法来几算出这辆车从91年至95年的每年折旧额。
另外,中兴公司91年1月1日的开办费为¥500000,分5年摊销,请你算出每年的摊销额。
4)坏帐:
由于市场的竞争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客户信用情况的好坏,在企业的应收帐款中,难免有些帐款收不回来。
这些不能收回的帐款,称为坏帐,因此而发生的损失,称为坏帐损失。
坏帐的核算:
直接转销法:
在确定帐款没办法收回的时候,将实际坏帐直接冲减应收帐款,并将坏帐损失记作当期费用。
美菱公司的一个客户破产,它欠美菱公司的¥5000没法偿还。
经有关部门审查后批准全部作为坏帐处理。
记帐如下:
借管理费用¥5000
贷应收帐款¥5000
可是直接转销法只有在确定没法收回帐款时才能启用,而且还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
如果以后全部或部分收回这笔帐款,则应冲减当年度管理费用。
接前例:
借应收帐款¥5000
贷管理费用¥5000
借银行存款¥5000
贷应收帐款¥5000
国家利益保障税收
存货、折旧和坏帐准备的计提方法
企业利益
少付税
经济、实际情况
备抵法:
备抵法,是在坏帐实际发生前按期估计坏帐损失,计提坏帐准备,转作当期费用。
可按目前国内的会计制度,采用备抵法计提坏帐准备的企业,只可按年终的应收帐款,应受票据等的3%作为年末坏帐准备。
长千公司98年末的应收帐款余额为¥430000,坏帐准备为3%*430000=12900
借管理费用¥12900
贷坏帐准备¥12900
99年度该公司实际发生坏帐损失¥14000
借坏帐准备¥14000
贷应收帐款¥14000
这时候,坏帐准备帐户有借方余额¥1100。
在年终提坏帐准备时应予抵补。
99末该公司应收帐款余额为¥540000,按3%计提坏帐准备¥16200。
由于本年度坏帐准备超支¥1100,因此,99年末计入管理费用应为¥17300(16200+1100)。
这样,坏帐准备帐户年末余额便能保持应有的¥16200(17300-1100)。
借管理费用¥17300
贷坏帐准备¥17300
但是,如果99年度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不是¥14000,而是¥10000,则年终计提坏帐准备之前,坏帐准备帐户有贷方余额¥2900,则99年末计入管理费用的坏帐损失应为:
¥13300(16200-2900)
这样坏帐准备帐户年末余额,便能保持应有的¥16200(13300+2900)。
借管理费用¥13300
贷坏帐准备¥13300
如果以后全部或部分收回这笔帐款,则应冲减当年度坏帐准备。
贷坏帐准备¥5000
思考?
这样的坏帐核算有利于公司?
还是国家?
由于国家这样的严格控制坏帐的计提,所以说许多公司的资产并不符合公司的真实性。
客户帐款是属于公司的流动资产,如果它包括许多实际上收不回的,但国家又不允许计提的帐款,那么公司除了流动资产不符合真实性外,还要多付税金。
因为它必须付给国家它并没有收到帐款,但确已经算到本年度利润中的销售额。
在国外,坏帐准备是个很重要的帐户,许多公司都通过这个帐户来面对市场上收不到欠款的风险。
虽然目前国内的坏帐准备这个帐户是虚有其名,但如果中国要和世界挂钩,那么国家必须放松对坏帐准备的制度。
会计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会计工作的首要原则。
通常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以可靠性来加以表述。
会计既以反映为其基本职能,则“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准则》第10条)。
因此,客观性原则包含着“如实反映”、“可以验证”和“客观公正”等要求。
二、历史成本原则
各项财产物资和负债应当以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成本和交换价格计价。
会计实务以历史成本计价,就是因为它是客观的,可鉴证的。
三、营业收入确认原则
营业收入确认原则又称营业收入实现原则。
会计上确认营业收入的条件有二:
1)已实现或可实现;
2)已赢得
四、配比原则
营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营业收入与费用配比方法有三:
1)直接配比:
当费用与营业收入有直接关系,则当营业收入确认时,产生该营业收入的成本立即转为费用,即直接费用。
2)系统而合理的分摊:
当费用与营业收入无直接关系,但能确知费用会产生未来收入时,则可按系统而合理的方法,将费用分摊于各受益期,即摊销费用。
3)立即确认费用:
两者既无直接关系,又不能预期未求效益可作为分摊费用的依据,则成本在发生期间就立即确认为费用,即期间费用。
五、充分揭示原则
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关的重要事项,必须在财务报表上予以充分揭示。
即一事项不加以说明,就可能使报表使用者发生误解,从而影响决策的,均为重要事项。
六、谨慎原则
亦即稳健原则或审慎原则。
所谓谨慎原则者就是“不预计任何可能发生的利益,而承认一切可能发生的损失”。
七、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制,是会计确认的一种时间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指出:
“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企业会计准则》第16条)。
这种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就是确定企业收入核反应的归属期的划分原则。
这就是:
凡是当期已经确认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凡是不属于当期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只有符合会计原则的报表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真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