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197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刈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观刈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观刈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观刈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观刈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刈麦》教学设计.doc

《《观刈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刈麦》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刈麦》教学设计.doc

《观刈麦》教学设计

绥宁县瓦屋学校杨华波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掌握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

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以播放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的情绪在演示的动画情节中感知诗韵,理解课文。

2.朗读点拨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知诗人。

1、新课导入。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

又想到了什么呢?

 

2、作者介绍。

点击课件“知诗人”按钮进入作者介绍页面。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世称白香山。

唐代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讽喻诗:

《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

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诗欣赏。

 

1、点击课件“诗欣赏”按钮,欣赏课文内容的动画演示。

 

2、请一名学生说说看过动画后的感受。

三、读诗句。

1、点名朗读课文《观刈麦》。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句读。

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

刈 荷 箪 童稚 携 饷 灼 秉穗 禄 石 晏 邽 

2、学生齐读、概括内容。

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四、明诗意。

1、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或与老师交流。

让学生上台操作课件,点击“明诗意”按钮共同学习。

2、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请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适当指导纠正。

(1)刈(yì):

割。

(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

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

盖。

  (4)妇姑:

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

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

肩挑。

箪食:

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

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

浆:

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饷(xiǎng)田:

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

年轻力壮的男子。

  南冈:

地名。

  (5)足蒸暑土气:

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

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

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

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

破。

  (8)相顾言:

指互相诉说。

顾:

视,看。

  (9)输税:

缴纳租税。

  (10)曾(zēng)不:

从未。

事:

从事。

农桑:

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

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

岁末。

晏,尽。

五、悟诗情。

1、诗文欣赏。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用水壶装着的浆水,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写法鉴赏

①、叙述与抒情的文美结合。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

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3、思考问题,领悟诗情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②、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

景物描写:

夜来……黄 ;场面描写:

足蒸……光 ;语言描写:

家田……肠 ;心理描写:

力尽……长 。

③、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

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

诗中景物描写: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

“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④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⑤、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明确:

一个字:

苦;原因:

输税尽。

⑥、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明确: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六、练习一下。

1、小黑板提示:

背诵《观刈麦》,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①、你了解白居易多少?

②、《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是:

,。

③、《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

④、《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

⑤、《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请问听者“悲”从何来?

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

2、课件上的练习:

点击“练习”按钮进入练习页面。

六、扩展延伸。

1、点击课件的“扩展延伸”按钮,进入《大林寺桃花》的欣赏。

2、体味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