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1632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

《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文档格式.docx

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

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

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

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开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屡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

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

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立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

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

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非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

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

单独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

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

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

“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

〞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

“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

“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

〞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

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

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

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

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

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

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

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

(二)

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送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

"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又有人说:

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

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位于太原

  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

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

  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

唐叔虞祠"

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

唐"

改为"

晋"

,这也是山西简称"

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

晋王祠"

,简称"

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屡次修建和扩建。

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

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立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

  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

圣母殿原名"

女郎祠"

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

金人台"

  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

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

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

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

船家看了看铁人说:

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

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

  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

面前立着一位铁人。

  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三)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

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块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

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

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立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

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

“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

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

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

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似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

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

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

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

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

后人在旧渠的根底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

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

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到达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

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稳固。

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

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宝。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

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

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

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

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

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

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及同时建造的。

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

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

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

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飞梁南北桥面之东,两端各卧伏一只宋雕石狮,造型生动。

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

此殿创立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

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

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

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

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

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

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

“减柱法〞的熟练使用。

  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

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防止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

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美轻巧的开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开展史都很有价值。

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

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

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

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

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

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

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

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拟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

她们的年龄或任或少,身段或饱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

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

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

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立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

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

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

泉水晶莹透明,水中浓翠的长生萍和水底五色斑澜的石子,在阳光的映照下荣耀夺目,蔚为奇观。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赞美不绝,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

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C,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持句:

“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

〞“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就是咏颂晋祠的泉水的。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又称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楼分上下两层。

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

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

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衣纹飘逸,造型别致,也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

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到达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稳固自己政权的目的。

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

晋祠之铭并序书法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

刻工以洗炼的刀法,充分表现出原书法的神韵。

“唐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祠区北侧有唐叔虞祠。

据郦道元水经注说:

“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又北宋太平兴国修晋祠碑记中描绘它“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旧祠位置似与现在不在同一个地方。

现存建筑分前后两院,颇为宽敞。

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是唐叔虞殿。

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唐叔虞塑像。

神龛两侧有从别处移来的十二个塑像,多为女性,高度与真人相近。

她仍手持笛、琵琶、三弦、钹等不同乐器,似乎是一个较完整的乐队。

远些塑像约为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国器乐开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

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著蓝天白云,甚是壮观。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

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维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

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

  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四)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

创立年代已不可考。

北魏郦道元的<

<

水经注>

>

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知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

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拟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

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

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

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

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