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0995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科技学院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近年来我校办学成绩显著,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学校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经费不足是制约内涵提升的巨大压力。

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综合实验训练中心,图书馆等基础办学条件和信息化建设、建设教学实验用房和配置等资源条件,满足不了学校改革和发展需要。

因此,通过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我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资金压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固本强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学科优势特色突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影响较大。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围绕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的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特点,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科技、人才服务面向,积淀了较为突出的农科优势,主干学科直接服务农业行业领域。

在现有54个本科专业中,农科和涉农专业超过20个,其中包括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和教改示范专业6个。

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

农科专业领域实力较强,尤其玉米育种、饲草、有机肥研究以及家禽疫病防控监测等领域优势突出,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同时学校长期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全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的领头雁,在全省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2、办学质量和效益突出,社会广泛认可。

近年来,我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建设与改革、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002年、2008年两次均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9年,以优异成绩获批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

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各类人才尤其是农科类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据统计,全省基层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推广部门科技工作人员约40%来自我校,全省职业高中的专业课教师约20%来自我校;

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其中苗娟等一批创业大学生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赞许,并高度赞许“安徽科技学院出人才”。

与此同时,我校紧密围绕学科专业优势,积极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开展校企、校地、校所合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安徽省创新办统计,我校近三年自主创新成果呈快速增长势头,总数已达238个(件),综合排名位居全省高校第10位。

3、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育人这个根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努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施了“2+2”、“3+1”、“订单式”“多证书”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先后获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0项,其中“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等2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作物遗传育种等3个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获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等8项教研课题获省级重点课题立项。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并获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所典型经验重点宣传高校”。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通过一系列超常规举措,营造了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吸引和稳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007年以来,引进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87人,其中博士46人。

培养硕士、博士157人。

引进和培养高级职称人员126人,入选省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6人、省级115创新团队1个,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全省优秀教师3人。

学校人才引进、稳定、培养和使用工作成绩突出,特别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打造出一支素养过硬、业务突出、作风扎实、团结稳定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其做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0年荣获“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4、办学规模和校园面积相对稳定,债务负担基本消除。

目前在校生规模为15400人,校区面积为1160亩。

十二五期间,我校在校生规模维持在16000-18000人,校区面积基本维持在现有水平,学校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内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在债务负担方面,我校在高校扩招过程中形成的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特别是在2011年和2012年省提标化债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到2012年6月底,我校债务为1831.9万元。

预计到2012年年底,我校将消除全部债务。

5、遴选急需建设项目,确保建设实效。

按照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强基础、重能力、提质量”的总体要求和“填平补齐”的基本原则,坚持科学论证,把我校本科教学实践中发展最急需、条件最薄弱等方面的项目纳入建设范围,并将项目建设与学校基本条件改善、优势特色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强化基础办学能力,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目的。

二、总体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为重大机遇,以加强本科教学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实践性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统筹力量,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为我省特别是皖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在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进安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精心实施、创新管理,进一步扩大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效应,全面系统地改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图书资料和信息化条件,提升服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提高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强化教师队伍、实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创新意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师德师风素养,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实践、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

加快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项目建设步伐,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增强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

2、具体目标。

(待补齐,建议不列,已经在各项目中)

(三)建设项目与资金预算

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印发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2〕1132号)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我校将主要实施七个建设项目:

教学实验用房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图书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

资金总预算为万元,其中: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万元,地方财政资金万元,学校自筹万元。

建设资金总预算见表一,分年度、分项目资金预算见表二。

表一、建设资金总预算

单位:

万元

建设项目名称

资金

总需求

其中

申请中央财政

专项资金

争取地方财政

配套资金

学校自筹

资金

教学实验用房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实验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改革

图书资源建设

校园信息化建设

合计

表二、建设资金分年度、分项目资金明细表

年度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三、分项建设方案

(一)教学实验用房建设方案

1、建设现状与需求

“十一五”期间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和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工宿舍等教学生活用房12万多平方米,累计校舍建筑总面积38.1万平方米(其中公用设施建筑面积28.2万平方米,建筑单体54个),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学校重视教学楼、实验楼等教学实验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有效发挥了教学实验用房在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和综合实训中的作用。

但现有教学实验用房结构、存量还不能完全匹配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教学实验用房基本情况见下表。

教学实验用房基本情况表

序号

建筑名称

建筑面积(㎡)

层数

结构

竣工时间

1

教学楼

学知楼(东校区第一教学楼)

8000

41850

6

框架

1990年8月

2

求知楼(东校区原第二教学楼)

12960

2002年6月

3

新知楼(西校区教学楼)

20890

5

2007年8月

4

笃行楼(东校区第一实验楼)

7680

58610

2001年8月

力行楼(东校区第二实验楼)

8888

2004年9月

动科院实验楼(东校区)

2080

砖混

200年6月

7

动科院动物保健中心(东校区)

2476

框架、砖混

8

躬行楼(西校区实验楼)

30852

2008年4月

9

工学院工程实训中心

6074

10

动科院SPF实验室

560

2007年4月

11

附属实训设施

食品加工园等

6480

根据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及学校“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校全日制在校生将达到16000人。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实验楼规划建筑面积指标为7.17㎡/生,按16000在校生规模,需实验楼建筑面积为114720㎡,但目前校区拥有的实验用房总建筑面积仅为65090㎡,尚缺49630㎡。

即使按现有学生规模15410人计算,也存在较大差距,需规划建设实验实训楼,以有效缓解现有实验用房不足的紧张状况,确保实验实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设目标与计划

按照现代化、精品化、生态化、人性化的目标要求,突出选址注重环境整体协调、建筑标准兼顾前瞻性和经济适应性、使用功能体现满足需要和配套互补的建设原则,以实验实训楼建设为重点,以“十二五”为建设期,提升教学实验用房面积标准,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3、建设内容与措施

(1)主要建设内容。

新建1栋实验实训楼,总建筑面积21000㎡。

在功能布局上,以公共实验平台为主,强化基础实验条件,兼顾特色专业的综合实训实习。

(2)建设措施。

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后勤管理处、教务处、财务处、监察审计处等为成员单位的项目领导组,全面负责项目组织和工程实施。

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完善各项审批手续,依法进行招标投标工作,择优确定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

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驻工地代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对项目建设加大监管力度,严把设计、施工的质量,控制好工程的造价和进度,确保项目按期竣工交付。

4、资金预算与进度安排

(1)资金预算

项目总投资约4368万元,具体见投资估算表和资金使用计划表。

表一、项目投资估算表

工程和费用名称

数量

单位

造价

合价

(万元)

备注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21000

1784

3746

 

土建工程

1525

3203

安装工程

200

420

室外总体

59

124

工程建设其他费

414

建设单位管理费

48

可研、环评等前期咨询费

20

勘察费

0.35%

13

设计费

126

施工图审图费

0.08%

3

竣工图编制费

8%

10

工程监理费

94

全过程造价咨询费

31

招标代理费

19

建设场地准备费

0.3%

11

人防易地建设费

18

38

预备费

4160

5%

208

(一+二)*5%

总计

21000

2080

4368

(一+二+三)

表二、资金使用计划表

年份

合计

投资比例

35%

40%

20%

100%

投资金额

218

1529

1747

874

4368

(2)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3年6月—2015年8月。

项目于2012年9月开始前期工作,预计于2013年7月开工建设,2015年7月竣工,建设周期约为36个月。

项目具体进度安排计划如下:

根据现行的建设程序,按照立项——设计——施工——交付使用的建设周期,具体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①前期手续办理:

2012年9月—2013年6月;

②土建安装施工阶段:

2013年7月-2014年9月

③室内装修施工阶段:

2014年7月-2015年3月

④设备安装及调试阶段:

2015年2月-2015年6月

⑤室外总体及配套施工阶段:

2014年7月-2015年7月

⑥工程竣工:

2015年7月

(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案

(1)建设现状。

我校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发展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完善体制等一系列措施,及时调整实验室设置,不断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切实加强基础实验室(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设。

尤其在“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开展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在保留和强化农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工学、管理学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力度,优化实验室布局结构,根据学科或专业大类设置实验(实训)中心,搭建实验实训基础平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有效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我校“十二五”规划中又明确的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强化实践育人的功能。

一是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我校现有35个实验室(中心)、实验实训基地,其中有13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8个专业实验室、4个实验实训基地。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达34000㎡,实验仪器设备1万多台(件),设备价值近8000万元。

注重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4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1人,承担全校50多个专业实验教学任务和2000多项实验教学项目,实验开出率近96%,年实验总人时数近50万。

三年来,新增教学仪器设备3800多万元、新建35个多媒体教室、9个专业实验室。

工程训练中心、外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和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获批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开放实训中心获批为省级开放实训基地,家禽疫病防控检测省级重点实验室、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精准施肥公共服务平台获批为省级科研平台。

二是大力发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拓展学生实践空间,我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

学校现有安徽隆平高科种业公司等11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此外,我校还主动参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与蚌埠市联合共建的生产力促进转化技术中心升格为安徽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以我校为技术依托单位,集教学实习、科技示范、大学生创业“三位一体”的小岗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与千亿元硅产业园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2)建设需求。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瓶颈制约明显,学校实验实训设备设施的配套率和仪器装备水平一般,生均拥有实验室面积和仪器设备的台套相对数在下降,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制约了学校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建设需求突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学类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程和农学类、医学类、理学类基础化学、基础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基础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台套数严重不足;

学生受益面大的生物、食品类专业实验室供给能力不足;

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电子电气、玻璃工程、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实验条件薄弱。

(1)建设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精神和《安徽科技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不断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通过项目的实施,加强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构建高层次的实验平台,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人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项目建设,提升专业教学实验室实践育人的能力,补充、整合、优化专业课程的实验条件,与现有的实验设备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建立和完善中心各类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加强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和安全建设,提高实验教学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发挥实验设备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配合学校正在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突出实践育人特色和创新创业特色。

通过项目建设,依托现有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强化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合理配置实验技术人员,加大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投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大力推进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合作共建校外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