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叹惋:
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3.延:
邀请。
24.语(yù
):
告诉。
25.扶:
沿,顺着。
26.向:
从前,旧的。
27.及:
到。
28.诣:
29.遣:
派。
30.欣然:
高兴的样子。
31.规:
计划。
32.果:
实现。
一词多义:
1.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
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
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
①(wé
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wè
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
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
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
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
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
②(shè
)房舍(屋舍俨然)
7.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
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
鲜艳美丽。
今:
食物味道好。
2.开朗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5.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
像这样。
这样。
8.不足
不值得。
不充足;
不满。
词类活用:
1.异:
感到诧异。
2.穷:
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
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
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
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3.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往来种作;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
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
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
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
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
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裁是游记。
重点字词:
1.尤:
格外
2.道:
道路
3.见:
出现
可:
大约
4.佁然:
呆呆的样子
5.清:
凄清
居:
停留
6.隶:
跟从、跟随、跟着
7.西:
向西
8.下:
在下面
9.下:
往下
10.空:
在空中
11.斗:
像北斗星一样
蛇:
像蛇一样
12.犬牙:
像狗的牙子
13.乐:
逗乐
14.凄、寒:
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15.去:
离开
1.可:
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
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跟随(隶而从者)
3.清:
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
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
因为(以其境过清)
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
以…为乐(心乐之)
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
作者的写作顺序:
发现小石潭
(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溪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语段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
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
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
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
例
(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
(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
“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
“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马说》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耶: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二、一词多义
1.之:
(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2)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3)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代千里马)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
2.食:
(1)食不饱(吃)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策:
(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
4.能:
(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5.其:
(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2)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三、词语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翻译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8.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答: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9.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修辞:
排比
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10.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11.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13.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14.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
说说理由。
赞同。
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1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16.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石潭记》
一、一词多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
(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
(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
(3)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
(1)心乐之
(以……为乐)
(2)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做状语
1.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爬行)
2.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4.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二)使动用法
1.鸣:
使……发出声音
如鸣佩环
2.凄:
使......
感到凄凉
凄神寒骨。
3.寒:
感到寒冷
凄神寒骨。
三、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挂在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我的)心里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令人感到悲哀。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四、阅读理解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文中描写小石潭的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3.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定点特写的手法;
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比喻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4.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用的什么写法?
好处是什么?
清、澄。
侧面描写。
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在文中起何作用?
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8.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处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