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072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0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doc

第六章金属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一定的韧性

3、金属之最:

(1)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

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

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

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

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二、合金

合金:

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

特性的物质。

(注:

混合物)

★: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金属

生铁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

含铬、镍的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注:

钛和钛合金:

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低、密度小

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常温下逐渐变暗。

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2Mg+O2点燃2MgO

常温下表面变暗,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

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4Al+3O2点燃2Al2O3

持续加热变红

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3Fe+2O2点燃Fe3O4

加热,生成黑色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而被腐蚀

加热生成黑色物质

2Cu+O2加热2CuO

银金

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注意:

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酸→盐+H2↑置换反应(条件:

活动性:

金属>H)

镁和稀硫酸:

Mg+H2SO4=MgSO4+H2↑

镁和稀盐酸:

Mg+2HCl===MgCl2+H2↑

现象:

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铝和稀硫酸:

2Al+3H2SO4=Al2(SO4)3+3H2↑

铝和稀盐酸:

2Al+6HCl==2AlCl3+3H2↑

现象:

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锌和稀硫酸:

Zn+H2SO4=ZnSO4+H2↑

锌和稀盐酸:

Zn+2HCl===ZnCl2+H2↑

现象:

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铁和稀硫酸:

Fe+H2SO4=FeSO4+H2↑

铁和稀盐酸:

Fe+2HCl===FeCl2+H2↑

现象:

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3、金属+盐→新金属+新盐置换反应(条件:

参加反应的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

铁与硫酸铜反应:

Fe+CuSO4==Cu+FeSO4(“湿法冶金”原理)

现象:

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3CuSO4+2Al==Al2(SO4)3+3Cu

现象:

铝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2AgNO3+Cu==Cu(NO3)2+2Ag

现象:

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注意:

①CuSO4溶液:

蓝色FeSO4、FeCl2溶液:

浅绿色

②Fe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四、置换反应

1、概念: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

反应物、生成物都两种;物质种类是单质与化合物

五、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元素(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除K、Ca、Na)

六、铁的冶炼

1、原理:

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Fe2O32Fe+3CO2

2、现象:

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注意事项:

①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

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以免加热时CO与空气混合,可能会发生爆炸。

②实验完毕后继续通入CO的目的;防止氧化铁被还原成铁后,在较高的温度下重新被氧化

③尾气的处理:

因为CO有毒,所以尾气中的CO气体要经过处理,变成无毒的气体。

可点燃使其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气体。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事项:

“酒精灯迟到早退”,即

开始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净管内空气,防止氢气与管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受热被氧化成CuO)

4、原料:

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5、石灰石的作用:

除去铁矿石中的二氧化硅

七、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

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

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

铜与O2、水、CO2接触。

铜绿的化学式:

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

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改变铁的单一结构,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4)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八、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①防止金属腐蚀

1、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2、意义:

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七章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n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

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l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n溶剂的定义: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n溶质的定义: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n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n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n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n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n区分溶剂和溶质

u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u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u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l溶液的命名:

“[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l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

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l悬浊液:

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l乳浊液:

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l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l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l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l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l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l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升高。

(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

l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降低。

(例如硝酸铵)

l氯化钠等溶于水时,不会有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l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有的实验为了节省能源,可以采用氧化钙和水反应来提高温度。

二、溶解度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l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l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l由于水可以和酒精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水和酒精不可以形成饱和溶液。

l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

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饱和溶液

①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要升高温度。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加溶剂。

③若想把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并过滤。

④若想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也可以加入CaO并冷却。

⑤氢氧化钙不是晶体,从氢氧化钙溶液也不会析出晶体,所以只能称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l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l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n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

过滤法(溶解、过滤、蒸发或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n铁屑和其他固体:

用磁铁反复吸引

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