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8953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2010年达21亿元。

(三)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5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5000人以上;

——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78%、70%、74%;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10年全县总人口85万人,其中县城人口21万人,集镇人口22万人,城镇化率达50%以上;

——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5%,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4.2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010年达18460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010年达7140元。

(四)资源和生态环境:

——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1.5个百分点;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

三、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县全力实施“城镇化、龙头带动、梯次推进、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协调发展”六大发展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五”计划全面完成,主要经济指标超过预期目标,全县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进入21世纪,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十五”期末,GDP总量可达178亿元,比2000年净增90.8亿元,增长104%,年均增长15.5%。

财政总收入可达20亿元,比2000年净增15.2亿元,增长4倍,年均增长32.9%。

工业总产值可达350亿元,比2000年净增222.9亿元,增长1.75倍,年均增长22.5%。

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工业特色和基础优势明显。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百强,排名逐渐前移。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5.8亿元,比2000年净增8.8亿元,年均增长5.2%;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10亿元,比2000年增加62亿元,年均增长19.5%;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2.2亿元,比2000年净增20亿元,年均增长13.1%。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9.5:

55:

25.5调整为2005年的14.5:

61.8:

23.7。

(三)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4亿元,年均增长27.8%。

每年完成近5平方公里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

自来水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吨,总量达16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个,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吨。

完成了县、乡公路改造项目35个,新建、改建公路里程315公里。

全县新建、改造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5座,35KV变电站6座。

完成了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

已基本完成6个万亩堤垸的除险保安。

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2005年底止,固定电话装机24.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2万户,数据终端用户2万多户,电话普及率达33.4%,创建了全省信息化建设示范县。

(四)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

“十五”期间,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3家。

五年累计实际到位内资201.6亿元,实际到位外资58491万美元。

进出口总额24.2亿美元。

(五)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比2000年增加1730元,年均增长8.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元,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7亿元,比2000年净增17.3亿元,年均增长14%。

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9.25%下降到2005年的40%。

我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五”期间,全县有40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纳米云母导线”和“SL粉体金刚石触媒”等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

全县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阶段升学率达83.6%。

2004年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2002至2004年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三连冠,在全省率先推行计划生育奖励政策。

2005年,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536个,率先在全省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率达90%以上。

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初步建立。

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由2000年的2人增加到2005年的2.5人。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和城乡特困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其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十五”期间,我县人均GDP达2800余美元,已进入“经济加速增长阶段”。

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县域经济高速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平台,使我县成为企业投资的“洼地”。

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我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人文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得到极大地发挥,县域经济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一五”期间,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上升阶段,全球经济走势趋好,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省政府出台扩权强县政策,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及实施“兴工强市”战略,给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拓展了发展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入世”过渡期结束,企业竞争、市场冲击、金融风险都会有一定程度增加;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趋显现;

就业、老龄化、社会保障、收入差距等社会矛盾仍然突出。

而且我县经济结构和财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主导产业自主知识产权不够,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乡镇消赤减债有待进一步加快。

全国各地竞相发展,我县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四、战略举措

(一)兴工强县

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四大产业为重点,完善产业链,扩张产业集群的集聚能量;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集群企业的竞争力;

整合资源,打造优质的产业集群品牌,强化园区聚集;

强力实施“1211工程”①,推动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

(二)强农富民

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就业,搞活农村市场流通,深化农村体制发展,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三产活县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做大做强旅游和房地产业,加大对三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提高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的优化。

(四)城乡一体化

以长沙城区产业空间调整为契机,以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助推机制,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建制镇为次中心,以对外交通干线为主干轴的树枝型城镇空间结构形态。

采取点轴发展模式,以点带轴,由轴促面,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开放带动

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拓展招商引资领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全县经济发展。

(六)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政府对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能力。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水平,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工业化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契机,以“1+6+3”②经济核心圈为载体,全力实施“1211”工程。

重点支持和培育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县域工业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左右。

1、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工程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扶持新材料、生物工程、食品饮料等新兴产业,努力提升建筑安装业,形成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企业互补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工程机械制造业:

以三一重工、浦沅、山河智能为龙头,进一步巩固已有产品的市场优势,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逐步发展关键核心部件,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完善配套零部件产业,打造中国南方最具竞争力的工程机械研制基地。

汽车制造业:

以长丰猎豹、北汽福田、同心实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制造业;

重点培养和拓展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集中发展以德国博世为代表,包括江背、果园、榔梨、干杉等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群,加快建成高起点、大批量、一体化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基地,力争抢占国内汽车市场的一席之地。

电子信息产业:

以LG、HEG等企业为龙头,以新型显示器件及通讯产品等主导产品为核心,大力发展整机、应用软件、集成电路、数字视听设备、网络产品等相关电子信息产业。

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成为湖南省信息产业基地。

家电制造业:

以远大、伊莱克斯为核心,重点发展白色家电和户式燃气空调等,壮大产业规模,打造本地化产业链,实现在家电行业的局部性突破。

新材料产业:

大力推进新材料工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发电池终端产品,全力培育力元、瑞翔、凯丰等龙头企业,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加大对有前景项目的扶持力度,逐步延长产业链,建设成为中部最具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建筑安装业:

建立公开、公正、公平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企业管理。

扶持和培育一批以特级资质企业和一级资质企业为龙头,二级资质企业为骨干的建筑企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继续做大做强这一支柱产业。

2、强化园区集聚效应。

继续坚持“1+6+3”经济核心圈的发展思路,按照集群的要求,有目标地引导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大企业、大项目进园兴业,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群、集约经营的园区经济,构筑全县产业密集区和经济高地。

同时搞好现有园区的整合,协调不同园区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

经开区用地规划拓展至30平方公里。

按照外向型集群化现代大工业基地的定位进行布局,重点发展以汽车工业、智能机械装备和电子、电器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建成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城。

重点规划建设先进机械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轻工产业园(暂定名)和国际物流园等五大园区,加快建设伊莱克斯配套园、北汽福田配套园、同心实业配套园等专业配套小区,形成“园中园”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发展暮云小区的家电和塑胶产业,榔梨、干杉小区的汽车配件,黄花小区的模具和印刷包装,江背小区的建材和汽车配件,金井小区的农产品加工和工业铸造,毛塘铺小区的物流和环保产业。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制定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进一步改善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有利于技术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制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建立健全适合高科技发展的投融资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风险投资体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建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和技术改造基金,扶持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抓好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和培养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尤其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级技工、技师,形成不同梯次的合理人才结构。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着力打造都市农业,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到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

1、稳定发展优势产业。

在积极提升粮猪等传统产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扶持蔬菜、花卉苗木、茶叶等优势产业,建好三个十万亩的农业产业基地。

高标准建设以黄兴、干杉、春华、安沙等乡镇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以跳马、黄兴等乡镇为重点的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的花卉苗木基地,以春华、金井、开慧等乡镇为重点的百里茶叶走廊的茶叶基地。

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春华、开慧、高桥等乡镇为重点发展食用菌产业;

江背、干杉、黄花等乡镇为重点发展油茶产业;

黄兴、北山、青山铺等乡镇为重点发展时鲜瓜果产业。

2、加快建设生态农业。

加速推进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建立适合全县不同地域的具有立体特色的农业生产系统。

创办不同模式的生态建设示范乡镇、村、户,重点建设黄兴农业科技园和武塘生态农业合作创业园。

继续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每年新建沼气池5000个以上,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一批高标准高产农田。

全面进行水土保护,注重土地用养结合,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

突出抓好生态林的建设,积极搞好低产林改造,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紧紧抓住企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两大关键,用工业化的理念、企业化的方式,谋划发展农业产业化,着力打造一批名优品牌。

培育和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茶叶、生猪、粮油、蔬果、食用菌等五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拉长农业产业链。

4、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运用,完善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继续实行动物免费防疫。

建立农产品监测、检测、监督系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建立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网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作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搞好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对接。

建设星沙农产品综合市场和黄兴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以县城专业市场为骨干,建制镇集贸市场和经营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

5、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继续实施国家“阳光工程”,出台扶持政策,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和劳务输出信息库,与主要劳务市场实现信息互通。

同时抓好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劳动保障、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维权等服务,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劳务输出人员2.5万人以上。

(三)加快发展三产业,提升现代服务水平

按照建设长沙市都市区城市副中心功能的定位,打造星沙新兴商圈,大力发展服务省会城市,配套工业发展的商贸、餐饮、文化娱乐、休闲等服务业,提升县城品位,凝聚县城人气。

依靠政策引导和市场带动,坚持多种途径一起上,加快发展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到2010年,三产业产值达到78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旅游、房地产、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的产值占三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三产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50%。

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和社会化物流服务网络。

重点建设星沙、中南、暮云和毛塘铺四大物流园区,形成与黄花空港物流、捞霞水运物流对接的水、陆、空一体化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打造星沙总部区,吸引国内外大企业的总部入驻。

建立健全安全高效的金融网络和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

积极发展商业保险,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

积极发展以数据、网络服务为重点,复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信息服务业。

引导培植咨询、评估、广告、公关、设计、法律、会计等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和附加值高的服务企业进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业和重点批发市场,建设和培育中南汽车世界、通程商业广场、兆佳商业乐园、星沙步行街、星沙建材大市场、茶叶市场、湘绣市场、金鹰机电市场等八大市场,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发展超市连锁经营;

积极开发都市周边休闲度假圈,大力开发和提升雅俗共赏的休闲产品。

建立以星级酒店为主体,以普通酒店为补充的规模适度、档次组配合理的旅游酒店业。

建立健全社区和养老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旅游业。

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特色,精心打造一批旅游产品,提升景区品位,拓展旅游市场。

以杨开慧纪念馆、黄兴纪念馆、徐特立故居为重点,打造红色旅游;

以陶公庙、善化旅游区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

以石燕湖公园、暮云野生动物园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

以浏阳河、乌川湖、影珠山等山水资源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

以农家乐、精品花卉园、农业示范园为重点,发展农业旅游;

以入区大企业为重点,发展工业旅游。

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各旅游点的“一小时旅游圈”,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健全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市场化供应、规范化服务。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公正、透明的一级市场,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放开租赁市场。

提升房地产项目规划水平和楼盘开发内在品质,建立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形式的供房体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平衡。

推行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大力发展和完善物业管理服务,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平台

1、加强电力建设。

建设星沙东、路口、跳马、干杉110KV,双江、青山铺35KV和北山、水渡河、金井35KV升至110KV变电站。

争取上级支持,规划建设星沙220KV、星沙南、轻工产业园110KV、暮云、毛塘铺、同心汽车配套园、福临等变电站,完善县城城网和农村电网改造,构建安全、可靠的电力输送网络,形成满足生产和群众生活需求的电力保障体系。

2、完善交通体系。

以提高公路等级,增强通行能力为重点,形成更为便捷、高效和完善的交通体系。

改造完善青卫线、瞿麻线、双仰线、S103(朱家桥-江背)、金五线、跳麻线、八清线、暮石线、泉沿线,构成国道、省道、县道“九纵十二横”③的主干路网。

规划建设东八线北延、春华至干杉连接线、毛塘铺至春华连接线、星沙至毛塘东连接线、黄兴至江背公路、捞刀河东大桥,扩建开元东路,改造水渡河大桥,与G107、绕城高速、京珠外移线(黄花至集里)、长永高速、机场高速、S103构成“1+6+3”经济核心圈环线。

规划建设、改造S207和宋水线、暮五线、影珠公路、福南线等县乡公路。

加快村级公路建设,力争到2010年通村公路硬化率85%以上。

到2010年,全县通车里程达3824.8km,路网密度达28.7km/万人。

搞好标志标牌设置和绿化工程,完善道路功能。

完善公路管养机制和客货站场及港口、码头建设。

逐步实行渡口改桥,改善通行条件。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重点搞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继续完善南托、水塘、回龙、果园、敢胜垸的堤防建设;

完成金井河、金江坝水库和捞刀河水域治理及水渡河坝上游两岸的疏浚工程;

完善葛公渡、太阳滩水库的灌排节水及4个国有电灌站的设施改造;

改造乌川、红旗、桐仁桥、团结、北山等5处中小型灌区;

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

到2010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00%,旱涝保收面积达95%以上。

4、完善信息网络。

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以电信、广电、计算机三大网络为主体,加强光缆传输网络建设,大幅提高社区光纤接入比例,构建全光传送城域网,并逐步向农村辐射;

继续抓好GSM900扩容、GSM1800优化、3G移动通信网络和有线电话网络建设;

加快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

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广网络信息应用;

推进三网融合和有序竞争,构建高速、海量公用数字信息平台。

积极推行电子政务,继续落实金保、金盾、金税等“金”字工程,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国土规划、文化体育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升级,加快发展电子货币、电子采购和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

到2010年,光缆线路达8000公里,固定电话用户3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万户,数据终端用户5.5万户,电子政务基本覆盖各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县城和集镇的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把乡镇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完善城乡建设规划。

依照《长沙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高标准完成新一轮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县城、集镇和中心村的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

按照“一中心六组团三重镇”为骨架,构筑“核心区——重点镇——集镇——村”的四层梯级式小城镇,形成县城、9个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