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8846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单元 第22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pH值小于5.6的降水。

②成因:

酸性氧化物气体与水汽结合。

③危害:

破坏生态环境,毁坏森林,湖水酸化;

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

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

④分布:

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深度思考1】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提示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往往引导起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2.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图中A表示经济系统,B表示社会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转变观念:

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

(2)调整行为:

政府行为调整、市场行为调整、公众行为调整。

(3)加强国际合作:

实现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深度思考2】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

(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

(3)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平性原则中的代内公平。

(4)“一个地球,一个家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5)实施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6)传统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污染物大量排放,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考点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全球变暖

自然:

气候的变化

人为: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太阳活动

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

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

南方地区

2.生态破坏问题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3.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表 现

原 因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地的盐碱化、土壤的侵蚀(水土流失)问题。

最为严重的地区

(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

(1)~

(2)题。

(1)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

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

(2)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北地区。

M、N两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导致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

(2)题,M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

N流域环境问题源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

答案 

(1)B 

(2)D

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行的能力减弱,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3)资源枯竭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图解如下)。

考法一 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1.[2017·

课标全国Ⅱ,36

(2)、(3)、(4),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分)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

(1)题,考查工业生产的污染问题。

从资料可知,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多。

进而推出其技术和设备落后,污染点多面大。

(2)题,考查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

从图中可看出90年代焦化企业规模小,单厂运量小,以汽车运输为主,尾气污染量大,且运输线路多,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现象严重。

第(3)题,考查产业园区对污染的治理措施。

通过对比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可知企业的数量减少,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治理污染。

由于生产集中,运输量大、线路少,为修建铁路专用线提供了条件。

采用封闭式运输,可进一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答案 

(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

(3)生产过程:

(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

(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

(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考法二 水污染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2.[2015·

新课标Ⅱ,37(3)、(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析 第

(1)题,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污染严重,一方面是排入的农田退水,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湖水污染加重,同时当地工业和城乡废水也排入该湖。

另一方面是湖泊本身的自净能力差,由于其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造成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

(2)题,治理乌梁素海的污染要从“减排、清污、执法、增意识”等方面来回答,“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

二是严格控制入湖废水的排放量。

“清污”就是要及时清淤,采取生物措施净化。

“执法”就是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增意识”就是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

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

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

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

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反思所面临的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后提出的,其内涵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仍是“发展第一位”,即发展的观念

(2)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即环境的观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因此,环境保护是基本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依赖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即公平的观念

不仅是代内区际间要公平,不能互有损害;

而且代际之间也要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为代价。

(4)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也需依靠相互尊重,即权利的观念

人类与环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富有人群与贫穷人群,不论哪一部分,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技巧点拨如何区别可持续发展的四种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四种观念各有侧重点。

发展的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既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又体现在代际之间。

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

权利的观念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又包括环境享受。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指点迷津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

(1)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2)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利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益,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注重了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

1.(2018·

武汉外国语学校期末)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

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分析题目所给四个选项可知,A项强调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

B项强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

C项强调土地开发利用,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D项强调旅游业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

故C项正确。

答案 C

2.读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的可持续发展处于良好、较好状态,主要原因是(  )

A.资源环境状况较好

B.资源与环境水平相对落后

C.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

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藏环境质量比较差,交通不便,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B.四川能源缺乏,能源保障程度很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C.青海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D.山西矿产资源短缺,污染较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解析 第

(1)题,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状态好。

(2)题,青海省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西藏交通不便,但环境质量好;

四川水能资源丰富,能源保障程度高;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答案 

(1)C 

(2)C

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1)首先分析区域的区位特征、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

(3)分析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

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③发展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2.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3.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考法一 可持续发展内涵判断分析

(2015·

北京文综,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

据此,回答第1题。

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公平性”的含义。

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

过度猎狼可能降低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②错;

不良消费观念与过度猎狼无关,③错;

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④正确。

综上所析,选D项。

答案 D

考法二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途径

2.(2016·

新课标全国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 第

(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

(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

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

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

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

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

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

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

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

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

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典图示例]

获取信息

本图为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①农业部门有养猪业、种植水稻、种植果树、养殖鸡鸭、放牧牛羊等,②养猪业粪便的处理无害化,③水稻种植与鸡鸭养殖互惠双赢,④水稻种植为牛羊提供饲料,⑤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解读信息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要素的“五读”

(1)“一读”部门:

由部门判断类型,如农业部门有农(种植业)、林、牧、渔中的不同部门,则为混合农业。

(2)“二读”影响:

不同部门产生的废弃物经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则对环境影响小。

(3)“三读”联系:

各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要看联系是否是互惠共赢的。

(4)“四读”产品:

由部门之间的联系判断产品是否绿色环保。

(5)“五读”意义: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分析。

[类图通法]

1.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技巧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法

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第三,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第四,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2.循环经济关联图的读图流程

第一步:

阅读图名,明确主题

研读图名及图文材料,明确关联图的主题是什么。

工农业生产活动相关关联图要调动工农业相关知识。

第二步:

理顺关系,寻找突破

(1)关注图中的各要素,把握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图中的各环节、框图、箭头及箭头指向,即关联图中的关联性。

(2)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

第三步:

结合考向,依题作答

进行各部分间的因果推理,找出规律,并进行文字表述。

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分析就是逻辑推理过程,关键是将关联图所表达的地理原理、过程或规律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行图文转换。

回答关联图设置问题时,选择题侧重分析判断,综合题还要注重文字表达。

[学以致用]

考法一 循环经济的类型、影响

广州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

(1)~

(2)题。

(1)该农业最可能是(  )

A.人工草地畜牧业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2)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改变自然带类型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大气温日较差D.增加原生物种

解析 第

(1)题,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

其他选项的农业图中均没有体现。

(2)题,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故A错误。

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选B项。

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故C错误。

原生物种无法增加,D项错误。

答案 

(1)A 

(2)B

考法二 循环经济的意义

2.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问题。

简述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解析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

经济角度主要从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社会角度主要从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多样化,走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