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8736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岸线资源丰富。

荆州拥有岸线650.8公里,长度居全省市州之首,占全省的35%,同时也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境内有完善的内河航道网,与长江相连、相互贯通的内荆河、松西河、虎渡河、藕池河等通航河流达75条,内河航道里程1780公里,即将开工建设的引江济汉工程与长江干流相接,初步形成辐射江汉平原和湘鄂地区腹地的大水运网。

水资源丰富。

全市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强。

可养水面125.22千公顷,占水域面积的35.42%。

江河过境客水4680亿立方米。

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境内地表径流,丰水年91.6亿立方米,枯水年48.5亿立方米。

生态资源丰富。

动植物种类丰富,拥有天鹅洲麋鹿生态保护区,长江新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等三个国家级保护区。

特别是水生动植物品种繁多。

全市水生植物30科68种,具有较高保护和经济开发价值。

湿地资源丰富。

境内大小湖泊102个,其中洪湖为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泊。

矿产资源丰富。

全市已发现矿产35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工业储量的13种,已开采利用的20种。

荆州地质构造单一,矿床赋有条件好,围岩性质稳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属矿产绝大部分裸露地表,便于露天开采。

矿产分布集中,全市大多矿产资源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散布在城镇周边,交通便利,矿产开发外部条件优越。

(三)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2008年末,荆州市总人口达645.73万人,占全省的11.44%,占湖北长江经济带的23.48%。

全年生产总值实现623.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4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60亿元,分别占湖北长江经济带的9.05%、7.83%、4.75%和11.82%(见表1-1.xls)。

荆州市产业基础比较雄厚,三次产业都有较快发展。

农业已形成了以优质水稻、棉花、双低油菜和蔬菜为主,养殖业以淡水鱼、肉猪和家禽养殖为主的全面发展的格局,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工业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化工、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家电等为主的优势产业。

服务业以物流、文化旅游、金融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荆州社会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科技人才集中、智力优势突出。

荆州科技、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地级市榜首,是湖北省第二大人才密集地,拥有高等院校9所,其中长江大学是全省除武汉市以外唯一建有博士点的省部级综合性重点大学。

2008年,全市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达18.4亿元,比上年增长32%;

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达4.18亿元,比上年增长51.8%。

文体事业比较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良好。

(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荆州水运条件优越。

荆州港是国家开放的水运口岸,是国家规划的长江水系1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常年可停靠3000吨级江海轮。

集装箱吞吐量从1998年的902标准箱发展到2008年的54000多标准箱,年均增长45%左右,已成为长江中上游仅次于武汉港和重庆港的第三大外贸集装箱港口。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铁路方面,荆沙地方铁路与焦柳铁路接轨,目前国家正在建设的汉宜高速铁路横穿全境,即将建设的荆岳铁路纵贯南北。

公路方面,通车里程达170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3公里。

汉宜、随岳高速公路与即将动工的岳阳-宜昌高速公路、汉洪监高速公路,将为荆州构建更为便捷的公路网络。

能源、信息、水利具备良好基础条件。

能源方面,荆州市布置有火力和生物质能发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能源支撑。

信息设施方面,2008年全市拥有固定电话85.61万户,移动电话244.49万户,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2.14亿元,占全省3.11%。

水利设施方面,随着荆州城市防洪工程的竣工,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发挥,荆江防洪安全有了更大的保障,防洪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为荆州经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开放开发环境。

三、荆州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对“沿长江经济带”的重视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纲》,全国将形成“两横三纵”的国土开发格局,长江经济带是其中的一“横”,并将长江中游地区作为全国重点开发区域之一。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一“横”就是“沿长江经济带”,而荆州占据全省“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近1/2。

《规划》的颁布与实施,有助于提升荆州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和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为荆州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良好发展机遇。

2.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

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我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

荆州拥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进入根本性转变阶段,即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内需、外需协调发展阶段,进而构建内需驱动、消费支撑的发展模式的长期战略,形成一种新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态。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并将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效动力机制。

立足于国内市场,是荆州发展的相对优势和特色。

长期以来,荆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仅次于武汉,是一个重要的内需市场。

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为荆州形成内生型与外生型相结合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创造了难得机遇,也为荆州探索一条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道路提供了有利条件。

4.湖北“两圈一带”新战略

“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荆州加快发展。

“两圈”的先期建设,为荆州市依托优势、发挥特色、找准定位,主动应对新战略、抢抓新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

而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提出,给荆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划分的“三段”(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武汉——荆州段)中,宜昌——荆州段是“优先开发”地区,武汉——荆州段是“加快发展”地区,重点支持荆州发展。

(二)挑战

1.产业结构有待提升

荆州工业化程度不高,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第一产业比重高达30.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第二产业比全省整整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也低4.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亟待加快。

图1-1 

荆州长江经济带与全省产业结构比较

2.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从交通来看,作为江汉平原传统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荆州市公路运输相对发达,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其水运、港航优势均未充分显现,由于航道淤积,水深不够,荆江段通航条件较差。

荆州铁路运输严重滞后,影响大宗货物的水陆联运的发展。

从水利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城市供水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供水能力建设与更新不足;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老化失修较为严重;

部分地区的水质受到污染,饮用水源水质受到威胁。

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清水下泄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长江及其支流枯水期延长,通航能力明显下降,岸线坍塌严重,松滋等沿江城市在枯水期出现饮水困难,一些沿江县市农业灌溉用水紧张,从长江引水成本大大增加。

从能源来看,荆州不仅煤炭、石油、水电资源贫乏,而且缺乏电力生产项目,能源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荆州工业发展。

3.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从自然生态环境看,水资源既是促进荆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丰富的资源,也是最脆弱的资源。

当前,沿江地区布局了不少高能耗、易污染的工业项目,除了水源污染有加剧之势,水面面积也呈逐年减少态势,河道供水安全、行洪安全及生态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从体制环境看,沿江区域市场被行政分割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区域间产业衔接不够,产业链条难以延伸,制约了区域经济规模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

1.促进荆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荆州是湖北资源富集的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尤其是岸线和水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水运条件和发达的水产业,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又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的接合部,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荆州长江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既响应了省委、省政府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号召,又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凸显荆州经济发展的特色,必将有力促进荆州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拓展荆州经济发展的空间,提高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效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荆州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

2.促进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全省市州中,荆州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解决荆州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荆州形成新优势。

同时,荆州长江经济带的开发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缩小鄂东鄂西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促进形成沿长江经济带

在全国“沿长江经济带”上,上海是“龙头”,重庆是“龙尾”,湖北是“龙身”,长江荆州段是“龙身”之“腰”。

现在“龙头”、“龙尾”发展很快,而“龙身”发展相对迟缓,导致“沿长江经济带”湖北境内明显的“断链”。

作为“龙腰”的荆州应加快发展,迅速“补链”,为湖北挺直腰杆、强壮“龙身”出力,促进沿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4.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省委、省政府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

荆州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能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和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同时通过建设人水和谐城市,加大洪湖、长湖、天鹅洲等湿地开发和保护,做好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加强长江岸线的利用管理与保护,实现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荆州市情实际出发,以开放为先导、创新为动力,以发挥水资源优势为基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长江沿江经济重镇和长江湖北段的“钢腰”,成为湖北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荆州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为:

——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充分利用荆州作为全国公路运输主枢纽和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的地位,紧紧抓住沿江铁路建设及荆岳铁路即将上马的机遇,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中部地区水、陆、铁联运配套,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畅通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长江中游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中部地区沿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发展壮大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引领江汉平原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

以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依托,建设以粮棉油及水产品为特色的全国重要的优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

发挥交通物流优势,建设“两湖”平原商贸物流中心,使荆州成为中部地区沿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彰显荆楚文明的文化中心。

充分发挥楚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创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两湖”平原的文化中心。

——全国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坚持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势,科学发展涉水产业,加大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与管理力度,构建水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

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全省的位次逐步提升。

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显著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要求,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城镇化率达到60%。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稳定增长,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综合经济实力进入长江经济带第二梯队。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

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丰富等优势,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统筹规划,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重点突破。

按照产业集群、区域集中、集约开发的要求,突出港口、交通及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港口与园区互动,引导生产要素积聚发展,突出重点产业及重点园区的发展,突出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发展,形成规模和实力较强的沿江产业带和城镇群。

——开放合作。

抓住当前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激活民间投资,使沿江地区成为吸引外资的新亮点、利用民资的密集区,形成对外、对内开放齐举,外资、民资联动的局面。

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区域联动,扩大服务纵深。

——保护环境。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引导生产要素相对集约利用、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重点任务

荆州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是突出“四大”:

突出“大交通”,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和港口建设,加快沿江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适应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求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

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

突出“大产业”,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主导、协调发展的原则。

针对荆州工业“短腿”的问题,着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同时,充分利用荆州农业基础好的优势,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

突出“大城市”,健全沿江城镇体系。

以壮大荆州主城区为重点,完善其聚集和辐射功能,使其尽快达到特大城市规模;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建设荆州大都市区;

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在沿岸有序集中与分布,构建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荆州城镇体系。

突出“大开放”,推进要素集成和聚集。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向东接轨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向南汲取长株潭和珠三角城市群的能量,向西对接长江上游地区,向北借助鄂北和中原地区资源优势,推进要素集成,实现优势聚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第三章 

基础设施建设

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树立发展“大交通”观念,坚持以衔接、优化和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沿江运输大通道为重点,加大现代化港口、公路、铁路的联合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多形式联运,实现铁路、公路、水路的“无缝对接”,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一)港口航道建设

港口建设。

全面推进荆州组合港建设,加大荆州组合港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港口向专业化、大型化、集装箱化方向发展,力求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

加快洪湖港、石首港2个全省重点港口建设,促进荆州市港口资源有效整合;

按照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思路,加快推进专业港区建设,重点加强荆州盐卡集装箱港区、沙市柳林洲煤炭港区、荆州区学堂洲散货港区、荆州客运旅游港区、江陵危化品港区、松滋车阳河三峡物流中转港区等建设。

利用江汉运河渠道线进口在荆州市李埠镇龙洲垸的机遇,积极建设李埠综合港区,形成长江与汉江的水运中转枢纽。

加快建设港口集疏运大通道,建设公路、铁路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港口的连接线,构建多层次沿江快速大通道网络系统,依托港口建设物流园区,形成港口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功能完善、集疏运能力强的新格局。

到2015年,荆州市港口的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力争35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15万标箱,力争20万标箱。

到2020年,把荆州组合港建设成为以临江工业为龙头,集大宗散货、件杂货与集装箱为一体,具有装卸、中转、仓储、保税、商贸、信息等多种功能,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综合性港口群,形成100万标箱、8000万吨吞吐量的两湖平原枢纽港。

航道建设。

加快长江荆州段航道整治,结合四湖流域和“江南四口”水系的整治,积极推进内荆河及“江南四口”水系的航道升级。

重点加强江汉航线和松虎航线建设,完善江汉平原航道网。

采用分级开发的原则,在2000吨级的长江二级航道、1000吨级引江济汉运河三级航道基础上,中期将长江航道提升为3000吨级的一级航道,将内荆河、松虎航线等骨干航道提升为500吨级的四级航道,远期将长江航道提升为5000吨级的航道,将基它骨干航道提升为1000吨级的三级航道,其他支线航道提升为300吨级的五级航道,形成以长江--江汉运河--汉江为主体的高等级航道网,为沿江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形成。

(二)公路网建设

公路交通建设总体布局为“三横五纵,七路一环”。

“三横”:

沪渝高速公路荆州段、洪湖至监利高速公路及江南高速(松滋至石首)公路;

“五纵”:

二广高速公路荆州段、随岳高速公路荆州段、孝昌至洪湖高速公路、荆门至石首高速公路、沙市至公安高速公路(北接沪渝高速公路,经公铁两用桥过江,南接江南高速公路);

“七路”:

荆州至松滋一级公路、荆州太湖至川店三界一级公路、仙桃至崇阳一级公路荆州段、监利新沟至洪湖峰口一级公路、洪湖环湖公路、207国道荆州城区改线、318国道荆州城区改线;

“一环”:

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借助207国道改线和318国道改线,新建市区大外环。

不断提高公路设施水平,努力实现公路等级“三化”:

一是省际公路高速化,以沪渝、二广、随岳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实现荆州到周边省市主要大中城市通达高速公路;

二是市域公路一级化,实现荆州中心城区到各县市、县市之间、县市到高速公路通达一级公路;

三是农村公路等级化,实现县到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村村通等级公路,路面高级、次高级化。

(三)铁路网建设

加快建设汉宜高速铁路、荆岳铁路,提升荆州铁路整体客货运能力,搞好荆沙地方铁路扩能改造并与省内京广、京九等线路的对接,积极规划建设“宜荆荆”城际铁路,把荆州由铁路小市建成铁路大市。

积极推动月益(河南月山至湖南益阳)铁路、准荆(从内蒙古准格尔到荆州)铁路及早上马,实现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连接,使荆州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转动基地和集散中心。

(四)机场建设

沙市机场为国家重要的战备机场。

由于现已地处闹市,急需外迁。

抓住国家重点支持支线机场建设的机遇,组织军民航有关部门对搬迁现有沙市机场进行论证,适时启动搬迁工作。

优先选择在长湖岸边,靠近荆门、潜江方向,迁建沙市机场。

积极争取将沙市机场纳入国家通用航空发展规划。

(五)过江通道建设

抓住省政府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为重点建设过江通道的机遇,加快荆岳长江大桥建设,规划建设荆岳铁路荆州公铁两用桥、仙嘉咸高速公路过江大桥、仙洪赤一级公路过江大桥、石首长江大桥和荆州长江二桥。

通过增加过江通道密度,将荆州长江经济带南北两岸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增强对两湖平原经济腹地的辐射能力。

(六)多式联运推进工程建设

凭借荆州优越的地理条件,依托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大力发展一站式货运代理,着力解决港口、铁路及公路等交通衔接不紧密,以及由此带来的迂回运输和重复装卸等问题,实行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

积极发展集装箱专用车、厢式货车以及重点物资散装运输等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力;

加快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及沪蓉高速铁路货运站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扩大铁路专线运输能力;

大力发展钢材、建材、煤炭等大宗物资铁、公、水联运,增强生产资料的物流集散与中转功能,以公、铁、水运输节点为基础,积极建设物流园区。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防洪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水利血防综合治理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市水利发展;

继续强化长江荆江段、荆南四河、四湖流域的综合治理,搞好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

加强水利建设管理,发展独具特色的现代水利。

(一)城市防洪体系建设

以堤防整险加固、河道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加强全市水利防洪减灾功能。

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入力度,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大中型和全省重点小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