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8471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

引用;

强调;

特定称谓;

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作用: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入语。

24、省略号作用:

(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亲爱的同学们,请先记住做阅读理解的三原则和二方法。

三点原则:

一、不可不答;

二、不可乱答;

三、要有理有据(以原文为主)。

两个方法:

一、“顺读法”;

二、“倒读法”。

下面的时间让我们一起分享最常见的阅读题型吧。

一、字词题

1、看拼音写汉字。

做法:

运用平时积累的字词知识,同时结合上下文。

(区别同音词)

2、选择恰当的词语。

第一步,确定题目要求,是选上正确的还是划去错误的;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选择。

3、解释文中某个词的意义。

第一步,解释这个词本身的意思;

第二步,结合上下文,写出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4、文中某个词语用的好不好?

说出你的理由。

第一步,先回答“好”;

第二步,确定这个词的词性(常见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

如果是动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刻画出……;

如果是形容词,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如果是副词,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5、文中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

第一步,先回答“不行”;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第三步,加上一句关键的话:

如果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换。

6、文中某句话中的某几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第一步,先回答“不能”;

第二步,分析原因:

因为

(1)如果调换以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这些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之间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7、文中的某个词语能不能去掉?

第一步,先解释词语,结合句子,思考该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步,写这个词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如果去掉就会(结合句子分析不准确的原因);

与实际情况不符。

二、句子题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步,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

第二步,结合上下文,有感情的反复默读这句话,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如果在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如果在文中: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如果在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2、文中某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用写有什么作用(效果、好处)?

第一步,先判断这句话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第二步,说出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简单说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如果是比喻、拟人,(好处:

生动形象)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如果是排比,(好处: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如果是设问,(好处: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如果是反问,(好处:

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

如果是对比,(好处:

强调了……突出了……)答题格式:

  如果是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格式:

3、写出文中句子的含义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修辞手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三、针对全段的题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四、针对全文的题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2、概括文章主旨(中心思想)。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3、写出文章的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第一步,选材:

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第二步,结构布局:

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第三步,语言:

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

或豪放或婉约;

或清新或凝重;

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第四步,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次课分享的题型肯定有限,以后有机会我们在讨论别的题目。

同学们,“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掌握了这些答题方法和技巧以后,就得靠自己多做题来提分了。

作品感受题

该题型具体表现形式举例: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的理解”,“你生活中这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样想的”等。

回答该类题目时学生往往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或者是思维的不开阔,觉得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所以觉得无法回答。

其实,上文说过,答案是从文章中来的,你只要认真阅读材料中的事例,仔细回忆生活中的点滴,是一定可以作答的。

即使万一没有或是想不出这样的事例,你也可以依照材料中的事例,依葫芦画瓢,编造一个事例。

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

揭示主题;

提示线索;

吸引读者

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2、文中:

  3、文末: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首先,说它本身的作用;

然后,再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2.说明文:

  3.议论文:

全文: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中心思想:

  通过记叙……,抒发了……感情\\赞美了……精神\\揭示了……道理。

七.分析人物精神的基本思路

  1.议论抒情句。

  2.根据具体事例思考挖掘精神品质。

  八.回答人物心情:

原因+心情。

,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初一语文阅读题的方法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我觉得很好)!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

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

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

实物;

人物;

思想感情变化;

时间;

地点变换;

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

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

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一.阅读理解的答题宗旨:

  1.尽量用原文。

  2.将题目带到原文中,寻找答题区域,结合上下文思考,不可脱离原文凭空想象。

  3.做完以后再读读自己的答案,多从“为什么、什么和怎么”的角度来加以思考。

  二.写人记事文章的段意的基本格式:

  1.什么人这么样干什么事(,结果怎样)。

  2.写了谁的什么方面(事)。

  三.写景文章的段意的基本格式:

  1、景+特点;

  2、景物+某方面的内容。

  四.概括段意的基本思路:

  1.找中心句和概括性语句。

  2.挑词组合而成。

  3.将相同的内容,用概括性的词语来表示。

  五.概括主要内容:

  1.记叙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时候,……人,在……地方,做了……事

  2.小说:

人物、事件、环境。

……人,做了……事,怎样做的。

  六.中心思想:

  七.分析人物精神的基本思路

  九.提炼寓意:

从不同人物和成败双方分别思考原因,可出看法。

  十.标题的作用和含义:

  

(一)作用1.文章的线索①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③以活动为线索。

④以实物为线索。

  2.点明(暗示)中心。

  3.吸引读者。

  

(二)含义:

结合文章中心分析人物精神、词语含义

  十一.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1.描绘情景。

  2.词语替换。

  3.写出比喻义。

  十二.形容词、副词的表达作用:

  1.判断词性。

  2.从什么方面修饰了什么。

  3.生动形象(准确)的写出了什么的什么特点。

  4.表现了什么

  十三.记叙文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1.解释词语——这次词语的意思是……

  2.这一词语所描述出来的情形——生动形象(准确)的写出了…….(场景、心情、环境……)

  3.这一情形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动物)的情感、精神品质——表现(表达)了……(情感)

  十四.说明文中词语能不能去掉

  1.解释词语。

  2.结合句子,思考该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3.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4.如果去掉就会(结合句子分析不准确的原因);

  十五.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思考角度:

  2.结合句子思考该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3.增加了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十六、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的方法:

  

(一)品味词语1.解释词语。

  3.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十七、句子的表达作用:

  1.是什么修辞手法。

  2.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把什么赋予了人的动作、心理。

  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场面。

  4.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情感。

  十八、排比的表达作用:

  将这些……排列在一起,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场面,表现谁的什么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十九、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看:

①分析原因

  ②靠中心

  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

  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

  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

  2.从结构上看:

①过渡

  ②呼应

  ③铺垫

  二十、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表现了什么精神、性格、特点。

  2.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3.渲染了什么气氛。

  4、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二十一、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打比方:

把什么比做什么,生动想象的说明了原因或目的/说明对象的特点。

  2.列数字:

通过列举准确的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

  3.作比较:

把什么同什么进行比较,鲜明突出的说明了……

  二十二、鉴赏文章的基本思路:

  1、品析思想内容:

中心、选材;

  2、品析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3、品析语言:

修辞、用词。

  4、紧扣原文,举出一定的例子。

  5、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

  二十三、诗歌赏析的基本思路:

  1.了解背景。

  2.理解大意。

  3.抓住重点的动词、形容词,分析诗歌的主题。

  4.品析修辞手法。

  5.分析写作特点。

  二十四、翻译句子的基本原则:

  1.尽量忠实于原文,即先逐字逐句的翻译,尽量不要漏掉

  2.保证句子的通顺,即在1(第一步)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增删,以使句子更加通顺。

  3.尽可能的使句子适合上下文和现在的表达,即有时要调整一下词语的顺序,使表达力更强。

  二十五、说明文的段意的基本格式

  1、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2、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象)的某方面内容。

  我们平时需要多与人交流,多阅读,并且在此过程中仔细去观察体悟,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技能,也能让自己大大提高阅读理解和作文水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

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表现手法(写作特点):

【整体】

象征:

1、形象表现……感情。

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

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

衬托:

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

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

更鲜明抒发…之情;

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物抒情:

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虚实相生:

激发读者对……的想象。

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

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

(三)修辞(片断)

比喻: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

夸张:

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引用:

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

设问: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

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

反语:

说反话。

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双关:

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

幽默风趣。

(四)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题型: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五)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六)描写人物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使景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

八)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九)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

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

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十)标点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作用: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一)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

动词:

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

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

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