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7373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第一节设计依据56

第二节节能措施56

第八章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57

第一节安全生产劳动保护57

第二节卫生防疫57

第九章项目管理与实施58

第一节项目组织管理58

第二节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59

第三节劳动定员59

第四节项目实施进度计划59

第五节工程招标方案60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2

第一节投资估算的依据62

第二节编制依据62

第三节投资估算63

第四节资金筹措64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65

第一节财务评价的依据65

第二节财务评价基础数据65

第三节销售收入估算66

第四节成本费用估算67

第五节利润与税金估算69

第六节财务盈利能力分析69

第七节不确定性分析70

第八节财务评价结论70

第十二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71

第一节社会效益评价71

第二节生态效益评价71

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73

第一节结论73

第二节建议74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淮海市谷饶镇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建设项目

2.项目地址:

该地块位于安徽省淮海市相王大道西侧,地块南侧为巴河,地块北侧为山地。

3.项目建设目标:

淮海市谷饶镇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建设项目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科学技术作支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

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

4.投资单位:

淮海巨一置业有限公司

5.项目概况:

项目总投资20000万元,占地约4792.67亩(其中现代生态农业种植基地面积4440亩,农产品加工区占地面积约为352.67亩),主要建设一个以现代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引种芦笋、紫薯、怀山药、核桃、大棚葡萄、大棚草莓、大棚大樱桃等优质产品、以标准化种植为主,集种苗培育、示范基地种植、良种繁育、立体养殖、果品深加工、仓储、销售及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绿色农业生态园。

基地西侧建设生态农业加工基地,分别建设一个怀山药加工厂,一个紫薯加工厂以及一个核桃加工厂,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业,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6.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总投资2亿元,总占地面积为4792.67亩,包括建设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和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1)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建设内容:

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分为7个区域,其中:

1)芦笋种植占地1000亩,年产250万公斤。

2)紫薯种植占地1000亩,年产300万公斤。

3)怀山药种植占地1200亩,年产350万公斤。

4)核桃种植占地880亩,年产55万公斤。

5)大棚葡萄种植占地120亩,年产75万公斤。

6)大棚草莓种植占地120亩,年产25万公斤。

7)大棚大樱桃种植占地120亩,年产18万公斤。

(2)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内容:

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分别建设一个怀山药加工厂,一个紫薯加工厂以及一个核桃加工厂。

1)工业用地面积约235111.22平方米,约为352.67亩。

总建筑面积120459.98平方米。

具体建设内容见下表:

项目面积备注

规划用地面积235111.2M2352.67亩

地上总建筑面积120459.98M2厂房建筑面积17620.72M2仓库建筑面积11767.50M2办公楼建筑面积27049.28M2科研楼建筑面积27049.28M2接待中心建筑面积11877.36M2职工宿舍建筑面积8923.84M2职工培训中心建筑面积5724M2生产车间建筑面积11448M2

容积率--0.51

绿地率%36.07

2)加工厂生产线设备,车辆等。

7、项目总投资:

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

8.项目实施期限拟从2014年1月到2017年8月,48个月内达到本报告提出的规模目标。

该园建成后,其收益可继续投入农业新技术更新,使项目继续发挥示范推广作用。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1)项目主办单位关于编制可研报告的委托书;

(2)淮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计划》;

(4)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

(5)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若干意见》;

(6)淮海市《关于实施绿色食品工程的工作意见》;

(7)淮海市《社会与经济发展“十二五”计划》;

(8)淮海市《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意见》;

(9)《淮海市统计年鉴》2012;

(10)淮海市城市转型发展规划

(11)主办单位提供其它有关材料。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以新农村示范园土地流转及农产品加工区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项目农业结构调整布局,种植场地选择,建设条件进行分析,选择具有抗性的良种种植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选择。

拟建规模、投资估算,项目经济效益测算作为重点,具体内容有: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建设条件和规模3.市场预测4.生产技术方案5.公用工程及生态、环保卫生、防疫6.生产组织,劳动定员,技术培训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8.财务效益分析

第四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单位:

万元

序号项目单位指标

1总投资万元20000.00

2年销售收入万元59960.00

3年总成本万元51960.00

4年经营成本万元48000.00

5利润总额万元8000.00

6财务内部收益率%15.09

7财务净现值万元940.00

8投资利润率%40

9资本金利润率%25

10借款偿还期年

11投资回收期年8(含建设期4年)

12盈亏平衡点%79.255

13资产负债率%3.290

项目的必要性与市场分析

第一节项目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不够,更缺乏既有利于资源开发又能够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而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勘查开发、资源税费改革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难度都很大。

而且,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型城市众多,很难做到像欧洲一些国家对某些地区的那样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或投入。

因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是把握转型的最佳时机,未雨绸缪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和实践都表明,能够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主动转型可以比较平稳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转型产业。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应由单纯地注重资源要素向注重多元要素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才能避免矿竭城衰的局面。

三是产业转型必须与解决就业问题相结合。

资源的衰竭伴随着大量工人的下岗,因此转型产业中既要有可以带动地方发展的龙头企业,也必须发展诸多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是产业转型必须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

很多城市也想在资源以外的产业方面有所发展,但往往苦于人才的匮乏最终又搞起了资源型产业,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挖掘和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五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国家政策措施支持相结合。

对于面临诸多问题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国家的政策措施是走出困境的有力支撑,而政策措施也必须通过资源型城市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淮海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的大量开采使得区域内大片的采煤塌陷区,而今淮海市正面临着城市转型的重任。

因而谷饶镇政府与谷饶镇矿区合作,寻求一条转型道路?

?

农业观光示范园的建设。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省份,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省农业在结构调整、农产品总量扩张、农民由温饱向小康目标迈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既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2015年国家远景目标纲要再一次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在2010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了整体部署,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增加农业投入,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共进,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分析本省自身的特点,我们清楚地看到,我省传统农业“一小三低”规模小、低投入、低产出、科技含量低,其导致在农业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关联体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受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入世”对某传统农业是一个严峻挑战,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然而,“入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某选择了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作为突破口,顺应了“入世”需要。

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无效生产能力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21世纪某在高标准下将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以有机食品为主的食品产业、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战略布署,我们用优质化去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用特色化形成新的农业支柱产业,加速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热潮。

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

全球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普遍关注安全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未来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了我国农产品的“瓶颈”,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

种植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种植数量的增加上,而品质由于生产过程依赖化肥和农药仍处于较低档次,所以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这种形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变得更加严峻。

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已遭遇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农村种植业要出口创汇,必须提高农产品档次。

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步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等六大可持续发展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

采煤沉陷区生态示范工程,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解决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民就业增收的根本途径。

随着人们对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强烈呼唤,传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挑战,代之以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更多的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

由于该项目具有复垦土地、水面立体养殖、水生特色农产品等多层功能,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应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本项目采用的生态种植工程是一种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经济模式。

生态循环经济是农业产业优化的结果,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农业生产最终的发展方向,其市场前景广阔。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模式,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生产无公害的粮食、果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成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项目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民素质较高,有一定种植基础,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农业观光示范园,是符合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

淮海市是一个煤炭城市。

随着假日的增多,市区居民的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

崇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近郊农村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农业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不但为淮海市提供了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宣传了生态农业科普知识,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加大科技兴农力度,调整和优化村经济结构,进行山水农业综合开发,通过示范园的建设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通过示范园的建设,从而起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消费方式和直接参与等方面的示范样板基地的作用,带动淮海市和周边地区农村运用高新生物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污染的生态新路子,实现该地区从农业资源型开发向农业科技型开发转变,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因此,建设该示范园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节市场分析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对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人们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生态农业代表了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结构,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采用绿色种养技术,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将有广阔的市场。

创新特色农产品品种、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是国家种子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绿色无公害、保健型的特色农产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副食品,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供不应求,深受人们的欢迎。

利用无公害农产品加工的绿色食品和工业产品,是人们优先采购的品种,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以每年25%-30%速度增长,而且大部分依赖从发展中国家进口,2005年欧盟和美国市场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额达1050亿美元。

按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示范园,将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我国面临加入WTO,这是我国发展该产品的好机遇。

特色农产品农副产品生产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有精耕细作的好传统,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就特色农产品一项国外价格一般是我国国内的5-8倍,加入WTO以后,特色农产品产品在国外市场竞争中居有利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稳步增长,其市场前景广阔。

特色农产品生产中有害物质污染已越来越严重,不少地方却出现过食用污染特色农产品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特别是农药残留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未来的农业的优势决定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研究创新能力及相应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即要大幅提高土地生产率又要维护改善农业资源基础与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是人们保证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

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已成为人们必备的食品,但由于化肥、农药激素的无节制应用,使水果的农药残量超标,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成为市场的热销水果产品。

建立具体生产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生态园,是安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方向。

同时,有很多具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品种资源。

建立生态园,为改善市场供应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

农村消费水平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将逐步上升,特别是符合世界健康潮流的有机特色农产品,将进入世界水果市场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当地特色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量大,需要从外地调购特色农产品产品,已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从上述分析来看,本项目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等产品发展前景看好,市场潜力大。

随着无公害食品的观念深入人心,无公害绿色食品需求很大。

因此,本项目市场潜力巨大。

第三章建设场地选择和建设规模

第一节建设场地本项目经过实地考察比选论证,比较淮海市近郊各地实际情况后确定,按市总体规划选择在位于安徽省淮海市相王大道西侧。

地块南侧为巴河,地块北侧为山地。

发展生态农业,向种植养殖无公害绿色、果蔬、等方向发展,采用了良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形成生态农业生产的模式,制定建设农业生态示范园的规划,滚动实施。

本项目为首期建设,其建设场地的确定只是按规划布置安排生态农业综合种养植模式。

在保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发挥示范园的作用,突出科技特色,建成融生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朴素、清新、自然的农业观光示范园。

第二节建设规模和生产方案一、建设规模

(一)示范园种植规模项目总面积4440亩,按生态农业模式的要求,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品种、规模、生态链。

1、芦笋种植占地1000亩,年产250万公斤。

2、紫薯种植占地1000亩,年产300万公斤。

3、怀山药种植占地1200亩,年产350万公斤。

4、核桃种植占地880亩,年产55万公斤。

5、大棚葡萄种植占地120亩,年产75万公斤。

6、大棚草莓种植占地120亩,年产25万公斤。

7、大棚大樱桃种植占地120亩,年产18万公斤。

(二)绿色农产品加工建设规模

年加工各类农产品10万吨。

三、产品方案

(一)示范园种植农产品方案

1、年产芦笋250万公斤。

2、年产紫薯300万公斤。

3、年产怀山药350万公斤。

4、年产核桃55万公斤。

5、年产葡萄75万公斤。

6、年产草莓25万公斤。

7、年产大樱桃18万公斤。

(二)绿色农产品加工产品方案

项目建成后年产:

1、营养强化型(强化钙)山药固体饮料60000箱(80g/杯×

30杯/箱)。

2、营养强化型(强化锌)山药固体饮料60000箱(80g/杯×

3、营养强化型(强化蛋白质)山药固体饮料50000箱(80g/杯×

4、女士用功能营养山药固体饮料30000箱(80g/杯×

5、紫薯面条10000吨。

6、紫薯粉丝10000吨。

7、易拉罐核桃露25000吨。

8、核桃粉10000吨。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以淮海市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生态农业模式生产为主的原则,在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应用等方面作用的同时开发农业科普教育,使之成为人们进一步了解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认识自然、加强环保意识的理想场所。

示范园的建设,将改善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构筑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全省生态农业的样板基地之一。

第一节总图布置示范园利用已经按淮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实施的生态农业计划扩展生态农业模式的总体布置,分为二个生产示范区,形成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1.特色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

在地势较平坦处建设大棚、玻璃温室及附属设施,配套现代化喷灌系统。

2、加工厂房基地

在地势平坦、靠近城市道路并靠近种植基地处建立加工厂房。

3、休闲观光接待中心附属建筑

本项目用房建设依据: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住宅及公建的建设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建筑性质、建筑造型、建筑立面特征等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符合国家有关节约用地、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等规定。

本项目采用的生态养殖工程是一种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经济模式。

示范基地开辟游览路线,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

除推广应用示范技术和模式外,还可为游人增加农业科普知识,增加社会对生态农业模式的认识。

所有旅游项目、设施均按生态模式安排,注重环境保护,清新质朴,让每位游客都有回归自然,置身田园之中,体验自选自摘的农家生活的欢乐。

第二节土建工程

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用地面积约235111.22平方米,约为352.67亩。

分别建设一个怀山药加工厂,一个紫薯加工厂以及一个核桃加工厂。

一、办公科研楼、接待培训中心建筑

1、本项目用房建设标准及依据

2、本项目建筑总体规划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

(2)《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划》

(3)、用地地形图

2.1本项目规划指标

2.2本项目规划布局规划布局应考虑商务配套、客房、餐饮组合、停车场、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有机整体;

建筑风格特色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