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等数学应用能力文档格式.docx
《探究高等数学应用能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高等数学应用能力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高等数学教学中,体会高等数学的魅力,只用亲身体会,才会有感受、有发现,然后在产生积极的情感,充满学习兴趣。
将高等数学教学的内容优化,体现高等数学的特色性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教材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需要将教学内容优化。
高等数学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将教学内容优化,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
高等数学教学需要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将自身的教学难度降低,使用最少的时间,将学生的视野71=阔,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体现高等数学教学的特色,突出高等数学的应用性,尽可能的简单、易懂、实用。
结合学生的专业,突出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作用高等学校的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但是所学的高等数学课程均是相同的,专业的不同,应用到的数学知识也是不同的,所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需要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在一起,突出高等数学知识在所学专业上的应用性,并加强高等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学生在学生高等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高等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高等数学知识、高等数学思想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高等数学应用能力不仅需要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转变,还需要从学生学习的专业出发,以提高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兴趣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高等数学应用能力为目的,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师将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进行转变,提高学生的高等数学应用能力,实现高等数学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蔡伟.浅谈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科技资讯,201X:
178-17
8.刘忠付.培养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思考.数理化研究,201X:
36-3
7.耿秀荣.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研究现状刍议.大学数学.201X伦):
7-
8.
李艳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改革创新.菏泽学院学报,201X,3;
11
5.李其胜,何金明,何晗,等.高职高专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研究.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X,26;
105-10
8.彭东海,李兵.关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X,8;
21-2
3.王秀兰,张其斌.浅谈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甘肃科技,201X,25;
18
7.刘庆,亢大千,王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高师理科学刊,201X,33;
68-70.张政.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酉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X,27;
5
赵娜,卫艳荣.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改革研究.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201X,3;
190.田国灿,郎曼.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X,25;
89-9
1.杨凤翔,王祥林,陈忠.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X,1
1.
对于上述定义的教学,如果老师只是把这些文字写出来、念出来,大部分学生是不能明白的。
因为,在这个定义里,全是数学的语言,没有一点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东西,没有一点是生活的气息。
对于什么是对应法则?
为什么一个法则成了一个函数?
学生们肯定如坠五里雾中,混沌不清。
要排除这些问题,老师必需拿出具体的东西出来。
要说清楚什么是对应法则,老师至少要举三类例子。
第一,一个解析式就是一个对应法则,如2=x+2x+2规定了每一个x都与它的平方加上它的2倍再加上2对应着,并且每一个x都只能与一个对应着;
第
二,一个表格也是一个对应法则,如表格:
【表】假如以上表格x代表某校某级的九个班,代表在某次数学考试中是平均分。
在这个表格里,反映出每个班与成绩的对应关系,显然一个班只与一个成绩对应;
三,图象也是一个对应法则,如:
【图】上述图象就规定了一种对应法则,每一个0x都有唯一的0相对应。
以上这些对应法则就是能从一个变量找到另一个变量的沟通关系。
这些沟通关系就是函数。
从字面意思说,函就是沟通的意思。
二、要从根源上把学数概念的本质揭露出来例如极限的概念,设函数f在点0x的某个空心领域00U有定义,A为定数,若对任给的e0存在正数d-A尽管在这个定义以前有了数列极限作为铺垫,但是如果老师在讲课时只是把定义抄到黑板上,那么任凭老师怎样声情并茂地讲解这些符号数学意义,大部分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不可能明白这个定义究竟在说什么。
3在高职公共课的高等数学教材中,极限的定义有了简化,是一种描述性的概念。
设函数f在点某个去心邻域00U内有定义,如果存在常数A,当x在00U内无限接近0x时,f无限接近于A,则称A为函数f当0x?
x时的极限,或称当0x?
x时函数f收敛于A.记作00lim,xxfxAfxA?
=或?
。
但是,这种定义仍然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的。
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呢?
原因是中学里的数学概念、证明、计算等都是静态的,函数变量的变化是有限的。
大多数的知识能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所以容易理解。
而现在极限的概念是动态的、变化的,函数的变量的变化是无限的,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
具体说,有两点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第一,0x?
x与以往的0x=x有什么异同;
二,极限A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极限的概念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至少要做以下两步工作。
第一,在讲解概念前要把极限的起源介绍一下,可以首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然后介绍牛顿求瞬时速度的极限思想。
二,更重要的要指出,因为有些很多数学问题用0x=x的方法是计算不出所需要的结果的,例如圆周率的推算就不能这样计算来。
同样瞬时速度也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
因此,我们就用近似的计算方法,例如刘徽计算圆周率就是这个方法,即用边数有限多的正多边形代替圆。
但是近似始终不是精确,所以还不是完美的方法。
平均速度=路程差时间差,当时间差很少时,可以认为近似于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但牛顿计算瞬时速度时已经有了超越近似的方法。
他把时间差趋于零,即如果0x是某一时刻的话,那么变化中的时间0x?
x,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瞬时速度了。
这个方法可以这样解释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差越小就越接近瞬时速度,函数值在变化中越向着固定的瞬时速度接近。
在时间差无限趋于零的过程中我们去寻找函数值的变化趋向,当它向着一个固定的值无限接近时,这个固定的值就是瞬时速度了,这也就是极限A了。
必须强调,这个极限A不是用0x=x代入公式平均速度=路程差时间差计算出来的。
而是通过0x?
x这种无限变化找到了函数的变化的固定趋势A.是通过动态找到静态,是从此岸到彼岸的升华。
这是精确值。
这就是极限概念的本质。
通过以上这样的引言,我相信,学生是可以接受、理解极限这伟大的思想的。
三、要善于用生活语言把数学概念表达出来在《数学分析》或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科书里,函数连续性的定义都有这样的描述的若00limxxfxfx?
=,那么就称函数=f在点0x处连续。
这个定义很简洁、很严格,但学生听起来却很难明白。
本来是一个来自生活来自具体图象的概念,在数学教科书里却变得复杂起来,这就需要老师把严格的数学概念用生活语言表达出来。
造成理解函数连续性概念有困难原因是概念中使用了极限概念,所以,要讲解清楚函数连续性概念的关键是把极限概念讲清楚。
我认为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讲解:
第一,用图象把函数连续性的几种基本形式表示现来。
以上是三种连续函数的基本类型,分别是平滑的曲线、直线和折线。
第
二,用生活语言描述函数连续性:
就是连续不断,或者说,一点挨着点没有间断。
以上三类图象都是连续函数。
三,用生活语言解释极限的含义。
以上述图一为例,点00,x)是函数内的一点,00limxxfxfx?
=的意思是,当在0x的一个邻域内的任一点x无限接近0x时,点P无限接近点00,x),也就是说,点P与点00,x)没有间断;
而当x=0x时,0f=f,也就是说,点P与点00,x)重合了。
可以这样描述,在x的一个邻域内,点P可以逐步地接近点00,x),然后到达点00,x),最后通过点00,x)。
即点00,x)和它两侧的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点挨着一点,从没有分离过。
所以,点00,x)是连续的。
实践证明,通过用这样的语言解释,学生是可以很快理解函数连续性概念的。
参考文献任顔波,何鹏。
高等数学.天津市: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
6.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北京市: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关键词:
试论,财务管理,能力
谈企业能力营销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
研究发现能力营销包括能力转移和销售、能力沟通与促销、能力共享与联盟等三种典型方式;
而
数学学习与数学课程改革
数学教学,数学,中学
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了数学史,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及公式等内容的演变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方法,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一篇中学数学教学引用数学史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宋元数学与珠算的比较评价
摘要中国古代数学是一种算器型的算法体系,是一种技艺型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数学在经历宋元时期的特定历史阶段之后走向明代实用的珠算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目前的研究评价多是暗用了西方古代数学的欧几里得模式的
数学学习,高中生,思维
数学论文数学论文数学论文数学论文数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问题探析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题学习乘船中的数学问题忽似1夜春风来----浅议数学教学中的顿悟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
试论,初中数学,教师
附送:
探索公共新闻理念下媒体公益的身份
当下中国的公益事业进入活跃期,201X年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的公益组织推到了风口浪尖,也为媒体参与并推动公益创造了条件。
公益新闻接过民生新闻的接力棒,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各大报纸开辟了公益版面或是发行公益周刊,媒体圈的记者也开始投入到各项公益事业当中。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可以参与公益活动吗?
它自身的优势又在什么地方呢?
主要以《南方都市报》为例,通过分析媒体参与引导公益的学理之争,分析媒体公益的主要表现形态,总结目前媒体尝试公益的主要优势等。
【关键词】
媒体公益;
公共新闻;
《南方都市报》;
中国的公益活动正在急速发展,201X年社会捐赠总额达700多亿元,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而201X年由于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所引发的捐赠达到1000亿元,创历史之最。
公益逐渐成为新时代的显学,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随着公益活动越来越普及,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201X年郭美美事件令大家对中国红十字协会产生质疑,并引发了对官方背景的公益组织的信任危机。
据了解,201X年6月,全国的社会捐款为
10.2亿元,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
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份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月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
6.6%。
在传统公益模式备受质疑之际,为了打破闷局,以公开、公平、公正为追求的媒体率先出手,成为公益力量新的生力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媒体对公益活动的参与仅局限于新闻发布,通过新闻报道来动员社会大众的参与。
进入21世纪,媒体对公益新闻的参与不再只局限于一报了之,而是更多地主动介入,既坚守客观报道,又通过自己的参与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媒体在公益活动中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报道者向组织参与者转变,媒体正在走向社会责任与品牌传播双赢的坦途。
公共新闻的时代之举
媒体在公益组织的活动中到底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媒体在公益组织的活动中到底是监督还是介入和倡导,一直都存在争论,而这背后是关于新闻报道两种不同的实践理念。
当下的新闻报道更多的是强调媒体的中立性,作为旁观者的角度客观记录,公益组织也像其他权力部门一样需要媒体严格践行监督职责,这种报道理念就是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报道原则。
而介入式报道则是秉承公共新闻的观念,即在当下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媒体不仅需要更多地为公共利益呐喊,更要参与其中为公益利益表明自己的立场。
公共新闻最早是由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杰伊?
罗森教授提出的。
罗森教授认为新闻记者应该进行角色的重新调整,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更要通过报道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新闻媒介也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公共实践,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公共新闻的目的就是促进协商群体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新闻工作必须改变传统,不再独自把持新闻议程设定的权力,而是让公民作为积极合作者加入到新闻制作中来。
媒体则无须坚持表面的客观与中立,而是应该主动介入到协商过程中,以促进社会问题的真正解决。
舆论监督是媒体神圣的职责,也是媒体公信力最直接的来源,公众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但是在当下,媒体对于热点公益事件的报道,很难做到常规性的监督,通常只限于事后的跟进报道,从监督的层面来讲,往往有滞后的因素。
但是如果媒体扮演更多的倡导和推动者的角色时,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新闻媒体参与公益行动就意味着新闻界不再是中立、超然地观察社会,而是介入到社会生活中,借此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提升公益活动的参与能力。
媒体的这种参与,并不仅是改善了新闻报道的行动,更是介入到新闻报道之外的公共生活当中。
作为参与者,新闻工作者加入公众当中并组织公众进行讨论,将自身的角色从公益的守望者转换成公益的参与者。
国内公益媒体的探索之路
在公信力普遍缺失的当下,我们碰到了最好和最坏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做公信力重建各方面的工作,各方面的信息都要管,这是时代的背景。
特别是当下传播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了曙光,我们很多的行为可以做到透明化,尤其是每一个公民和个体通过机构和组织融合资源的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个人可以组织资源。
这是南都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余刘文,在阐释南都系列公益活动的出发背景时的介绍。
回顾国内公益媒体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益慈善领域的业内报刊和网站的兴起。
1996年,面向自然之友会员的内部刊物《自然之友通讯》创刊;
1997年,《中国发展简报》创刊;
2001年6月1日,《公益时报》创刊;
201X年1月,NGO发展交流网创立;
201X年9月,《NPO纵横》杂志创刊;
201X年6月16日,公益中国网开通;
201X年1月11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环球慈善》杂志在京创刊;
201X年5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希望工程》杂志创刊。
第二阶段是新兴网络媒体公益频道的开设。
新浪、搜狐、网易、TOM网、腾讯、凤凰网、人民网、中国网等各大门户网站的公益频道均属此类。
第三阶段是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刊平面媒体的公益介入。
《京华时报》公益周刊于201X年6月20日创刊,以快乐公益,人人皆可公益为传播理念,这也开了国内都市报做公益的先河,《人民政协报》《华夏时报》《南方周末》等也开辟了公益专刊;
201X年,深圳《晶报》《云南信息报》等先后开办公益周刊,公益媒体与公益传播可谓风起云涌。
《南方都市报》介入公益,首先是传播公益,作为一个关注者,传播公益活动,传递公益理念,在这个背景下进行倡导实践。
作为一个媒体平台,《南方都市报》组织参与了系列公益活动,获得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作为南都致力于社会关怀和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活动品牌,自201X年起,责任中国每年策划实施慈善捐助、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等公益项目及奖项评选。
除此之外,南都还坚持自己的公益活动探索,现已设立专项公益基金。
当下公益慈善领域的主体并不独立,它仍然是一个有待发育、有待培育的领域。
媒体做公益并不是一个特殊现象,其他社会群体也在做客跨界公益,这并不是媒体特有的现象。
当下正处于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关键点上,公益事业发展已经经历了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们过去以及现在正在经历的阶段,即慈善垄断阶段,公益慈善事业的资源是被垄断在政府官方组织手中,同时通过立法,乃至制度上延续下来的障碍,使得民间公益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这时就需要一些人和组织凸显出来,把这个阶段过渡到第二个阶段全民公益的阶段,在这个关键点上,媒体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率先引领公众进入全民公益。
作为中国公益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南都公益品牌及公益媒体平台的开发正在不断完善中,这和南都在社会背景下参与公益的优势分不开,主要体现在自身公信力、身份合法性和人才优势三个方面。
自身公信力。
当下中国公益事业凸显的最大问题是公信力的普遍缺失,曾有一项网络调查表明,85%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的公益组织公信力不足是制约公益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
由于缺少后续反馈、跟踪以及监督,很多捐赠人对捐款的用处、具体发挥的功效不得而知。
在首届中国都市报发展高峰论坛上,《南方都市报》获得201X中国最具公信力都市报的称号,凭借多年公信力的累积,民众往往更愿意相信南都这个平台,而南都本身也有自己的版面和声音,这是南都从事媒体公益最大的优势。
《南方都市报》广泛地调动南方报业集团这个平台的资源,积极地做出示范性、发现性和探索性的公益项目,并且在承接公益项目时会有一定的选择性,会尽量选择一般公益组织或社会不会涉及的、门槛比较高的、俗话说出力不讨好的活动。
身份合法性。
民间组织在注册的时候,如果没有挂靠组织,就没有办法获得合法身份,所以官方基金会就会成为唯一的选择,但这个注册的过程非常艰难。
而媒体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因为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平台。
作为连接民间和社会的重要通道,媒体不像纯粹的民间组织在活动的空间和渠道上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公益需求旺盛的时候,它往往会直接变成承接这种需要的机构。
201X年5月11日,以支持民间公益为使命的南都基金会成立,它是一家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
南都基金会关注转型期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南都?
爱心点对点公益基金、社区互助节、新候鸟计划等公益项目的投入,均体现了南都为推动公益事业、倡导现代公民社会互助精神做出的应有贡献,亦是对公众利益的关切和参与。
人才优势。
媒体本身聚集着一批高素质人才,有专业的训练,对于突发事件有应急处理的能力,这都是当下公益组织发展所需要的。
从媒体从业者个人角度而言,当一个记者经过多年的职业生涯之后,对社会会有很多很深入的观察,对社会问题有着职业敏锐的判断力,处理起问题会更加游刃有余。
新候鸟计划是由南方都市报东莞新闻部参与发起的,东莞新闻部主任王海军和他的同事们最早开始关注外来工子女是源于一个外来工孩子自杀的新闻报道。
除了报道这个社会现象之外,王海军和他的同事开始思考还能做些什么,于是就开始了关注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探索,慢慢地将这个项目做得比较成熟,其中一名记者还成功转型,专职负责这个项目。
问题及思考
现在的公益生态之所以令人担忧,在于供应及需求双方都未能对公益有更专业的认识,捐赠者的出发点可能缺乏无私利他的精神,同时也认识不到存在的问题需要协助。
同样,公益工作者行为不规范,除了因为缺乏法规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业界的专业水平不足。
在买卖双方都不专业的情况下,乱局是自然的结果,民众对公益事业没有信心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从公益组织行为、管理模式、项目监督到人员成本等等,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需要职业化和专业化,只有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成熟运作之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来。
媒体引领公众进入全民公益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