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7057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册有理数说课稿初稿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

为了给下节课讲述有理数概念及分类作好铺垫,我把学生们答出的数归类为整数和分数。

那么小学学过的这些数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呢?

为了体现负数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我选择了三个学生较熟悉的例子,用计算机显示动画效果,采取形象化教学。

(计算机)比如零上5°

C,它比0°

C高5°

C,可记作5°

C,而零下5°

C比0°

C低5°

C,怎么表示呢?

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怎样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

又如向东走3米与向西走3米、收入50元与支出50元等等。

还可以联系抗洪实际,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学来区分高区警戒水位1米与低于警戒水位1米呢?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以上实例说明,小学学过的那些数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数的局限也阻碍了数学自身向前发展。

如小学遇到0-2、3-5这类题我们束手无策。

以上种种矛盾及不便我们如何解决呢?

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充势在必行,扩充的根源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既然小学学过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数。

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零下5°

C,比0°

C,那么有没有比0还上的数呢?

此时,负数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学生顺利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负数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来讲解正、负数的定义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取联系对比的方法,始终不脱离小学所学知识。

在给出正、负数的定义时,我采取比较轻松的态度,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化:

小学学过的大于零的数就是正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

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难学。

在讲述正、负数的表示法、读法后,强调这里的”+”“-”是性质符号,虽然与表示运算符号的加号、减号涵义不同,但又能完全统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样的。

在学运算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温度计上观察0°

C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

C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表示,说明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是正数与负数的界限。

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非正非负的中性数。

对于0的认识,我们小学知道,0表示没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质:

0不能作除数、0乘以任何数都得0等。

其实,0不仅仅表示没有:

比如:

C并不是没有温度,水位线定为0米并不是没有高度。

在实际意义中,0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比如海平面、警戒水位等。

因此,0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大。

当然,0的内涵还很丰富,我们将在以后陆续学到。

以上对数0表示量的意义的分析,实际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

正数、0、负数的大上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也为下一节课讲述有理数分类打下基础。

在此选取课本练习1让学生口答,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

并把课本例1作为练习给出。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正、负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为了突出正、负数的意义这一重点,就要突出它的实践性。

那么,与引入部分呼应,有了负数以后,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零上5°

C可记作5°

C或+5°

C,零下5°

C可记作-5°

C;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收入50元记作+50元,支出50元记作-50元等等。

同学们观察、正、负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有趣的是,在千世界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赢就有亏损。

因此,上仍相反意义的量是普遍存在的。

正、负数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能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为了加深学生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请学生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1)意义相反 

(2)同一种量

并解释相反与相异的区别。

比如向东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并通过以下练习加以巩固。

由于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如何讲解难点呢?

在此要向学生渗透相反意义所隐含的辩证关系。

“+”“-”作为性质符号有着更深层的涵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同意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反意义,

如:

前进+5米,表示真正前进5米,

前进-5米,表示后退5米,

那么,后退-5米就表示前进5米。

并通过课本例2加以巩固。

为了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及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图中所示是一个零件的剖面图。

用φ30±

0.07表示轴直径的误差范围,说明±

0.07的意义。

因为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标注误差的方法,很难回答。

我采取铺垫式启发,先讲解;

”这是一个直径为30mm的轴,在制作过程中允许产生尺寸上的误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些,但不许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此标准谁能说出它的意义?

”这时,学生就会根据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点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0.07mm。

这样使学生把正、负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正、负数意义内涵的理解。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学生的练习分出了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各组练习在进行中,进行后,都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举手,加以统计,及时纠错及再讲解,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练习题目的多少与难易。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告诉,发挥评价的增益效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语气、神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有形的精神状态如眼神等所表现出来的无形思维状态加以感知,随时捕捉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讲课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快、慢、停、转应用自如。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提问:

你知道是哪个国家最早使用负数吗?

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术》中,比国外早一千多年。

借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并布置思考题及作业,目的是把正、负数与第一章所学代数式联系起来,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学习习惯,更要重视教学生做人,才能真正讲出一堂好课,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

比例线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下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

(一)”。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

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

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 

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

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力目标是: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

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

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

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帘具体体现。

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 

引入:

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

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探索规律:

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

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 

 

巩固练习:

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

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

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要的。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教学大纲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运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具体体现。

  1,引入:

在课堂的引入上,我先复习数轴和绝对值,为下面运算作铺垫,再通过净胜球的计算和物体运动来导入,让学生自己走一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巩固练习: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另外,(“≥”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或记作“≮”,亦即“不小于”)、(“≤”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小于或等于”,或记作“≯”,也就是“不大于”)等等,也都是不等式.

  2.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乘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时,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但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有的与原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相同,有的则不相同.因而叙述时不能笼统说成“……仍是不等式”,而应明确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

  3.不等式成立与不等式不成立的意义

  例如:

在不等式中,字母表示未知数.当取某一数值时,的值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成立;

当取另外某一个数值时,的值不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4.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性质1、2类似等式性质,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性质3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是不等式独有的性质,也是初学者易错的地方,因此要特别注意.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

只有准确理解不等号的几种形式的意义,才能在实际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二)难点

  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疑点

  如何把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准确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学符号.

  (四)解决方法

  在正确理解不等号的意义后,通过抓住体现不等量的关系的词语就能准确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有关等式的知识,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演示的有关实验中,探究相应的不等量关系,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探究代数式的不等关系的几种常见形式.

  3.从师生的互动讲解练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依题意正确迅速地列出不等式.

  

(二)整体感知

  通过复习等式创设情境,自然过渡到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又通过细心的分析、审题寻找出正确的不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等式?

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

“=”是否具有方向性?

  

(2)已知数值:

-5,,3,0,2,7,判断:

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成立?

哪些使等式不成立?

  学生活动:

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释疑:

①“=”表示相等关系,它没有方向性,等号两例可以相互交换,有时不交换只是因为书写习惯,例如方程的解.

  ②判断数取何值,等式成立和不成立实质上是在判断给定的数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因为等式为一元一次方程,它只有惟一解,所以等式只有在时成立,此外,均不成立.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实验并回答:

演示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

教师演示课本第54页天平称物重的两个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克,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克),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

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

  【教法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