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833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Word下载.docx

坛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中等规模的企业组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体,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数量都较少;

块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规模上差别不大。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效应,是指集群发展提高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效应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提高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率。

原因在于:

①更好地接近供应商及专业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中了大批的供应商,可降低交易成本并使原料及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

集群吸引了大批专业人才,使企业引进人才时可降低搜寻成本。

②易于获得专业的信息。

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关市场、技术、竞争的信息在集群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

③互补性。

高新技术集群内成员之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使客户愿意来此采购。

④公共设施的增效作用。

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鉴定等公共设施;

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进一步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

⑤更好的内在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由于互相熟悉产品及相关活动成本、费用和构成及技术状态,较易于进行业绩比较,由此形成的内部竞争压力可促进企业进步。

(2)促进创新。

该作用体现为:

①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由于信息沟通的便捷性和频繁的联系,先进经验、技术和技能的外溢更迅速、更彻底,使企业能很快地采用新技术;

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要的物品和条件,供应商和合作者们也容易参与创新过程,从而确保更适合消费者需求。

(3)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促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扩张。

①由于需求和客户集中,更易产生新供应商;

②人们更容易发现市场、服务缺口,从而建立新企业;

③新建企业进入的障碍和风险都低于集群外的企业;

④新企业的大量形成,使集群不断扩张,而不断扩张的集群,使上述各种效应倍增。

(4)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保持了灵活性。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互补性,这种关系既有利于规模经济的获得,同时也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5)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成功的高新技术集群往往是多工序的产业链在某一地区的集中,这种集群一旦形成,其他地区或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它的成功要素。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要成因

促使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经济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

1.经济因素

市场的力量是推动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也是集群内企业比较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进化最终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具生命力的动态竞争优势,使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利用产业集群带来的机会,如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有利于技术创新与扩散、减少交易成本、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等。

这些因素是产业集聚的基本要素,它们能够为企业带来静态的比较优势,可以解释早期的产业集聚诱因,而产业集群的大量形成则要得益于集群内的网络支持和伙伴关系以及知识的创新和运用,它们构成了产业集聚的高级要素,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创新力以及竞争力,使集群内的中、高新技术企业联合起来发挥优势。

2.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原因。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本上是自发的或者说是市场的,因此在缺乏产业经济基础的地方,不可能在短期内人为地生造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来。

但是,完全靠自发形成而没有适宜的制度环境,也不可能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

有利于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制度因素包括:

政府实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制定并实施适当的集群政策,牵头组建科技中介机构等;

创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形成一个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实现僵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等。

二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经验

自1951年美国斯坦福研究园(“硅谷”的前身)成立以来,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纷纷在世界各地形成,产生了一些较为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包括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德州的奥斯汀、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法国的安蒂普斯、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我国台湾省的新竹等。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一)产业集群以关联企业的区域邻近为特征,形成纵向或横向优势

目前世界各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多是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通常产生在信息和技术发达地、产品的主要市场地、交通运输枢纽地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形成纵向优势型或横向优势型的产业集群。

纵向优势型主要是由同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组成,由产业纵向关联优势而形成。

这些企业之间彼此存在着生产过程的延续,产业链成为维系企业集群生存与发展的纽带,集群里形成一种合理的垂直分工和协作状态。

其周边会形成为企业集群提供各种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的外围网络,如水、电、运输、金融和社会服务等等。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等大体属于这种类型。

横向优势型通常是以区域内的某类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

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多由中小企业组成,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和信息共享获得竞争优势和外部经济效应。

美国加利福尼亚海湾地区和南加利福尼亚的多媒体中小企业集群就是这种集群类型的代表。

其区域结构不是一个由少数大公司控制和围绕以大量子公司的等级结构,而是由区域内大量在专业化分工上存在明显差别的中小企业共同组成,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紧密联系的区域网络,表现出旺盛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集群企业与科研组织之间积极互动,形成长盛不衰的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于其特殊的知识创新性,需要尖端的科研机构和大量的高智力人才,因此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多邻近一流的科研机构和智力人才集中地。

如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区硅谷,其区域内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各种科研机构形成了高智力人才的集中地,对硅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们不仅为硅谷的中小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成果、高科技人才,还提供培训,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信息环境。

并且大学、科研人员还直接投资办企业,把最新的技术成果直接、迅速变为产品。

又如我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其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芯片生产能力达到全世界的70%~80%,涌现出威盛、矽统、扬智、台集电、联电、台湾半导体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

新竹工业园的成功得益于研究机构和高智力人才的集中,以及企业与科研组织之间的互动发展。

新竹工业园与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及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相邻,有4个大型的“国家级”实验室在新竹地区,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使得新竹工业园具有一流的研发能力,并能够积极向民营部门传播研究成果,支持中小型企业推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升级。

(三)集群具有独特的创业文化和知识资源的快速扩散与共享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合作文化和知识共享体现在面对面的知识和信息交流上,这构成了关键的区域创新环境。

集聚的企业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单个企业的竞争力依赖于区域的整体优势,越来越复杂的高新技术产品需要产业融合和交叉繁衍,持续不衰的创新能力需要有一个良好创新文化环境。

因而集群区域内努力形成了共同繁荣、共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得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区域内可以迅速扩散,各种新观念和创新思想在各种层次的企业之间、各种水平技术工人和高级科研人员之间畅行无阻,使得整个区域的发展敏锐、迅速,能够快速应对全球瞬息万变的技术和市场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特殊创业文化,对长期保持区域内的发展活力具有很大作用。

积极的创业精神使区域内各种资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区域内宽容、合作、鼓励创新的文化为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间的优胜劣汰、前仆后继创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有力促进了集群的发展。

这种文化特征在美国硅谷体现得最为具体,主要体现在:

“跳槽率”高,人才流动活跃;

公司生产经营方式开放,公司间联系合作紧密;

具有开明的意识、开放的环境,没有种族偏见,大量外国移民在硅谷获得工作和成功;

鼓励创业创新,容许失败;

人生价值观与众不同,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创新和冒险,活着是为了工作。

(四)形成高度发达的风险投资业,为集群企业提供充裕的资金源

风险资本能有效缓解高技术企业创业期普遍面临的投资制约,满足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投资需求和创新、创业需要。

硅谷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依赖于本地风险投资所创建、创造的良好金融环境和充裕的资金源。

据有关资料,美国现有的600家风险资本公司,其中将近一半集中在硅谷,该地区吸收了美国风险资总额的近30%。

发达的风险投资业使美国硅谷成为世界上科技成果转化最快的地区。

此外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素质风险投资家队伍也是硅谷风险投资业成功的关键,硅谷的风险投资不仅是为企业提供重要的发展资本,而且还帮助组织和改造企业的领导层,积极参与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经营。

硅谷风险投资家有着广泛的关系网,熟悉各种人才,知道怎样组织和搭配企业领导层才能创造最高的效率,能对他们所投资的公司起战略决策作用。

我国台湾新竹工业园能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本地风险资本的成功运作。

台湾“政府”积极推动本地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建立了鼓励风险投资的金融体制。

新竹工业园创建不久即遇上资金问题,1983年更陷入资金困境,为了彻底解决工业园的资金问题,台湾“政府”投资24亿美元,用于风险资本,并制定了一系列奖励风险资本的相关政策,如投资于政府规定的科技产业的风险资本公司法人和个人可以享受20%的抵减税。

在奖励政策的推动下,台湾建立起了124家创业投资基金,拥有相当于200亿人民币的资金,平均每家拥有3.25亿元,为2400家企业和项目提供了资金保证。

这些风险资本62%来自产业界,19%来自个人。

由于有风险资本作后盾,台湾新竹工业园内的高技术企业债务负担较轻,能够轻装前进,快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

新竹工业园的风险资本大约只有25%投资在高技术企业的创业初期,其余大部分资本都主要投在企业的扩张期和上市前阶段,并且集中投资在优势产业上,有效地增加了风险资本的利用率和成功率。

(五)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

不同的政府行为模式,对高新产业的集群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目前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干预模式基本上有间接控制型和综合控制型。

经济活动高度发达和自由的美国,是间接控制模式的代表,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市场机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综合性控制模式实际上是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的模式。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采取这种模式,法国、日本是这种控制模式的代表。

不论采取何种政策模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生性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而不是凭空创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在规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主要遵循的原则是:

第一,以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应规划,而不是刻意创造产业集群。

创造产业集群将会导致高成本、高风险。

如果不同的地区追求相同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将会导致重复建设,破坏现有的市场结构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政府一般是间接参与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建过程中而不是主导集群的发展。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策的目标放在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网络化及提供更好的公共计划和投资上。

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政府要将集群规划的重点放在为需要和有潜在需要服务的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上,尤其是提供信息、建立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模式。

企业是集群的主导者,政府和公共部门只是集群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或者桥梁。

三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广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集聚效益有所显现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1998~2004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大大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

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98年的180.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432.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2%提高到25%,[1]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如由广州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南沙咨询科技园组成的广州软件“群落”,市场份额已占到全国软件市场的一成以上,仅次于中关村居全国第二,占广东省软件产业的半壁江山。

其中,天河软件园集聚的软件企业超过900家,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7亿元,其中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达73亿元。

[1]黄花岗信息园大力发展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税收3.2亿元。

[2]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增多,在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呈现良好的集群发展态势,产业集群已初显规模和效益。

(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广州市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开发和建设。

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布局,在建设和发展上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成为带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2003年在科技部对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评价中,广州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综合排名为第8位,经济发展综合排名为第4位。

[3]天河软件园作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软件业集群程度在全国位居前列。

广州国际生物岛开始建设,首期工程预计总投资100亿元,近20家生物企业通过遴选入岛,将以中药现代化和功能基因研究为重点内容,努力形成具有高度技术开发能力的研究产业群。

位于广州科学城内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广州市政府决定用5~10年的时间将其建设成为高速发展的光电子产业带,成为国际上光电子产业领域中重要的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广州东沙新材料新技术工业园和广州环保科技产业园则分别以新材料和环保项目为主要开发项目,以优惠政策吸引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入园。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起到了吸引同类高新技术企业在地理上集聚的作用,大大地促进了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体

广州市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呈现集群发展的特点,并发挥了主体作用。

据统计,在广州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八成以上,且大多分布在各个科技园区内,相对集中在计算机、软件、电子通信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这些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不少民营科技企业以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良好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研发起步并实现快速发展。

如研发改性塑料为主要产品的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1993年创业之初仅有的2万元,发展到2004年净资产超8亿元,固定资产超16亿元,销售收入达28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基地。

[4]率先将“指纹图谱”技术应用到中药生产中的香雪制药,其拳头产品抗病毒口服液,已占据全国95%的市场份额。

天普生化医药公司的主导产品精制尿激酶已占据四成国际市场,新药人尿激肽原酶还成为我国唯一由企业承担的跨世纪十个Ⅰ类新药开发项目之一。

[5]

(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广州市积极贯彻执行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针对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法规,包括《广州市产业技术政策》、《广州市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广州市专利管理条例》、《广州市加快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等等,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政府部门还积极推动建设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综合性服务机构,如广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广州留学生创业园、广州软件评测中心、广州软件招标中心、广州国际孵化中心等机构已投入运作。

广州市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易有形市场,如“留学生技术交流会”、“广州软件展示交易中心”、“高新技术博览会”等,促进了技术交易的规范发展。

此外,各种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也努力为会员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组织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和宣传活动,促进行业间的联系和合作,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程度较低

虽然近几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速度加快,但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距离起飞发展阶段,仍有一段路程。

以集群发育较好的广州软件产业为例,不仅在产值、外向程度、企业数量以及从业人数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著名软件产业基地硅谷、班加罗尔等地区,就是与国内的北京中关村地区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另外,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低还可以从当前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偏低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不高上反映出来。

2004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92%,而同期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发达国家一般达到60%左右。

从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来看,目前除生物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超过40%之外,其余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基本都在30%左右,大大低于美国(49%)、德国(48.5%)和日本(38%)的平均水平。

[6]

(二)与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缺少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许多城市都把软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等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

如软件业除国家已经认定的“十大”软件产业基地外,各地还在不断地规划发展;

又如光电子产业,除“武汉光谷”、“广东光谷”、“长春光谷”等国家级光电子科技产业园外,上海、西安、福州、南昌、无锡、合肥、宁波、重庆、北京、通州等地也已经或正在筹建光电子科技产业园区。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与国内其他城市差别不大,技术和产品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构现象不利于广州形成集聚度和规模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只有抢先发展才能形成地区优势。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生增长性不强,集群效应发挥不足

广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然而,高新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在空间集聚,从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根植性。

随着各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集聚就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事实上,集群化不仅是大量企业的空间集聚,更重要的是能在这些企业之间形成密切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在功能联系的强弱以及所实现产业集群效应的大小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基本因素,只有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转到主要依靠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内生发展机制优势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低交易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共同的市场效应等产业集群效应,才能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能力。

广州市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四)专业化分工协作差,“产学研”合作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本上仍属于简单的空间集群状态。

企业集而不群,绝大部分还是单兵作战。

集群内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不多,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向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供应的也很少,尚未形成较好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使得集群内企业之间低度竞争和过度竞争的现象并存,造成了不少资源的浪费。

同时,“产学研”之间协作联系不紧密,广州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未能在东南部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

一方面,园区内的众多企业科研创新力量不足,却未能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联系,一些企业习惯于仿制或加工组装产品,发展后劲不足;

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大量科研成果闲置,没有成为高新区内企业创新的重要源泉。

“产学研”之间松散、非稳固的联系使创新资源不能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削弱了协同和互补优势。

此外,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不少企业在新技术上实行“拿来主义”战略的同时,又没有很好地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此无法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部件和元器件主要依靠进口,造成一些高科技产业成了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的“空心”产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中仅有1/5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

2004年广州电子信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仅占全市专利申请公开总量的4%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深度化方向发展。

[7]

(五)缺乏创新型人才和强吸引力的创业文化氛围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集聚。

如美国硅谷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集聚了6000多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并不断吸引和造就了一大批勇于进取和敢冒风险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硅谷等高科技园的成功经验还表明,拥有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专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的文化氛围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广州市目前高新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缺少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和敢冒风险的企业家,集群内企业的创业文化优势也不明显,相对于国内一些城市的吸引力在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六)风险投资机制和科技中介等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在对高科技园和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风险投资常被排在第一位。

高科技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能为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广州市已成立了广州风险投资促进协会,由政府牵头组建了广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广州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等,2004年底全市有96家机构从事风险投资活动,但还没有形成健全高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广州市缺少风险投资家,风险资本来源渠道还比较狭窄,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风险资本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

目前广州市的风险投资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科技中介等技术创新服务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