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781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Word格式.docx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3、(2018年山东德州测试)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

λt,其中λ为1.015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B正确;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

λt,其中λ为1+0.015=1.015,C正确;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该时期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4、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

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

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米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

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平方公里生活有3只雪豹。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雪豹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

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若确定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

雪豹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

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来调查;

根据数学比例推算该区域内的种群密度应为每100平方公里18只,故D错误。

5、(2018年河南洛阳检测)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大,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

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

丁为年龄组成。

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

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6、(2018年福建安溪检测)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性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

B、性比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在知识应用与图文转换方面的能力,难度中等。

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的大小;

冬季和秋季时性比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比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种群数量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雄数量相差不大。

7、(2018年山东青岛检测)资源的合理使用既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在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时,环境阻力一直都存在;

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最少即S1点时进行,避免种群数量达到S3时;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即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为K/2即S3点,(K-N)/K值为0.50时。

8、(2018年河北衡水检测)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O~t3时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t1时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B 

由题图可知,甲种群在O~t3时段内,Nt+1/Nt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之后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O~t3时段内的年龄结构由衰退型转变为增长型,A错误;

乙种群在O~t1时段内,Nt+1/Nt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

若Nt+1/Nt值小于1,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因此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C错误;

甲种群在t3后,Nt+1/Nt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

9、(2018年湖南长沙检测)下图是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下的种群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不合理的是(  )

A、对于一个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B、随着温度降低,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

C、在中等适温下,K值最大,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

D、在较低温下,K值最小,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

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蚤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

由图可知,随着温度降低,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B正确;

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中等适温24.8℃下,K值最大,但是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是最大,在33.6℃下,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在较低温下,K值最小,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D正确。

10、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

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

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

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故种群数量先于Ⅱ开始下降,C正确;

锥形瓶Ⅰ和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相同,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两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肯定不同,D错误。

11、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

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

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

Nt、Nt+1<

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正确;

甲曲线Nt小于a时,Nt+1<

Nt,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正确;

乙曲线Nt小于a时,Nt+1>

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正确;

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时Nt+1=N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错误。

12、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图1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2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和图2的g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曲线Ⅰ为培养早期,曲线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图1中曲线Ⅱ的f点与图2曲线的g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分析题图可知:

图1中曲线Ⅰ为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制约,因此不能用图2表示。

图1的e点对应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2的g点对应种群存活率最高,种群数量增长迅速,但要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该选择K值时进行。

酵母菌培养早期近似呈“J”型增长,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条件下呈“S”型增长,cd段为衰亡期,是有害物质酒精大量积累所致。

图1中曲线Ⅱ的f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而图2的g点后比g点时的种内斗争激烈。

二、非选择题

13、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可知,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中_____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

(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_______。

(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______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

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迁入率和迁出率

(2)增大 “J”型 ab

(3)最大(K) c

(4)b 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

(1)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由甲图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将会增大。

又因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是一个定值,则该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曲线。

“J”型曲线与“S”型曲线在K/2之前的变化类似,乙图表示“S”型曲线,在K/2之前,即乙图的ab段。

(3)当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在乙图中对应的点是c点。

(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即乙图的b点时。

因为①种群的增长率高于②种群,所以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

14、(2018年湖南高三调研)图甲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

图乙是某近海海域受到海产养殖轻微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近海水域,水深超过10cm,随着水深的增加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在该海洋生态系统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越少,原因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的。

(2)调查近海海域受到海产养殖轻微污染后的某藻类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该海域受到轻微污染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说明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图乙中溶解氧浓度先下降再上升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光(或光照强度) 逐级递减

(2)样方法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受到轻微污染导致水体中含碳有机物浓度增加,细菌等分解者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氧气浓度下降;

随着有机物被分解,水体中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浓度增加,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强度上升,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上升

(1)海洋生态系统中随着水深增加,太阳光逐渐减少,故光照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2)动物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估算;

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相对稳定,所以在轻度污染的情况下,污染很快被消除。

(3)分析图乙的曲线可知,受到轻微污染导致水体中含碳有机物浓度增加,细菌等分解者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氧气浓度下降,随着有机物被分解,水体中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浓度增加,为藻类大量繁殖提供原料,最终使得光合作用强度上升,释放氧气的量增大,从而使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上升。

15、(2018年吉林梅河口测试)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问题: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作______。

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

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

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

株/m2)。

植物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6

1.5

2.3

D

2.0

0.4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1)样方法 S2

(2)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新环境中缺少其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 0

(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

取样时以含有物种数量多的最小面积为宜。

(2)树木A和树木B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基因型的多种多样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

树木A与树木D、E、G是不同物种的几种植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

(3)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C物种的起始数量较低且逐渐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

(4)由图3可知,种群在第8年左右λ=1,其后λ<

1,可知此该种群开始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之后增长率虽然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时λ=1,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

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