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读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
今天我们开始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
大家齐读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
(明确:
鲁迅)对了
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
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
二、介绍
1、对鲁迅的概述
2、鲁迅的生平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1)鲁迅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作为进步青年,他希望通过留学学医以疗救中国人民。
(2)弃医从文的经过:
留学日本学医——同去的中国留学生的不良表现——看电影事件的触动——弃医从文——形成讽喻、犀利的文风——创作大量杂文及短篇小说
说明:
一边讲述,一边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3)师:
鲁迅的文章既是投枪匕首,又是药,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提示:
投枪匕首:
打击敌人
药:
疗救人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
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
打在幻灯片上的。
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
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
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
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ng)哭桀骜(jio)喋血(dixu)尸骸(hi)立仆(p)
惮(dn)
惩创(chung)殒(yn)身不恤(x)
浸渍(z)攒射(cun)洗涤(d)赁屋(ln)
四、解题及背景介绍
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
大家注意一下即可。
(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
背景:
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
(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
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
一八掺案。
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
用来悼念刘和珍等革命烈士。
五、课文分析
整体把握
全文有七个小节,按的意图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3个部分,具体怎么划分?
(请同学回答(123//45//67)。
同时复述、板书)那其他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另一同学回答(12//345//67),请这位同学简单的分析一下划分依据。
(即第一部分写什么?
第二部分写什么?
)
师:
划分段落,同学们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那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划分方法的主要不同是哪一部分?
争议在哪里?
(第三部分)好,那么这第三部分应为第一大段还是归为第二大段呢?
现在我们先来看下第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
从课文的第三段: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的时候字眼第一次,去年夏初,说明这是发生在过去的事,那在这里打开了对以往的事情的回忆,回忆他第一次见到刘和珍这个名字,及接下的一系列回忆:
刘百昭率领。
。
,指着她,告诉我,这就是刘和珍;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赁屋授课,听我的讲义;
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之于泣下。
所以第三部分应是回忆他们的认识过程。
(板书:
回忆认识)
(二)1、让学生边看课文,边根据板书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第一部分:
记念的原因和目的。
一节:
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二节:
写作必要——唤起民众
第二部分:
记述刘和珍
三节:
交往始末——暗自诧四节:
遇害事实——凶残至极
五节:
遇害经过——从容辗
第三部分:
教训和意义
六节:
经验教训——选择战法
七节:
死难意义——奋然前行
2、教师适当讲解补充
六、教师适当讲解补充;
总结本课,交代下课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极其人品文品,了解了惨案发生的背景,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深入地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刘和珍在三·
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回顾第一部分和自读三、四、五段,思考归纳:
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分析。
二、课文分析
1、集体阅读第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
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
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
三·
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总结:
作文的原因:
刘爱看我的文章
作文的目的:
悼念烈士
作文的必要:
告慰烈士;
唤醒世人;
牢记(烈士)鲜血。
2、第三节又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呢?
请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结合第一部分。
(明确:
订《莽原》、女师大风潮、3·
18死难)
分析:
第三小节通过对刘和珍君生前战斗事迹的回忆,(如在女师大被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被强拖出校、偏安与宗帽胡同、学校恢复旧观等突出的表现了刘和珍坚持真理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以及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和对学校前途的关心。
小结:
第二段可分为四层:
见姓名/见本人/听讲义/永别
在第三节中,反复的强调了刘和珍君的外形特征常常微笑的,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态度很温和这些外形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个始终微笑的人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会是凶神恶煞的形象吗,是暴徒吗?
)不是的刘和珍给人的是一种亲切和蔼的善良乐观的印象。
善良、亲切、乐观等等)
3、我们接下来看第四节
A、
第一自然段,写鲁迅对惨案发生的怀疑。
鲁迅先生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的反动派的。
然而,不料没想到他们竟会下劣凶残到这一地步,比想象的更恶劣,使和蔼可亲的刘和珍在府门喋血。
鲁迅在这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了欲擒先纵的手法,先对传说表示怀疑,其中,使用居然竟等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从而大大加强了控诉敌人凶残的效果。
但敌人的凶残不止这些,他们残暴的杀害刘和珍等人后,还到处造谣说他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
刘和珍等人是暴徒吗?
是受人利用吗?
(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不是。
刘和珍是一个常常带着微笑,态度很温和的人。
请愿也是欣然前往的。
反动统治者只是希望借流言把自己的过错推得一干二净,也勾画出了反动文人为其主子帮腔、颠倒黑白的一副丑恶嘴脸。
B、(请位同学来读一下最后一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这一对偶句的已使我尤使我,深沉的写出了的愤慨心情。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一设问句回应了第一节我实在无话可说,加强了悲愤的程度。
C、我懂得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怎么理解,有什么深意吗?
有哪位同学能够发表你的高见吗?
这是对反动派的控诉。
一个民族之所以衰亡,之所以被压迫而默无声息,正是由于反动派的残酷迫害所致。
但是,沉没下去吗?
不,决不能让中华民族在沉默中灭亡!
这里连用两个沉默的感情是深沉、激越的。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表明沉默有两种前途,二者必居其一。
这里实际上是唤醒人民不要在沉默中灭亡,而要在沉默中爆发,也就是号召人民起来和反动派作斗争。
这种强烈的感情给人极大的鼓舞。
这一节主要是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后愤怒的心情,揭露反动派及走狗文人的下劣和凶残,召唤人民起来斗争。
小结:
反动当局:
下劣凶残;
反动文人:
阴险无耻。
4、
第五节用事实来揭露敌人的凶残。
在第二自然段中写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英勇牺牲的经过。
刘和珍他们临危不惧,沉着勇敢,团结友爱,在弹雨中相互救助。
刘和珍中弹了,张静淑去救他,也中了四弹,杨德群又想去救她,也中了子弹。
最后,她被反动派士兵在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终于死去了。
可见,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反动派真是凶残至极。
师(读):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死掉了,这是真的,……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第五节第三段)
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啊?
之所以说惊心动魄,因为刘和珍等人处境危急,就要被打死了,但他们视死如归、互相救助。
面对反动派的枪弹攒射,从容不迫,一无所畏,这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感到十分伟大。
是对刘和珍等人的高度赞扬。
5、中国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边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讽)
中国军人是指段祺瑞政府。
把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说成是伟绩、武功。
很显然是对反动派有力的讽刺和抨击。
三一八惨案的直接凶手是段祺瑞政府,幕后的操纵者是帝国主义等,他们妄图用血腥镇压的手段消灭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气焰是十分的嚣张的。
但是这三个女青年的行动表明: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是英勇不屈的,连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妇女也不会为中外反动派的枪弹征服的。
这三个青年所表现的伟大精神,宣告了中外一切反动屠杀政策的彻底破产。
三、总结
在这一部分中,记述刘和珍的牺牲过程,歌颂了刘和珍沉勇友爱的品格。
鲁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控诉,勾画了中外杀人者凶残无耻的丑态,对他们进行有力的讽刺和抨击。
四、作业
背诵第四小节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抽查背诵
今天,我们来讲《纪念刘和珍君》的最后一部分,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这一部分。
二、分析课文。
六、七节
1、从第六节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是赞成还是不赞成?
不赞成)
鲁迅认为,人类长期流血的斗争的历史,正像古代多少万年前用了大量的木材后才成为一小快煤炭那样,经过劳动人民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前进了一小步。
而、请愿是不在内的,更不用说徒手请愿了。
(鲁迅从来都不赞成向反动派和平请愿,他说:
请愿一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空谈》。
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死地》)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过渡:
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仍热情的歌颂了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指出他们的血不会白流,血痕必将扩大
即社会影响一定会扩大。
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
鲁迅引用陶渊明的诗。
是摒弃消极的因素,从血痕必将扩大去引的。
对死者来说,他们为中国而死与山河共存,精神永在。
对生者来说,则必须继承先烈遗志继续战斗,激励后死者必须战斗下去。
我们继续来看第七节,这一节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了烈士死难的革命意义,鼓舞革命者奋然前行。
这一节先概括了整个三·
一八事件的情况,用竟会竟至竟能三个程度副词,突出了反动当局的暴虐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下劣,爱国女青年的临难从容。
而后对刘和珍等人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这一事实做了极高高的评价,指出了这一次死伤对将来的意义: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是不会灭亡的。
即使那些觉悟较低,不敢反抗的苟活者,也将会从烈士的流血中逐渐清醒,从死者淡红的血色里对未来依稀的看到微茫的希望。
至于真正的革命战士,他们将从烈士的精神里受到鼓舞,更加奋勇前进。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纪念刘和君在一次的表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极端愤慨,点明这篇文章的题意。
最后一句话,有和前面第一节相照应。
(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
齐读思考。
明确:
a、高度赞颂——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b、将来意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
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
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
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文后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
在此,表达了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惨案的教训:
徒手请愿不值得。
惨案的意义:
人们会记住烈士的鲜血;
苟活者会看见微茫希望;
真猛士将更加奋然前行。
三、总结
课文分析到这里就完了。
这篇文章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
深刻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滔天罪行,有力的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劣行径,热情的颂扬了爱国女青年的勇毅不屈的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
因此它不是一般的悼念文章,而是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壮歌,是讨伐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战斗檄文。
战斗性强,感人很深。
学完了鲁迅这篇战斗性极强的的杂文,同学们可以总节一下鲁迅这篇杂文的写作特点)
四、这篇杂文的写作特点(学生讨论)
1、错综的记述和深刻的议论及强烈的抒情想结合。
2、悲愤中深藏着昂扬的革命战斗激情。
3、形象化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
板书设计:
动机和目的:
程君的正告、哀痛烈士、揭露敌人、唤起民众
↓
歌颂刘和珍→订《莽原》
女师大风潮3·
18死难→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揭露反动→府门喋血、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惨像、流言
死难意义:
烈士的血未白流
苟活者看见希望;
真猛士奋然前行
悲→→
←愤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根据本文特点,可以将之处理成样本,样本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即掌握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2对于这样较复杂的散文,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尚无形成习惯与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引领他们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思路。
2、阅读文本,理解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能够归纳写作主旨。
3、品味文本,学习其中的一两种表达技巧,试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正确归纳写作主旨。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练习与仿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
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叙事散文《小狗包弟》,感受它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二、整体感知
1梳理内容:
《小狗包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本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引子(1自然段)──比兴开篇。
开端(2自然段)──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一朝痛别。
尾声(10~13自然段)──真心忏悔。
2理清脉络:
讨论归纳情感的变化。
(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
3聚焦核心:
包弟可爱之处在哪里?
是谁杀了它?
(包弟的可爱之处:
聪明、乖巧、有情义、通人性。
是,更是文革杀了它)
三、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
在的这段复杂的心理历程中,你认为最能体现对小狗包弟情感的是哪一种呢?
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这一句就是本文的文眼。
2、教师提问:
在文中又用了哪些语句来表明了自己的这种歉意的呢?
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主旨。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本文的主旨:
一般认为是,解剖自己,反思文革,拷问民族精神,呼唤善良人性;
也有人认为是,探索文革灾难发生的根源。
3、难点突破:
开篇为何要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反映文革的罪恶,为何要写一条小狗?
(答案参看教师用书第67页)
四、写法研学:
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两点加以评价,并学写一段。
1探究本文表达技巧。
【明确:
表达技巧主要有:
修辞手法:
拟人
衬托。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
虚实(正面侧面)结合。
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直接抒情】
2以包弟,我想对你说为题,运用上述一两种技巧,替巴金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诗歌)。
【示例】包弟,今天,你的主人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忏悔诗,
呈给你黄土下忠实的灵魂,
呈给你恐惧而无辜的眼神,
呈给你被割开的胸怀,
呈给你无影灯下黄色的皮毛,
呈给所有在油锅里受着煎熬的心灵。
五、总结全文。
巴金不仅在年轻时写下了《家》《春》《秋》等作品,而且在年近80岁的时候写下了《随想录》。
有人盛赞:
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
也正如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
,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
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忏悔从怀念小狗开始》(《语文学习》05年第4期)
2《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
3《基于问题的教学对话拨动学生心弦》(《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7—8A)
4《〈小狗包弟〉的主旨探析》(《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期)
以点带面,体会细节之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明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大师的崇敬之情。
文章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但最主要的应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
学生一般会注意到文中的细节,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容易忽略文章所隐含的梁先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操。
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抓住文本,又要注意文本中所体现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的爱国精神上。
【课文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
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由此以点带面,把握全文。
【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