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作文素材运用Word文档格式.docx
《课内作文素材运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作文素材运用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
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思辨议论型——
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思考,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时,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
但是,烛之武没有那样,他换了一个角度。
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
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
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
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送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
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当荆轲义无反顾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
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材料适用于“壮烈”“诚信”“责任”等话题作文
●思辨议论型——不朽的壮烈
壮烈,不因生命的短暂而改变;
壮烈也不因地位的卑下而贬值。
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拥有。
人生一世犹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绿色。
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
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
屈大夫不随流俗而沉汨罗,让人一酹江月;
司马迁忍大辱而著《史记》,让人高山仰止;
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又是何等的壮烈!
生命之花,只要开得灿烂,开得辉煌,花期长短又何足道哉!
●记叙抒情型——当他逝去的时候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
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击筑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
太子丹为他饯行,奉觞端酒,深深一拜,然后高举过顶,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着说:
“先生,燕国全靠你了……”
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魏国、赵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
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秦国的虎狼之师,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
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声泪俱下,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于水火,闭门谢客,下决心苦练剑法。
无论严寒,无论酷署,每日闻鸡起舞,练至深夜。
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
但为了燕国的百姓免于兵戈之祸,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微马前行,急忙赶路。
三、《鸿门宴》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却败在了“无赖”刘三的手下,鸿门宴不能不说是一个转折
点。
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之言,不从亚父之计,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放虎归山,导致楚的大好局势葬送;
而刘邦却能听从张良的计策,尊重项伯的安排,甚至还采纳樊哙的建议,依靠众人的力量成功脱身,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谈意气
在棋盘上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自然地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鸿门宴上的仁慈,乌江岸边的自刎,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
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个小人,很少有人听一听“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高唱便会热血沸腾。
可历史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
是他的大汉王朝,让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大漠;
是他的大汉王朝,让卫青挥动旌旗,舞起了大漠的飞沙。
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但“意气”二字所取的义项并不相同:
楚王是意气用事,汉王则是意气风发。
●深刻议论型——
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性格铸成败
培根说:
“性格决定命运。
”何为性格?
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特有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刘邦、项羽的两种不同性格,决定了成功和失败的两种不同命运。
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骨铮铮,性格秉直而落了个冤死的结局时,又有多少人丧失人格,曲意逢迎而得以飞黄腾达。
历史给了“性格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
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
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
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
性格决定命运。
●抒情议论型——
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失败的英雄
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项羽的英雄末路:
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
率领壮士突围,他大呼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回奔数里;
他凄然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
他与蜂拥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
细腻忧伤的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读了《项羽本纪》后,曾颇有须眉气概地写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这位失败的英雄推崇备至。
●精彩议论型——
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形象地议论可使文章奕奕生彩!
虚掩的鸿门
“鸿门虚掩,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宴会在里面举行。
智慧半开闭,糅合成战车的轮
辙碾碎西楚霸王高傲而又天真的梦。
酒香,熏散项庄剑尖一束疲软的硬伤。
宴席上,四十万侍应,笑声中各藏着一把警觉的刀,只为一位客人斟酒,宾主双方的心思惊心动魄地浮沉……”
倘若当初项羽杀死刘邦,今朝江山又该是谁的天下?
我轻叩历史的门,如月的薄纱笼在上面。
四、《离骚》
●记叙抒情型——
发挥想象,重新演绎经典的故事,会使经典更精彩!
水中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
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胸怀天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大夫屈原披发行吟江畔。
虽然他的建议不被怀
王采用,但他没有放弃进谏。
虽然他遭遇小人陷害而被贬,但他没有忘记天下苍生。
面对昏君,面对乱世,屈子不是像庄子那样消极避世,不是像孟子那样“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他总是关心着天下黎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归园田居(其一)》
不愿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陶渊明以回归田园的惊世之举向人们展示了他脱俗的追求。
可惜,在尘世的喧嚣浮华中,我们的灵魂被沉重的枷锁缚系,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躁动不安,我们要学会为自己找片心灵的净土,建设好那片心灵的家园,坚守那份淡泊与宁静。
明智的归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给无数面临困境的文人雅士
以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寄托。
离乱纷争是社会的悲剧,生不逢时是陶渊明的悲剧。
权贵们的乱政夺权,朝廷的腐败堕落,使他陷入悲愤痛苦中。
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自我个性的坚守,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人格的尊严,坚守心灵的自由。
精神家园的固守者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中国古代,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这种精神代代传承,逐渐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
在当今物欲横流、人的精神往往屈服于物质的时代,学习陶渊明,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拒绝精神的物化,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六、《兰亭集序》
在《兰亭集序》一文中,作者阐述了人生中一个最重大的问题——生与死的问题。
作者
列举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和理解,揭示了人性中“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这样一种弱点,表达了要珍惜时光,奋发有为,不要给人生留下太多悔恨和遗憾的观点。
角度点拨
●思辨议论型
“死生亦大矣。
”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其实,生命的消逝
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
王羲之,“一
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
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
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抒情议论型
议论的同时会抒情,能使文章感情真挚、见解深刻!
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
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
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
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
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
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七、《赤壁赋》
本文描绘了赤壁秋夜的优美景色和月夜泛舟的闲逸兴致,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怀和达观的态度,从羽化成仙的超然之乐到现实人生的苦闷,再到从清风明月中找到出路,表现出作者力求排遣心中苦闷、听顺自然的思想。
●角度点拨
本文的素材可以用在“自然与心灵”、“感悟自然山水灵韵”、“面对挫折”等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的写作之中。
苏轼与赤壁
赤壁,终究是古战场,纵然没有苏轼;
苏轼,终究是一代文豪,纵然没有赤壁。
赤壁,从春秋无义战的那个年代起,就开始感受宫阙万间终成土的悲凉,在东风和西风交错的时空中,赤壁缄默了一个又一个世纪。
公元208年,曹操和刘备、孙权在此展开了激战,烟尘横飞中赤壁记下了这次惊心动魄的三分天下的战斗。
几百年之后,苏轼抖落乌台诗案的污水,头顶明月振衣而来。
那晚的月,不是秦时的月,不是关山的月,是赤壁之上的大江明月。
疏星残月的浅照中,乱石穿空的赤壁矶已黯然在朦胧的晚风中。
苏轼站在黄州凄离的晚风中,远离了曾经的和风细雨,无羁无忧;
远离了官场翻云覆雨的诡计和陷阱,苏轼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劫后的伤感。
诚然,你的到来使赤壁更加地耀眼;
在大江明月的赤壁之上,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从你口中吟咏而出。
但天性作诗的人,每到一处总有惊天动地的诗句蓬勃而出,在定惠院,在杭州,在岭南,在儋州,苏轼用诗文一步一步铺好了通向一代文豪的道路。
所以我说,苏轼和赤壁,在历史上只是偶然的相遇,他们并没有事先的约定,亦没有必然的相逢,苏轼之于赤壁,只是一个官场的天涯过客、偶留只爪的惊鸿,匆匆的一瞥,哪里会“复记东西”呢?
月上西山头,月光拉长了他徘徊不定的身影,拄杖徘徊已三更,没有人知道,一场凤凰涅槃一样的重生即将开始,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突围已凌然拉开了序幕,浩浩长卷的文学史册将在此揭开最壮丽的一页!
奔跑
扎实的功力,奔放的才情,铸就了他的潇洒;
尖锐的锋芒,纵横的才气,凝聚为他的不羁。
他注定了要承受政治与文坛一起泼来的污水。
峥嵘的岁月已去,宁静的时光在一片朦胧的月光下铺展开来:
大江明月的赤壁之下,诗人驾一叶扁舟,用一份创痛之后的宁静来丈量千里的皎皎月光;
用一支更加稳重的笔来书写描绘风云激荡之后的一段人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从容地穿过一片人生的风雨,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中归去。
殊不知,在这次轻悄悄的归去中,诗人抖落一身的污水,以奔跑的姿态闯进一番崭新的天地。
激情与闲适,豪放与舒缓,旷达与超脱,如上天的仙音降落在大江赤壁之上,徘徊在东
坡上一个小小的草庐之中。
于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先后以奔跑的姿态在文坛
现身,让我们后人望尘莫及,长叹不已……
而今捧读《赤壁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旷达之人勇敢地跨越人生的挫折,以昂扬的姿态穿越于人生的风雨之中,以潇洒的形象奔跑在赤壁的月光之下……
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
既然如此,仰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地走着,心情渐渐地轻松而愉快起来,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
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八、《游褒禅山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
”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
迪。
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
由“仆碑”得出了“学者不可以深思慎取”的结论。
可用于“感悟自然”“求学”“深思慎取”“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目标”
“自信”、“盲从”“成功的要素”、“意志”“志、力、物”等话题精彩运用
●引用思辨型——
结合原文,以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
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
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
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
●议论抒情型——
广征博引,围绕话题,文采斐然)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术、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纵观古今一切有成就的诗
人、作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无不愿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无不从大自然中有所领悟并获得启示。
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羲之于兰亭聚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始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感慨。
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
“有志矣……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
颁奖词
志在“非常之观”的胸襟袍负.坚守不随流俗。
不避险远的追求精神.文成八大家.诗传越千年。
不畏浮云遮望眼.敢当天下改革事.不愧“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九、《蜀道难》
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辛,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写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
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独特的风景
有一种风景叫豪情万丈,如一股清流奔涌而来,水波潋滟。
那恣意,是李白骑着毛驴手执酒壶,散尽千金的潇洒;
那恣意,是怀素酒后在蕉叶上挥毫泼墨的阵阵风雨声;
那恣意,是严子陵对权势藐视的桀骜目光;
那恣意,是李敖无畏而锋利的光芒。
那道风景明亮而耀眼,是豪迈的象征,是追求的精彩,处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冲天豪情,让我们奋进,令我们心生激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是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要说,风景这边独好。
无冕的帝王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
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
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
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想象抒情型——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
那只曾在高力士手中留下尊严与豪迈的靴子,而今早已不见踪迹。
但你一路流浪,一路收集,收集山的雄伟,水的灵动;
收集雨的轻柔,风的自语;
收集月的皎洁,心的纯真,集成册,于青山绿水间高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美轮美奂的皇家庭院,潜得住一代帝王包举宇内、并吞八方的雄心,却容不下一颗不朽的灵魂。
青山绿水让我懂得了你的豪迈,四处漂泊让我懂得了你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
记叙可再现经典的曲折,抒情可升华自己的感悟!
归去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底,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
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
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
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
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
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
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重蹈覆国的命运。
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十、《登高》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本诗格调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当时他生活无靠,又身患疾病,病痛不时发作,心情愁苦至极,难以排遣,这年秋天他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眼望秋江万里,满月秋色,引动了杜甫老病孤愁之伤感,遂成此篇。
●抒情描写型——
描写可让人身临其境,抒情可情深意长而感人肺腑!
漂泊的诗魂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涛声依旧,人已沧桑。
你是天地间的一只鸟,飞翔在没有归宿的江边。
悄然登舟,站在船艄,你就像站在秋天的尽头,远眺家乡,远眺千里之外那片苍老的浮云。
江风掠过稀疏的白发,江水打湿了你的记忆。
夜未央,长安乱,再回首,梦已殇。
高高的桅杆,是你孤独的守望;
漂零的小舟,是你流浪的驿站。
远离梦想已经很久了,你高尚的灵魂已经疲惫,你只是一个瘦小的诗人,你那双浸透笔墨的双手,写得出伟大的诗篇,却挽救不了一个朝代衰败的命运。
风不断卷入你破旧的衣裳,当落叶再一次飘零,你饮一杯浊酒,再一次选择了出发。
飘泊异乡的诗人,你的梦想在哪里?
于是,你把乱世丢在一边,开始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远征。
滚滚长江水,落木萧萧下。
心忧天下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凄惨
变故。
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
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
当他为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横到心上。
他那种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
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难寐之夜,杜甫非但没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
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即使有,体现的总是凄凉,可能是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太深了吧!
被历史咀嚼的生命
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
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