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导学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导学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导学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熟读课文,了解说明对象
2.整体感知,明确说明顺序
学习重点:
1.字词积累,物候常识的掌握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人。
()家、()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字词积累
1.生字(给划线字注音)
竺可桢萌发融化翩然孕育簌簌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酝酿风雪载途草长莺飞
物候农谚刺槐悬殊孕育
2.区别下边多音字。
连翘()——翘起()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玄妙观()
差异()——差遣()——差错()——参差()
3.解释词语
孕育:
衰草连天: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花香鸟语:
次第:
销声匿迹:
翩然:
簌簌: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提示:
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划分结构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
第一部分: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自主探究:
学生在书上标划即可。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小结:
(略)
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第一部分
1.看注释①想: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2.朗读第一段,文章第1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请找出文章中标志性词语。
3.第2段“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默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怎样的作用?
(3)快速浏览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为什么?
(四)、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
1.找一找:
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2.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能否删去?
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3)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3.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下面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①“苏醒”是什么意思?
它常被用来描写什么?
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描写大地,可行吗?
能否改成“渐渐回暖”?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句中“翩然归来”可以改成“飞来了”吗?
③“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中“簌簌地落下来”能否改成“掉到地上”?
三、拓展延伸
1.阅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这种自然现象之中所隐含的物候学原理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2.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
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4、课堂小结:
文章从自然现象入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五、布置作业
1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物候观测差异
2、完成练习册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1、浙江绍兴;
气象学、地理学
2、1zhú
zhēnmé
nɡró
nɡpiānyù
nsù
nì
shuāiyù
nnià
nɡzà
izhǎnɡyīnɡ
hò
uyà
nhuá
ishūyù
n
2.连翘(qiá
o)——翘起(qià
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
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3.孕育: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每年都像这样。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迷人的景象。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没有了声音,藏起了踪迹。
本文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
匿,隐藏。
动作轻快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三1、①(1—3)②(4—5)③(6—10)④(11—12)
第2课时
二、
(一)朗读第一部分
1.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
2.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拟人和举例子。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预报农时的作用,大大增强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二)1.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2.作比较。
把生物和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优点。
(三)1.说明对象: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
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2.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3.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四)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1).举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
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2.)作比较: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4.)引用: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⑴不能。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
“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①不能改。
“渐渐回暖”是一般的、平常的说法;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其中“沉睡”“苏醒”这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
②不能。
“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
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欢迎回家”的感情,亲切、熨帖,有感染力。
③不行。
“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
“簌簌地落下来”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
1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水、二氧化碳和能量循环;
战争和大量使用核能;
大气中的尘埃含量变化;
二氧化碳的排放引发地球温室效应;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