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233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人物传记Word文档格式.docx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

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考题结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

选择题+主观题+主观题+探究题

5分+6分+6分+8分

四、客观题

(一)题型5选2题目显性特点:

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共5项),选择最恰当的两项

分值有:

3分,2分,1分,0分。

满分5分。

(二)解题指导

步骤:

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

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内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

有分值项各项特点

1、1分值项:

(有小错误)

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2分值项:

(无错)

(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3分值项:

(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策略:

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

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

(三)0分项常见的陷阱

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

张冠李戴(对象)、行为有偏差(行为)、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事件:

张冠李戴(对象)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

以偏概全(范围)绝对化(程度)

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四)真题体验(2014年新课标Ⅰ)《科学巨人波尔》0分项为CD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0分)

文本第5段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③传主的行为走样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

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第6段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④曲解传主的建议

(2014新课标Ⅱ)《爱国科学家邓叔群》0分项为BE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第一段有关句子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①曲解人物的建议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0分)

原文第四段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②未然变已然

(五)试题演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杨敬年:

百岁经济学家的“慢人生”

蒋肖斌

杨敬年出生于1908年,或者换个更有历史感的说法,“光绪三十四年”。

年逾百岁的他,做什么事都要比别人“慢一拍”。

和屈原是同乡、出生于湖南汨罗的杨敬年,因为近代中国的战争与和平,求学经历十分复杂。

他4岁起跟着外祖父启蒙,13岁通读“四书五经”。

为了将来能在乡下小学教书,叔祖父借钱送他到岳阳县城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4年,杨敬年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毛泽东成为校友。

1927年,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参加革命做准备,却遭遇“马日事变”(长沙驻军许克祥反共),杨敬年愤而离校,一边教书养家糊口一边备考大学。

1932年,因为其他大学都要学费,他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

毕业后,无意官场的杨敬年又于1936年考入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南开复课无望,杨敬年携妻带子辗转于长沙、贵阳、重庆、兰州……颠沛流离1945年8月,已经37岁的杨敬年踏上了赴牛津大学求学的旅程。

在他百岁时写的自传《期颐述怀》中记述:

“40岁,拒绝了去美国的邀请,博士学成归国。

1949年,天津解放,我就这样毫无精神准备地从旧社会进入了新社会。

在英国留学时,杨敬年除了日常必需,把省下来的钱都买了书。

回国前夕,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何廉寄给他的500美元旅费,也都用来买书,甚至把自己的打字机都卖了买书,“打字机国内有,有的书国内买不到”。

于是,杨敬年回国时,500本书是最值钱的家当。

骤然成了“右派”,原本工资207元的四级教授,每月只给60元生活费,女儿还在念大学,根本不够花。

杨敬年不得不去天祥市场(当时天津最大的旧货市场)卖东西补贴家用。

有个旧书店老板说,外文书我都要,5角钱一本。

杨敬年没舍得卖。

不料到了“文革”,学生们推了三个“排子车”闯到杨敬年家里,拉走了所有书。

“我住在二楼,他们在楼下喊:

‘杨敬年,这些书都是你剥削来的!

’”杨敬年说,“后来有人告诉我,我的书在天祥市场卖,我才去那买回了几本。

‘文革’结束后也发还了一些,让我自己去几屋子书里翻,又找到几本,但大部分都不见了。

现在杨敬年家中有10个书架,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买的新书,“准备老了看”。

而他也可能真的忘记了年龄:

“没想到快100岁时生了一场病,眼睛不行了。

最开始用A3纸复印,再拿放大镜看,后来只能让保姆给我读书。

最近在读那个比我大两岁的老头(周有光)的书。

1979年3月28日,杨敬年平反,又能拿每月207元的工资了,还搬进了学校的高知楼。

有人羡慕地说:

“看你有多大变化!

”杨敬年却觉得:

“我还是我,只不过我现在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学教授,能名正言顺地教书了。

原本是早该退休的年纪,71岁的杨敬年却刚刚开始工作。

似乎是要把攒了20年的精力全部释放出来,在90岁之前,杨敬年做了这几件大事:

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发展经济学课程,撰写《人性谈》,翻译《国富论》。

杨敬年很实诚,称自己之所以开发展经济学的课,一大原因是被分配到研究非洲经济,“没可搞的,就扩大范围,研究发展经济学”。

这门二战之后建立的学科在西方已有30多年历史,在国内却还是空白,杨敬年成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

他撰写了《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和《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两本各50多万字的教材,每一本都是自己手写,从不让研究生代劳。

而真正让杨敬年开始成为“名人”的,是《国富论》。

这是他90岁时的译著,一本经济学的专业书却出人意料地成为畅销书,至今重印十几次,发行10余万册。

2011年,亚当·

斯密的母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校长访问南开大学时,当天下午就拜访了杨敬年,送上了《国富论》的手稿给这位远方的知音。

时至今日,杨敬年一直庆幸两件事,一是没有去台湾,“不必像于右任那样‘葬我于高山之巅兮,遥望大陆’”;

二是没有去美国,“否则中国解放后与世界20多年的隔绝,也会使我终老异乡”。

他说:

“我的一生,是和命运搏斗的一生。

过了100岁,杨敬年又忙了起来,总有学生、记者、朋友来访。

视力几乎消失的杨敬年思维仍然清晰,能滔滔不绝地讲两个小时,各种数字、年份记得尤其清楚。

他原本每天凌晨3点起床,3至4点读书,4至5点锻炼,几个月前病了一场,生活不能自理,于是总抱怨“恢复得太慢”。

虽然一生的节奏总比同龄人“慢”,但杨敬年不能容忍光阴溜走。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1月14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与屈原同乡的杨敬年,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这使他考大学时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后考上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生。

B.“文革”期间,杨敬年成了“右派”,在他生活最艰辛的阶段,他都没舍得卖外文书,后都被无情地没收,“文革”后只找回几本。

C.杨敬年40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他拒绝美国邀请,学成归国,研究发展经济学,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

D.杨敬年71岁时,名正言顺地成了大学教授,翻译《国富论》又让他成了“名人”,他感慨没去台湾与美国,是人生幸事。

E.本文截取杨敬年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这位百年经济学家求学、工作、著书等方面的人生经历、表现了他可贵的精神品格。

.

(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选A、D不得分。

(B表述不够准确,没收的都不是外文书,找回来的几本也不能理解都是外文书。

A.和屈原同乡的杨敬年,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这使他考大学时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后考入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原文第二段

(杨敬年)一边教书养家糊口一边备考大学。

1932年,因为其他大学都要交学费,他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

⑥曲解事件的原因

D.杨敬年71岁时,名正言顺地成了大学教授,翻译《国富论》又让他成了“名人”,他感慨没有去台湾与美国,是人生的幸事。

原文13段:

真正让杨敬年开始成为“名人”的,是《国富论》。

这是他90岁时的译著。

⑤曲解传主的年龄

第二课时概括传主经历,把握传主形象

一、概括传主经历

常见题型:

概括传主人生阶段、成就、原因。

题例:

是什么原因让XXX取得成功并最终成就传奇人生?

概括传主成功原因(原因+例子)

【答题思路】1)执着求变、渴望学习、屡败屡战,如文章第二部分说他……

(2)吃苦耐劳、细心精明、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如在……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二、把握传主形象

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风貌)或某一性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1)通过文章可以看出×

×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通过×

事件,反映了×

怎样的性格?

(3)从文中可以看出×

是一个怎样的人?

(4)×

段写出了×

在×

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5)×

方面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题策略

1、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2、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

表现与细节描写。

3、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

(知人论世)

4、抓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答题模式:

概括传主的品质+文本分析

答题要领

•第一步:

审清题型,看清题目要求

•第二步:

理清文章思路,找准答题区间

•第三步:

注意标志词句,划出相关信息

•第四步:

归纳整合(合并同类项法),组织答案。

语言精炼准确,可用原文语言作答,或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而成。

答题技巧:

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三、实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加尔各答的天使》

1997年9月10日,印度的加尔各答。

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逝者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高高地抬起来,所有在场的人全部下跪,包括印度总理。

当逝者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人全部下楼来,没有人觉得有资格比她站得更高。

这是印度各界人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吊唁者为被称为“加尔各答的天使”的特蕾莎修女举行国葬。

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

1910年,特蕾莎修女出生在南斯拉夫联邦的马其顿共和国。

12岁时,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

她后来回忆说:

“我那时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

”15岁时,与姐姐一起来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

18岁时,她来到了被尼赫鲁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

从1929年到1946年,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事业虽然神圣,但学校里的女孩几乎都是出生于印度的上层社会。

这个优越的环境与更加广大、更加真实的印度无关。

1948年,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

1950年,她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

她解释说:

“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

1952年,她在加尔各答的一座寺庙旁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让那些垂死的贫民在弥留之际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

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扬言要杀死这些垂死者。

特蕾莎修女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

“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

让这些垂死的人平静而尊严地去死吧。

”说着,双手合十,双眼紧闭。

她无所畏惧的气概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没趣地走了。

到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而无家可归的人,在这里度过最后的日子。

当有人问“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很吃惊,因为这样的提问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特蕾莎修女到处奔走呼号,并将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印度期间赠给她的一部高级轿车卖掉,成立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防治中心,开始大量收留麻风病人。

在贝鲁特的战区,在埃塞俄比亚的饥民区、在非洲爱滋病蔓延区都留下了她衰弱而坚定的身影。

她甚至只身到科索沃交战区解救被围的妇女儿童,交战双方听说特蕾莎修女进入战区,立即停火,待她带走妇女儿童,双方又马上开火。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消息后说:

“连我也做不到的,她做到了。

她创建的组织所有的钱物都是人们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无力的人。

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愿意把钱捐给她,到她逝世前,她的组织有四亿多美元的资产,有7000多名正式工作人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15个国家,管理着543个收容站、孤儿院和爱滋病防治中心。

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

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

1979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她在颁奖仪式上的即兴讲话中说:

“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只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我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没有所谓集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她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人……”

在颁奖仪式上,特蕾莎修女还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她对主持者发出了真诚的呼吁:

客人们能否不享用例行的盛宴,把盛宴的费用捐给她的组织。

因为这100多人享用的盛宴,可以让1500名加尔各答的穷人吃一天饱饭,结果出席颁奖仪式的人一致同意取消宴会,把节省出的1700美元赠给了特蕾莎修女,她所获得的奖金也全部做了慈善基金。

特蕾莎修女18次被提名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并屡次当选。

2009年10月,特蕾莎修女被诺贝尔基金会评为“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最受崇敬的获奖者”(共3位,另外两位是马丁·

路德·

金和爱因斯坦)。

大地上远处有个修女,

她穿梭于又臭又脏的废墟,

与那四季踏遍天涯海角,

含泪说着爱要爱到心痛。

…………

香港歌手郑秀文的名曲《加尔各答的天使》,将特蕾莎修女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道德的天空……

(2)特蕾莎修女为什么被称为“天使”?

请根据文本从她的行为、思想以及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

从特蕾莎修女的行动上看,她创办各种救助机构,四处奔波筹集善款。

自己得到的一切财物都捐给别人,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使无数的人获得了生命的尊严。

从特蕾莎修女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有扶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的崇高理念。

有一颗天使般的心。

(可举原话)。

从影响上看,他唤醒了许多人的爱心,无数的人在她的感召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同时也鼓舞了那些弱势的人。

(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

(3)特蕾莎修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格?

请根据文本概括说明。

①有爱心,有悲悯情怀,有奉献精神(创办各种救助机构,四处奔波筹集善款)

②谦虚博大的情怀,不求个人荣誉(她在颁奖仪式上的即兴讲话)

③坚韧顽强的精神(奔走呼号)

④英勇无畏的精神(斗和尚,赴战火中领人)

⑤生活简洁朴素,不追求个人享受(如:

日常生活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

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

四、巩固训练《侯仁之:

城市的知音》

第三课时

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

高考在考查传记阅读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传记中的引用;

②传记中的细节描写;

③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④传记中的选材与组材;

⑤传记的结构技巧;

⑥传记的语言特色。

题型一整体鉴赏一篇传记

一、常见的设问形式:

1、请结合本文分析自传/评传……具有什么特点。

2、本文是自传/评传……,请简要分析其特点。

二、技法点拨

掌握传记的类别及特点:

从叙述人称看,有自传和他传之分:

自传是指本人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字,多是回顾生活往事、人生阅历、兴趣爱好、思想轨迹,其形式如同一般的散文形式,信笔写来,典型的“形散神聚”,如回忆录;

他传是指他人为传主撰写的典型的传记文章,其写作意图和写作思路非常明显,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

从表达方式看,有叙传和评传之分:

叙传重在“叙”,重写人物事迹;

评传重在“评”,即在叙述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加以评述,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评中有传、传中有评。

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考试命题选用.应予以重视。

三、答题思路

内容上:

①如何再现某人什么样的一生和什么样的伟大人格,展现了什么样社会风貌等。

②内容深刻真实,给人以深刻启示。

写法上:

①结构上严谨流畅,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等。

②语言上,富有情感和含蕴,表现力强,生动形象。

③选材上,精当,说服力强等。

④表现手法上

【参考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

能力层级为D级。

四、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永远的汪曾祺

徐卓人

汪曾祺一生,寸步没有离开过中国的世俗,在数十年生活的波涛中,他总是被十分随意地卷来抛去,在诸多的芸芸众生的故事中,他始终扮演着一个平常老百姓的角色,他甚至认为,“当了一回右派,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尽管他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沈从文流露过他要自杀;

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曾陷入过深深的苦闷,乃至晚年,曾经一度难以摆脱沮丧与无奈,但他最终接受了现世生活的全部,且显得波澜不兴。

这决定了汪曾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长期的平民化生活使他特别敏感于生活的细节。

他总是睁着一双睿智的眼睛,来看待并关注生活的冷冷暖暖。

他的作品无一不忠实于现世生活,他说过:

没有生活的启发,我就写不出。

弥足珍贵的是,汪曾祺没有沉缅生活,历经世俗,由俗而脱俗。

汪曾祺将精深的人生体验赋予了自己的文学,也传递给了读者。

汪曾祺既得人生之精义,于是他也就具备了坚韧的心理承受力。

他的这种状况外在的表露常常被人说为“淡泊”。

其实这“淡泊”是对世俗的一种涵化,是他对现世清醒到极至的一种反悖。

他不擅以大喜大悲怪诞离奇制造效果,却以一种轻声的叹息慑服了人。

人世间的悲哀,可怜,萎琐,一切乏人兴趣甚至让人鄙薄的行为作派,一旦到了他的笔下,就顿生出脉脉的怜情和绵绵的酸涩,就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苦恼和弱点的暗示,变成了人性涨落的一种提示。

他习惯于把人世间的痛苦嚼碎了,咽到肚里,而后缓缓化解成那种味,这是一种微甜、微苦、微涩、微酸的五味相融的味,是一种经久永恒的味,痛恨,但不咬牙切齿;

欢乐,但不得意忘形。

他习惯于勇敢地承受世事,然后涵化丑,融化恶,这使他与他的文学具有了独特的人格力量。

最可敬是汪曾祺与他所观察以及所表现的人物始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尊重他笔底的人物,将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

他始终记住老师沈从文对他的告诫:

“千万不要冷嘲”。

关注着世人,思考他们,同情他们,爱他们。

早在40年代,他的《落魄》、《鸡鸭名家》、《老鲁》、《职业》等作品,无不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已明显表现了他人道主义的基本主题。

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人性美,可以说汪曾祺是当代最擅写人性的作家。

他总是这样一往情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人世间的情义,哪怕是点滴的,稍逊即逝的。

他十分崇尚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之心爱着。

与他的老师一样,他有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倾心、永远诚实的赞颂的感情。

看似冷静如水,其实灼烈如火。

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

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

“随遇而安”。

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根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

“美的形式是自由形式。

”汪曾祺倾向“为文无法”──随便。

他尤其向往苏轼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叶流转,一枝摇,百叶摇。

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

”就像淡泊的水墨画一样,水气氤氲,自然漫散。

不少人提到过汪曾祺文章的“水性”,“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

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水是曲线的,流动的,自由的,漫散的,自然的,生动的,这确实好象造就了汪氏文章的流动的韵律和自然的品格。

生活太喧闹,太浮躁,人活得很疲倦,很累,需要安静,需要清凉,需要滋润。

汪曾祺的“水性”便以从容而自然名士风度,营造出了一种滋润的声音,滋润的颜色,滋润的气息,滋润的光明,滋润的人生与人性。

汪曾祺不失为中国文坛的一位名士。

(有删改)

20.本文是评传,既有叙写也有评述,请以第3、4段为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

(6分)①第3段主要写汪曾祺的“淡泊”文学创作思想,第4段主要评价他作品的人道主义主题。

②叙写中结合评议,知人论世,两相映照,③使读者了解传主思想品格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认识传主的文学作品。

[6分。

答对①、③点各得2分,答对②得2分。

意思对即可。

]

题型二传记中的引用及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