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026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赫鲁晓夫的墓碑

材料二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内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

掘墓人:

(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守墓人:

(消极影响)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其改革失败。

[重点精讲]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1)积极性: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局限性: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易混易错]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方面

①恢复部门的集中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方,把部分企业下放地方管理。

②坚持集中的经济计划,同时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

③实行利润提成,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农业方面

①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②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③推行集约化经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2.评价

(1)作用:

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2)局限:

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导致后期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再加上其与美国加紧争霸,导致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

材料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

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哪一方面?

这一做法有何后果?

答案 

(1)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后果:

造成经济负担持续增长,农、轻、重工业比例继续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停滞。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指导思想:

认为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2.措施

(1)用经济办法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办法。

(2)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主经营。

(3)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允许集体和个体经营。

(4)在农村实行租赁制和家庭承包制。

3.结果

各项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原因

(1)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再加上阻力重重。

(2)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局势失控。

掰菜叶的戈尔巴乔夫

材料一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上述材料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答案 

(1)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

(3)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材料二

      他把苏联变成了历史 现在,他自己也成了历史

这是师东先生创作的一幅漫画,时间大约是在2007年4月23日以后,也就是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

叶利钦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之后。

整个漫画由左右两部分组成。

左边漫画展现的是叶利钦“终止”苏联。

一座简单的纪念碑,上面的五角星是苏联的象征,下面的碑铭上写着“苏联,1922~1991”,其中“1991”的字样刚刚刻完,而完成这个雕刻的正是叶利钦,他的手中还拿着“作案”的工具——锤子和凿子;

右边的漫画也是一座小型的纪念碑,上面的头像是叶利钦自己,下面是叶利钦的生卒年月字样“叶利钦,1931~2007”。

(1)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苏联解体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1)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

(2)①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④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归纳总结]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着哪些问题?

(1)经济结构问题,苏联原来存在的问题就是农、轻、重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

但是,改革中“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仍然在重工业,结果使比例更加失调。

(2)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很大。

(3)取消了指令性计划,但严格的间接控制仍然使企业自主权无法实现。

[归纳比较]

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

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

(1)特点:

①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

②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2)认识

①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收效甚微,致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1)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2)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

(4)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课堂小结

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列宁B.斯大林

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答案 C

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发展农业开展大规模的开垦荒地运动,以扩大谷物种植面积。

2.有的史学家认为: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3.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B.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D项符合题目要求。

4.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

“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解析 从“民主化”“私有化”可以看出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祭坛”“绝路”指出改革的失败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5.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答案 A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面临问题困难重重。

B、C、D三项说法都不全面。

6.阅读下列政治笑话,回答问题。

苏联历史上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

列宁发出号召: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

“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进行调查,视情节给以处分。

情节轻者,劳动改造;

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

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

“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沉思道:

“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

(1)请你补充“……”处的内容。

(2)五位领导人的话反映了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你知道是哪些政策吗?

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 

(1)解体了。

(2)列宁: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斯大林:

强调阶级斗争,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赫鲁晓夫:

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勃列日涅夫:

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缓慢,苏联陷入困境。

戈尔巴乔夫:

政治多元化,苏联最终解体。

解析 题目设置虽然是一则政治笑话,解题时应注意理解各人所说话的寓意,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概括。

(1)问显然是苏联解体。

(2)问应注意紧扣不同政策及影响,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是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回答要简明扼要。

一、选择题

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解析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

在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

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解析 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恶劣,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

3.“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侧重农业改革

D.顽固势力的破坏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根据材料“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触动“斯大林模式”。

故选C。

5.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解析 材料中“真正懂得经济”是指按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制定和实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

6.有人说: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之所以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是因为他的改革(  )

A.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C.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历史意义

D.在苏联彻底消除了个人崇拜之风

解析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7.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

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8.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

     图一         图二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斯大林

解析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

9.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上述言论(  )

A.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B.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C.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D.预示着苏维埃联盟的解体

解析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不同,并且主张用前者取代后者,实际上就否定了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

10.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下结论是基于对苏联历史的回顾得出的,其中不合理的应该是(  )

A.斯大林模式是造成苏联日后分裂的重要原因

B.戈尔巴乔夫改革应对苏联解体承担重要责任

C.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

解析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分裂的深层次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上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了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所以应对苏联分裂承担重要责任,但是苏联分裂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

1956~

1960年

1961~

1965年

1966~

1970年

1971~

1975年

1976~

1980年

1981~

1985年

1986~

1990年

国民

收入

8.7%

6.1%

7.7%

5.7%

3.7%

3.2%

1.3%

工业

总产值

10.4%

8.5%

8.4%

7.4%

4.5%

2.5%

——据《苏联兴亡史》、《苏联政治经济

体制七十年》有关资料编制

材料二 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

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

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著《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变化的根源。

(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根源是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

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这就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

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

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顾客。

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

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安德烈·

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材料二 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

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

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

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

——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关于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

材料三 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

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

——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经济困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论述很多,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单说明理由,或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 

(1)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

特权人物享受更多优惠;

物资奇缺,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2)说明苏共领导阶层未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

(3)20世纪30年代经济困难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

20世纪末的经济困难主要是苏联解体造成的。

(4)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长期冷战;

苏联长期实行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犯了严重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