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docx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
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
”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
“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
“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
”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来。
“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
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
”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
“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
“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
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
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
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可从小说的情节发展、表现主要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讲述故事: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
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意思答对即可。
)
2.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应根据小说对该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
要注意透过表象挖掘人物的心理特征。
根据小说描写内容,先用概括性词语表述其特点,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
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
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
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
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
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名师解读]
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
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
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分析人物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分析小说中形象的作用往往同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密切相关,考查的角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主要或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考查,另一种就是对小说中主要物象作用的考查。
做人物鉴赏试题,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正面与侧面、整体与细节、主要与次要。
[问题发现]
1.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等信息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任意拔高或失之偏颇。
2.对小说中的正面与侧面、整体与细节、主要和次要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无中生有,或概括不到位,答案要点不全面。
3.对解答人物形象试题的模式不了解,养不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难以准确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我的反思]
突破点一 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灯 笼
陈忠实
县纪委书记焦发祥一早走进县委大门,瞧见传达室旁边围着一堆人,他瞥了一眼,从人头攒动的缝隙中,瞅见了一只灯笼,也凑上前去。
大伙儿围观的的确是一只灯笼。
外边糊着一层红纸,里面点燃着一支小蜡烛。
挑着这只灯笼的是一位乡下老农民,一张脸没有生气,只有几根微微颤抖着的胡子,表明他心里憋着气。
“喂!
你在这儿干什么?
”焦发祥问。
那双似睁似闭的眼睛闻声看过来,似乎在掂量问话人的身份。
“寻找真理!
”他的干瘪的嘴唇动了一下。
围观的干部们笑起来。
“你说具体点?
”焦发祥提醒他。
他的眼睛忽地一翻,露出一缕难受不堪的神光,盯住焦发祥,反问:
“我给你说了,你给管?
“问你就是想管。
”焦发祥肯定说。
“啊呀!
我可找到包青天了——”打灯笼的农民嘴里叨叨着。
我跟村支书刘治泰家原住一个院子。
这是土改时分的,两家挤一院。
(A)这二年,我申请宅基地,没批;
刘支书却自己划了宅基地建了新房,搬走了,按规定老宅基地归我。
没料到,他搬了家,不提老房子的事了。
我找他,他先说忙,后来,干脆说要在老屋里拴牛。
(B)我急慌了!
我的三个娃子连一个媳妇也没娶,净等房子喀!
没办法,我就说买下来,支书要价的口开得多大!
大得怕人!
我的天,这老房子椽也朽了,瓦也朽了,雨天漏得像草筛。
这不明摆着坑人吗?
我找乡政府,不下八回,总说忙,抽不出时间解决这号鸡毛蒜皮的事。
我实在想不下好办法,就打上灯笼来了……
“杨书记吗?
喂!
你们乡的清水湾,有个叫田成山的农民,居然挑着灯笼闹到县上来了。
”焦发祥平静地说。
“我一定处理好!
”杨书记在电话里连连自责。
第三天早晨,焦发祥刚走进办公室,电话铃就急促地响着。
电话是市纪委打来的,说是本县清水湾一个名叫田成山的农民,挑着灯笼到市委大门口名为“寻找真理”,实际是喊冤。
焦发祥真有点火了,直接拨通了乡上的电话。
“焦书记,我昨天已经处理了,”焦发祥耐着性子听着,“昨天,我严肃批评了田成山打着灯笼大闹县委,影响了县委机关的正常工作……经调查,田成山没参加派性组织,但他老婆是个厉害手,这件事背后有没有背景,尚待进一步了解……”
“好了好了,你真是动了脑筋了!
”焦发祥真是哭笑不得。
放下话机,对司机传话:
“走一趟清水湾。
清水湾三面被坡丘包围,一面出水路,坡地上多柿树、杏树和桃树。
村前有一弯簸箕似的平川,种麦又种稻。
这个小小的村庄是本县山区一个独厚于天的角落。
七八十户村民,村长从东到西吆喝了一遍,男男女女就聚集在村子中间的会场上来了。
焦发祥让村支书刘治泰把县政府关于给村民划拨宅基地的文件宣读一下。
(C)刘治泰大声宣读完文件,一只手搁在桌子上,一只手叉在腰间,向全体村民讲话:
“我先作检讨……”焦发祥不由地瞧瞧这位刘支书,真是聪明剔透!
“听说你想把朽房子卖给田成山?
(D)刘治泰面不改色,满口应承。
焦发祥站起来,说:
“治泰同志,据说这房子原是地主家的,你要是把这号都快倒塌的房子卖给成山,我说一句不大中听的话,你的心就太黑了——”焦发祥停顿一下,侧过头瞅瞅,刘治泰的脸红了,红得像个猪肝。
焦发祥说到这儿,动情地说:
“乡亲们,我没来过这儿,想不到咱们县竟然有这样一块好风水的地方。
刘治泰同志呀!
你甭把这样好山好水好百姓的清水湾,给搅和成一个混水湾……”他的嗓门被清水湾村民的呼喊和掌声淹没了。
吉普车驶出清水湾,在土石公路上疾驰。
秋天的田野,秋庄稼收获净尽了,冬小麦泛起一抹新绿。
夕阳如金。
焦发祥和杨书记并排坐在后座上。
“谈谈你对田成山的处理问题吧!
”焦发祥盯着杨书记。
杨书记自责说,“我只是考虑田成山影响县委的工作……”
“出一点问题,先在田成山身上查根子,找背景,这是一种什么习惯呢?
”焦发祥盯着杨书记,“实在说,刘治泰这样的作风问题并不难纠正,难就难在我们的这个可怕的习惯!
你想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习惯呢?
”杨书记红着脸,渗出汗水来了。
两人告别时,焦发祥手里挑着一只灯笼,笑着说:
“把这只灯笼送给你做个纪念。
关于那个‘习惯’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只灯笼里。
”杨书记红着脸,接过了那只小灯笼。
(有删减)
小说塑造了村支书刘治泰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
快速审题:
1.“怎样的形象”是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归纳概括能力。
2.“简要分析”是要求先作总括性的概括,再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具体地分析。
3.概括小说的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故事情节,“怎样的形象”意味着村支书刘治泰的性格特点不只一个方面,要多角度进行概括分析。
确定要点:
从文中(A)(B)两处看,村支书刘治泰不给田成山划宅基地,也不拆老房,直至卖钱,可以看出他仗势欺人的一面;
从文中(C)(D)两处看,他善于察言观色,抢在书记前作自我检讨,面不改色,又可以看出他耍滑头的一面。
组织答案: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村支书刘治泰仗势欺人,见风使舵,看到焦发祥书记亲自出面,就抢在前头佯装自我批评。
(3分)
评分细则
答出“对百姓,仗势欺人,故意刁难”给2分,结合情节分析1分;
答出“对领导,察言观色,为人滑头”给2分,结合情节分析给1分。
满分策略:
1.从描写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如上述小说《灯笼》中,作者对村支书刘治泰抢在书记焦发祥前发言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他见风使舵、大耍滑头的性格特点。
2.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注意:
①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③分清主次,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④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如上述小说中作者通过写田成山与村支书刘治泰之间的矛盾,来表现刘治泰仗势欺人的性格特点。
[答题步骤] 首先在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这个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相关语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运用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答案模板:
①对百姓,仗势欺人,故意刁难。
不给田成山划宅基
总说(2分)
地,面对田成山的着急,又不拆老房,故意拖,甚至卖一笔钱。
具体分析(1分)
②对领导,察言观色,为人滑头。
抢在焦发祥书记批判之
总说(2分) 具体分析(1分)
前作检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次触摸
张渤宁
上个世纪末的某一天。
监狱某中队。
“报告干部!
”一名罪犯敲开了干警值班室的门。
屋里几位警察端端正正地坐着,冷冷地看着他。
“我病了!
小腿肚子,肚子,烂了……”声音开始是“理直气壮”的对抗,夹杂着挑衅,后来嗫嚅着,毕竟这病好像不大光彩似的,像做了坏事终于遭到了报应。
他是反改造的“老油条”。
谁也没搭理他。
他自己放下准备提起的裤腿,灰溜溜地退出去了。
第二天,出工外劳,他自觉地早早起来,排队,点名,出工,规规矩矩,没有一点病了的样子。
当班民警心里暗笑:
对这号人,该严!
那天监狱下来了几十个警校实习生,一个姓王的小伙子被分配到这个中队。
小伙子一脸大墙里难得见到的笑,站姿、步履却笔挺刚劲,透着不易觉察的严肃。
王见习发现他走路有点异常,问他。
一个毛孩子!
他本不想搭理,却觉得这“毛孩子”挺逗的,顺口随便说:
没事,腿烂了。
王见习要他把裤脚卷到膝盖上来,蹲下身,很干净白皙的手指,在他腿肚子那烂草莓似的病灶周边轻轻按压了一下。
很痒,很温暖。
“真的没事,长痱子,自己抓破的。
”他端正吊儿郎当的脖子,诚恳地说。
希望王见习赶快把手收回去,他好立即放下裤脚遮起来。
王见习轻轻按了一会儿,脸上的笑没了,眼看着他的眼睛,说:
“我觉得不像是痱子,你今天收工回监号后要马上找医生看一看,赶紧治。
那天队伍经过一条河时,忽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一条载了十几个村民的小船忽然翻了,值班干警立即带着会水的罪犯下河抢救,让王见习督促其他人不要乱跑。
现场一片混乱。
半个小时后,幸而所有村民都获救了。
清点罪犯时,却少了一个人,值班干警立即想到他,果然,他不见了。
大家立即搜捕,十分钟后,在河边草丛中发现了他的囚服上装。
值班干警跺着脚,说,完了,这小子趁乱跑了。
随即监狱警报拉响,持械的武警出动,河两岸撒满了搜捕者犀利的目光。
他终于在河下游两里外被“擒获”,上身是便服花衬衣,下身是西装短裤,口袋里搜出一百多元现金。
给他上铐子准备朝警车里推时,有两个村民歪着脑袋眯着眼睛瞅过来,上前抱住他:
“是他救了我!
接着又有三四个村民也拥上来:
“快莫冤枉了好人,是他救的我们呀。
他一共救了七个人。
原来,他救人后,忽然体力不支,被冲到下游去了,在下游一块岩石上撞昏过去,差点儿被淹死。
在一个月后监狱的表彰大会上,他说:
“那天早上,我在囚服下另穿了一套便服,准备逃走。
中队干部下河救人时,我脱下囚服准备走,担心被发现,于是救了一个人,后来,现场越来越乱,我飞快向公路跑去,跑了一百多米,没有人发现。
我忍不住又折回来,又开始救人……我之所以放弃逃走,是因为,是因为……因为想起了中队干部平常对我的谆谆教诲……”
听到这里,下面有犯人在偷偷地笑。
他的中队干部却感动了,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其实,他想说的是另一句话,另一个人。
他决心真的好好服完剩下刑期,他第一次感受到某种崇高感觉的洗礼:
救了他人,同时救了自己。
这脱胎换骨的感觉,真好!
听说,王见习后来并没有当警察。
他希望将来出狱后能遇见王见习。
那个不寻常的上午,那个寻常的触摸……
千钧一发电光石火般,改写了他的后半个人生。
小说中的“他”具有怎样的特点?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中的“他”性格比较复杂,“他”心存善念,渴望得到关怀,面对改造,企图逃避。
作答时,可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①对抗改造,想要出逃:
他是反改造的“老油条”,报告生病也语带挑衅,并制造出逃前表现良好的假象麻痹干警。
②渴望关怀,渴求重视:
王见习对他给予一点关怀和重视,他就感到温暖,端正了态度,变得诚恳,因深受触动和感动而折回来救了七个人。
③心存善念,改过自新:
他之所以能够折回来一再救人,是因为王见习平等而真诚的触摸触动了他心中的善念,基于心中的善念,他后来才感受到“救了他人,同时救了自己”而“脱胎换骨”。
突破点二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隐 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
(A)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
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
“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
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
”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
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
”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
“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
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
(B)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
“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
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
”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
玉莹笑着问我说:
“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
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
好的牙多少钱?
最差的又多少钱?
(C)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
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
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
“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
”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
“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
“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
“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
“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
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
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
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
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
尚妈妈问夏妈妈:
“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
”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
”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
”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
一百多块的?
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
”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
“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
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
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
“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
“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
“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
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
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D)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
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
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
尚妈妈问夏妈妈说:
“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
”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
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
”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
”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
“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
”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
“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
”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
“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
“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E)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
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节选自《北京文学》,有删节)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
1.“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考查的就是鉴赏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2.可通过阅读整篇小说,梳理出有关“我”的情节。
3.对于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可考虑从哪些角度着手,再结合这篇小说进行具体分析。
从上文中(A)(B)(C)(D)(E)处来看,“我”是小说的线索;
从小说中(C)(D)(E)处来看,“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文中(C)(E)两处来看,“我”又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这篇小说中的“我”贯穿小说的始终,起到了线索作用;
同时,由于“我”的存在,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
答出“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并具体分析给2分;
答出“推动情节发展”并具体分析给2分;
答出“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并具体分析给2分。
1.从关系角度看:
①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③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提示、突出主题)。
2.从地位关系看:
①次要人物在小说中往往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
②有时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③作为线索人物,除了贯穿全篇小说外,有时对揭示主题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上述小说中的“我”既是次要人物,同时也是线索人物,分析时可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答题基本格式] 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个方面)+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
①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
总说+分说(2分)
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都是从“我”
总说(1分)
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
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具体分析(1分) 总说(1分)
“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