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4790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

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

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

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

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

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

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

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

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

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

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

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

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

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

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2021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2021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

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

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

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

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

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

10、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

20__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

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

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

534607)

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

教师:

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五十四万怎么样?

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38290)

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

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

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2021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灵活运用:

“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课件、导学案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

9=60÷

20=40×

8=80÷

40=

  300×

3=120÷

30=20×

3=180÷

60=

  60×

4=240÷

40=80×

5=420÷

9=240÷

60=6÷

2=400÷

80=

  24÷

6=720÷

90=40÷

8=359÷

40≈

  90÷

3=220÷

18≈80÷

4=80÷

38≈

  60÷

5=62÷

20≈

  二、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

口算除法。

你们怎么知道?

看屏幕上知道的。

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所以用()法计算,列式是()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

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所以80÷

20=()

  方法二:

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

2=()所以80÷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

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

  ②

有问题吗?

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

20≈80÷

19≈

  想:

观察发现,()接近(),所以在计算83÷

20≈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所以83÷

20≈()

  同理,()接近(),所以在计算80÷

19≈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所以80÷

19≈()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的数用“”法估算成()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

“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

(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30=90÷

30=80÷

  61÷

30≈92÷

30≈80÷

  2号学案:

(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

(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就是求。

  2、口算方法:

⑴算()法想()法

  因为所以。

  ⑵利用()计算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

30≈和120÷

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我观察发现:

()接近(),所以在估算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所以()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

(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

一般把算式中不是()的数用“”法估算成()数,再进行口算。

2021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看!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

(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溜溜球。

想来玩玩吗?

想。

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

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

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能。

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

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

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

图43

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

我们先研究第1类。

(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

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是。

  课件出示图4?

4:

图4?

4比较一下

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第①条线最短。

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

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

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

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对,还能延长。

(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直线)

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

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不能。

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

我们接着看第3类。

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射线)

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

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2021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

5x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

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

(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

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

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板书解题思路。

(25x5)x2方法二:

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5x5)x2=25x(5x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x6)x10()15x(6x10)

  (125x80)x3()125x(80x3)

  (12x25)x4()12x(25x4)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x()8x2=2()

  AxB=()x()ax()=15x()

  125x7x8=()x()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

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021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

(多媒体演示)

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

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

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还剩多少页没看。

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

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

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

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