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38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5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

《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医综合105模拟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分析]神经细胞动作电位超射的顶点接近于Na+平衡电位。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65mV,当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经过零电位并超射,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50mV),因而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静息电位绝对值(65mV)与Na+平衡电位(50mV)之和。

(3).具有局部电位信号特征的电信号是

∙A.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B.神经干动作电位

∙C.锋电位

∙D.终板电位

C.

D. 

局部电位[分析]局部电位是在局部、不传播的、可以总和的等级性电位。

四个选项中,只有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

A和B均是可传播的动作电位,不是局部电位。

动作电位是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的,故C也不是局部电位。

(4).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血液凝固障碍,主要是由于

∙A.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血中抗凝物质增加

∙D.凝血因子Ⅲ不足

A. 

凝血因子[分析]凝血因子中,有一些是在肝脏中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肝硬化病人的肝功能不好,不能合成足够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因此血液凝固障碍。

肝硬化病人的血内血小板、凝血因子Ⅲ均不缺乏,血中的抗凝物质也没有增加,故B、D和C不是本题的答案。

(5).衡量心肌自动节律性高低的主要指标是

∙A.动作电位的幅值

∙B.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C.4期膜电位自动去极化速率

∙D.阈电位水平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分析]心肌自动节律性高低主要表现为兴奋频率的高低,故衡量心肌自动节律性的主要指标是单位时间内心肌兴奋的次数,它主要决定于4期膜电位自动去极化速率。

去极化速率增快时,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时间短,单位时间内发生兴奋的次数就多。

选项中最大复极电位水平和阈电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影响自律性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各自单独均不能用于衡量心肌自动节律性的高低。

(6).心肌收缩呈“全或无”特点是因为

∙A.动作电位时程长

∙B.有自律性

∙C.细胞间有闰盘

∙D.兴奋传导快

心肌的生理特性[分析]心肌在功能上是合胞体,两个心房是一个合胞体,两个心室是另一个合胞体。

在合胞体内,心肌细胞间有闰盘将它们紧密连接(相当于电突触),该处电阻很低,能允许离子自由扩散。

因而合胞体中少数细胞兴奋时,就可通过闰盘将兴奋传播到整个合胞体,导致合胞体的收缩是“全或无”的。

本题中的其他选项虽然也是心肌的生理特性,但不是形成“全或无”收缩的原因。

(7).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反映下列哪项的高低

∙A.动脉血压

∙B.静脉血压

∙C.毛细血管血压

∙D.循环系统血液充盈的程度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分析]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它的高低反映了循环系统血液充盈的程度。

正常时,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变化不大,动脉血压的数值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阳力。

(8).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心输出量

∙B.阻力血管的口径

∙C.血管黏滞性

∙D.血管长度

B.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分析]大动脉弹性降低、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口径减小、血液黏滞性增加及血管长度增加均可使动脉血压增加,其中,影响外周阻力的因素(B、C、D)主要影响舒张压。

由于正常情况下阻力血管的口径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是对阻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外周阻力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故本题的答案是B。

(9).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外周静脉压和静脉血流阻力

∙B.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

∙C.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D.心脏射血能力和外周阻力

中心静脉压[分析]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则较高;

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

(10).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哪一项是{{U}}错误{{/U}}的

∙A.安静时正常值为0.84

∙B.比值减小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

∙C.肺尖部增大,可达2.5以上

∙D.肺下部减小

肺换气[分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只有适宜的通气/血流比值,才能实现适宜的肺换气。

健康成人肺的通气/血流比值平均为0.84。

如果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

比值减小,则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过剩,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血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更新,犹如发生了动—静脉短路。

但正常人肺泡通气量和肺毛细血管血流量的分布并不是很均匀的,故各个局部的通气/血流比值也不相同。

例如,人在直立时,因重力作用,肺尖部的血流量减少比通气量的减少显著,比值可高达2.5,而肺底部的比值较小,可低至0.6。

(11).通过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增强肺通气的有效刺激是

∙A.脑脊液H+浓度升高

∙B.脑脊液CO2分压升高

∙C.脑脊液O2分压降低

∙D.动脉血H+浓度升高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分析]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不同,它不感受缺O2刺激,对CO2的敏感性较高,反应潜伏期较长,C不是本题的答案。

A、B和D三项均可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以增强肺通气功能。

过去曾认为CO2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兴奋的最有效刺激,但在实验中,如果保持人工脑脊液的pH不变,再用含高浓度CO2的人工脑脊液灌流脑室,不再能引起通气增强,可见有效刺激不是CO2,而是H+由于血液中的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而血液pH的变动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作用较小,也较缓慢。

(12).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

∙A.小肠黏膜释放胃泌素

∙B.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

∙C.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

∙D.迷走神经兴奋

胰液分泌的调节[分析]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胰液分泌主要是通过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实现的。

盐酸是刺激小肠上段黏膜促胰液素释放的最强刺激,促胰液素可使胰腺分泌大量胰液(主要是水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不高)。

盐酸也是促进胆囊收缩素释放的因素,但胆囊收缩素主要是引起胰酶分泌,故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

(13).关于蛋白质的吸收,{{U}}错误{{/U}}的是

∙A.以二肽、三肽和氨基酸的形式被吸收

∙B.吸收是主动的

∙C.与Na+的吸收无关

∙D.中性氨基酸与酸性氨基酸的吸收是分别进行的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分析]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都是主动的。

小肠上皮细胞存在不同种类的氨基酸转运系统,分别选择性地转运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

这些转运系统多数与钠的转运偶联。

现已证明,小肠上有二肽和三肽转运系统,而且二肽和三肽的吸收效率比氨基酸还高,这类转运系统也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进入细胞内的二肽和三肽在胞内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再进入血液循环。

(14).下列关于蒸发散热的叙述,哪项是{{U}}错误{{/U}}的

∙A.蒸发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

∙B.人体不感蒸发的量每日约为1000ml

∙C.只有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才开始进行

∙D.发汗是反射性活动,主要的发汗中枢位于下丘脑

体温调节[分析]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方式,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形式。

不感蒸发是指皮肤和呼吸道不断地水分渗出的蒸发,即使在低温环境中也在进行,是与出汗无关的现象,人体24小时的不感蒸发量一般为1000ml左右。

发汗是一种反射活动,下丘脑是主要的发汗中枢。

(15).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动重吸收Na+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皮质醇

∙D.醛固酮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

[分析]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是逆浓度差的主动重吸收,是由醛固酮进入这里的主细胞后,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后者再进入细胞核,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后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而实现的。

目前尚未了解本题中的A、B、C与此项活动有何关系。

(16).对于行波理论,{{U}}错误{{/U}}的是

∙A.不同频率的振动均可引起基底膜的行波传播

∙B.振动频率越低,最大行波振幅越靠近基底膜顶部

∙C.振动频率越高,最大行波振幅越靠近基底膜底部

∙D.频率高的声音最大行波振幅发生在蜗孔附近的蜗顶部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分析]行波理论是人耳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学说:

当声波振动通过听骨链剑卵圆窗膜时引起耳蜗内的液体和膜性结构反复移动,形成了振动。

振动从基底膜开始作为行波向耳蜗顶部方向传播。

不同频率声波引起的行波都是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但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

声波频率越高,行波传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接近卵圆窗处(即近基底膜底部);

相反,声音频率越低,行波传导的距离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接近基底膜顶部(即蜗孔附近的蜗顶部)。

(17).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叙述,哪一项是{{U}}错误{{/U}}的

∙A.是特异性投射系统的重要部位

∙B.感觉上行传导束通过脑干时,有侧支进入这里

∙C.具有多突触接替的特征

∙D.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传导途径

感觉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分析]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非特异投射系统的重要部位。

当感觉的上行传导束通过脑干时,由侧支进入这里(其中的冲经元电活动可由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刺激所诱发),具有多突触接替的特征,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传导途径。

(18).γ运动神经元在牵张反射中的作用是

∙A.直接诱发梭外肌的收缩

∙B.直接发动牵张反射

∙C.引起腱器官兴奋

∙D.使肌梭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

骨骼肌的牵张反射[分析]在骨骼肌的牵张反射中,支配效应器(梭外肌)收缩的运动神经元是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是支配感受器(肌梭)的梭内肌的神经元,后者发出神经冲动时,梭内肌收缩,所起的作用是使肌梭感受器敏感性增加。

(19).在异相睡眠时,下列哪一项{{U}}不会{{/U}}发生

∙A.眼球快速运动

∙B.脑内蛋白质合成加速

∙C.生长素分泌明显升高

∙D.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异相睡眠[分析]生长素分泌明显升高不是异相睡眠的生理表现,而是慢波睡眠时的生理现象。

(20).女性青春期乳腺发育主要由哪种激素刺激引起的

∙A.孕激素

∙B.催乳素

∙C.雌激素

∙D.生长素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青春期时,卵巢功能开始活跃,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可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促进乳腺发育。

孕激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但远不及雌激素的作用明显。

(21).蛋白质变性的本质是

∙A.肽键断裂

∙B.亚基解聚

∙C.空间结构破坏

∙D.一级结构破坏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蛋白质变性是指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及生物学活性的丧失,一般认为蛋白质变性主要发生次级键和二硫键的破坏,不涉及肽键断裂等一级结构的破坏,亚基解聚属空间结构破坏,只有具四级结构的蛋白质才有亚基,因此最佳选择是C。

(22).白化病是由于缺乏

∙A.苯丙氨酸羟化酶

∙B.酪氨酸羟化酶

∙C.酪氨酸酶

∙D.酪氨酸转氨酶

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分析]酪氨酸的重要代谢途径之一是合成黑色素。

在黑色素细胞中由酪氨酸酶催化而转变生成吲哚醌,后者的聚合物即是黑色素。

缺乏酪氨酸酶则黑色素合成障碍,导致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故应选C。

苯丙氨酸羟化酶是催化苯丙氨酸羟化生成酪氨酸的酶。

酪氨酸羟化酶是催化酪氨酸羟化生成多巴(3,4二羟苯丙氨酸)的酶。

酪氨酸转氨酶催化酪氨酸脱氨生成对羟苯丙酮酸,后者进一步转变成尿黑酸,尿黑酸再裂解转变为乙酰乙酸和延胡索酸。

(23).下列有关核酸分子杂交的叙述,{{U}}错误{{/U}}的是

∙A.杂交可发生在碱基序列部分互补的核酸分子之间

∙B.具有双螺旋结构的核酸分子之间才能杂交

∙C.不同来源的DNA分子之间可以杂交

∙D.不同来源的DNA与RNA之间可以杂交

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分析]核酸分子杂交是指在DNA复性过程中。

将不同的DNA单链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或将DNA和RNA分子放在一起,双链的再形成既可以发生在序列完全互补的核酸分子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那些碱基序列部分互补的DNA之间,或DNA与RNA之间。

由上可见杂交是双螺旋结构的再形成过程,已具有双螺旋结构无法进行杂交,因此B是错误的。

(24).酶原激活时,致使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A.氢键断裂

∙B.肽键断裂

∙C.疏水键断裂

∙D.二硫键断裂

酶原的激活[分析]酶原是酶的无活性前体,须在一定条件下,由酶原水解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致使构象发生改变,形成或暴露酶的活性中心,表现出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

(25).调节三羧酸循环运转最主要的酶是

∙A.柠檬酸合酶

∙B.苹果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分析]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为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及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目前一般认为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才是三羧酸循环的调节点。

故本题应选D。

柠檬酸合酶虽催化单向反应,但因柠檬酸还可转移至胞液分解成乙酰CoA,参与脂肪酸合成,故此酶活性高低不一定是加速三羧酸循环运转,所以不是主要调节位点。

苹果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的为可逆反应,一般不是调节部位。

(26).饥饿时肝酮体生成增多,为减少酮中毒的可能,应主要补充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必需脂肪酸

∙C.亮氨酸

∙D.丙氨酸

酮体生成和利用及糖、脂、蛋白质代谢联系[分析]饥饿时酮体生成过多而酮体氧化不畅。

酮体氧化需先转变为乙酰乙酰CoA后,再硫解生成乙酰CoA,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饥饿时机体不能进食,而储存的肝糖原已耗竭,糖代谢减弱,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供应不足,造成酮体氧化受阻,因而应主要补充葡萄糖,使糖代谢加强,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充足,大量乙酰CoA被氧化供能,这样既增加酮体的去路,也减少酮体的来源,故应选A。

此时补充脂肪酸会增加酮体生成。

亮氨酸是生酮氨基酸,补充也将增加酮体生成。

丙氨酸需脱氨基转变为丙酮酸,后者可羧化成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草酰乙酸,从而加速三羧酸循环运转,但综合评价不如补充葡萄糖好。

(27).肌肉中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是

∙A.嘌呤核苷酸循

∙B.联合脱氨基作用

∙C.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

∙D.转氨基作用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分析]肌肉组织中因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低,难于进行一般的联合脱氨基作用,但肌肉组织中的腺苷酸脱氨酶活性较强,所以肌肉中进行的是嘌呤核苷酸循环脱氨基的方式。

单独转氨基作用不能达到脱氨基目的。

(28).下列物质在体内可直接还原生成脱氧腺苷酸的是

∙A.腺苷

∙B.cAMP

∙C.AMP

∙D.ADP

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分析]体内脱氧核苷酸都是由相应的核糖核苷酸还原生成的,这种还原作用是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进行的(脱氧胸苷酸例外)。

所以脱氧腺苷酸是由ADP(二磷酸腺苷)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下,以氢取代核糖分子中C2位的羟基后生成dADP,后者再经磷酸化可转变为dATP,故应选D。

(29).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的生理意义是

∙A.维持线粒体内外有机酸的平衡

∙B.将天冬氨酸运出线粒体参加蛋白质合成

∙C.为三羧酸循环提供足够的草酸乙酸

∙D.将NADH+H+上的氢转运入线粒体

苹果酸一天冬氨酸穿梭作用

[分析]此穿梭作用的意义是将NADH+H+上的氢运入线粒体,因NADH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所以在肝、心肌细胞胞液中产生的NADH+H+需将氢传给草酰乙酸,使之转变为苹果酸,苹果酸能被内膜上载体携带进入线粒体,然后苹果酸再把氢交给线粒体内的NAD+生成NADH+H+经呼吸链氧化。

苹果酸失去氢,氧化成草酰乙酸。

后者也不能穿透线粒体内膜,则再需借助转氨基作用转变为α-酮戊二酸和天冬氨酸,后二者可通过载体进出线粒体,在胞液中再经转氨基作用,而补充了由于携带氢进入线粒体而减少的草酰乙酸,只达到转运前后草酰乙酸的平衡;

天冬氨酸可通过线粒体内膜上载体进出,不需借助穿梭作用。

(30).复制中由同崎片段连接而成的完整新链称为

∙A.编码链

∙B.有意义链

∙C.随从链

∙D.领头链

DNA复制的基本过程[分析]因复制时只能从3'

向5'

方向延伸(即新合成的链是5'

→3'

方向),而在同一复制叉上,解链方向只能有一个,因此顺解链方向而生成的DNA单股链是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而另一股链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故复制时必须等待模板链解开至足够长,才能从5'

方向生成引物然后复制。

延长时又要等下一段暴露出足够长度的模板,再次生成引物后复制。

因此要依次生成很多DNA短片段——岡崎片段,由这些岡崎片段再连接成完整的长链。

这股链的复制是不连续进行的,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故应选C。

编码链是转录时与模板链DNA相互补的另一股DNA链,其又称为反义链或Crick链。

转录的模板链也可称为有意义链或Watson链。

(31).下列情况可引起框移突变的是DNA链中

∙A.A转换为G

∙B.A的缺失

∙C.U转换为C

∙D.C转换为T

DNA损伤与修复[分析]只有DNA上碱基缺失或插入可导致三联体密码阅读方式改变,称为框移突变,由此造成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后果是翻译出的蛋白质可能完全不同。

本题应选B。

其他三种情况只是DNA链上某个碱基被置换,导致一个三联体密码改变,最终仅造成一个氨基酸的改变,这称为点突变。

(32).能特异地与原核生物RNA聚合酶β亚基结合的抗生素是

∙A.氯霉素

∙B.利福霉素

∙C.卡那霉素

∙D.嘌呤霉素

RNA的不对称转录(转录的酶)[分析]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活性可以被利福霉素和利福平抑制,就是由于它们可以和RNA聚合酶的β亚基结合,从而影响酶发挥催化作用。

其他三种均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剂,与转录无关。

(33).真核生物蛋白质生物合成时不需要的物质是

∙A.mRNA

∙B.转肽酶

∙C.GTP

∙D.EFTu、EFTs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分析]EFTu、EFTs和EFG是原核生物翻译延长因子,而真核生物的翻译延长因子是EF1(又分为α,β,γ)和EF2。

其他三种在真核生物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是需要的,故应选D。

(34).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

∙A.复制水平

∙B.转录水平

∙C.转录后加工水平

∙D.翻译水平

基因转录调节[分析]大多数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是通过操纵子机制实现的,它以转录起始为基本控制点。

真核与原核一样,转录起始仍是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最基本环节。

故应选B。

(35).肾上腺素结合受体活化G蛋白后将产生的作用是

∙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B.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C.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D.激活磷脂酶C(PLC)

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分析]肾上腺素是通过cAMP-蛋白激酶途径发挥作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