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388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docx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

 

学生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

学院专业班级

报告人学号

同组人学号

同组人学号

同组人学号

理论课任课教师

实验课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报告日期

实验成绩

批改日期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并掌握其调节方法

(2)观察等倾干涉、等候干涉的条纹,并能区别定域干涉和非定域干涉

(3)测定He-Ne激光的波长

(4)观察白光干涉条纹和测定钠光波长及相干长度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

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实物图。

图2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示意图,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由粗读和细读2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

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1,它的第二个平面上镀有半透(半反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⑴和透射光⑵,故G1又称为分光板。

G2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G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1相同。

由于它补偿了光线⑴和⑵因穿越G1次数不同而产生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从扩展光源S射来的光在G1处分成两部分,反射光⑴经G1反射后向着M2前进,透射光⑵透过G1向着M1前进,这两束光分别在M2、M1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达到E处。

因为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因而在E处的观察者就能够看到干涉条纹。

由M1反射回来的光波在分光板G1的第二面上反射时,如同平面镜反射一样,使M1在M2附近形成M1的虚像M1′,因而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2和M1的反射相当于自M2和M1′

反之,若有N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来时,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远了同样的距离。

如果精确地测出M2移动的距离Δd,则可由式(3)计算出入射光波的波长。

3.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Δλ

钠光2条强谱线的波长分别为λ1=589.0nm和λ2=589.6nm,移动M2,当光程差满足两列光波⑴和⑵的光程差恰为λ1的整数倍,而同时又为λ2的半整数倍,即

Δk1λ1=(k2+)λ2

这时λ1光波生成亮环的地方,恰好是λ2光波生成暗环的地方。

如果两列光波的强度相等,则在此处干涉条纹的视见度应为零(即条纹消失)。

那么干涉场中相邻的2次视见度为零时,光程差的变化应为

ΔL=kλ1=(k+1)λ2  (k为一较大整数)

由此得

λ1-λ2==

于是

Δλ=λ1-λ2==

式中λ为λ1、λ2的平均波长。

对于视场中心来说,设M2镜在相继2次视见度为零时移动距离为Δd,则光程差的变化ΔL应等于2Δd,所以

Δλ=               (4)

对钠光=589.3nm,如果测出在相继2次视见度最小时,M2镜移动的距离Δd,就可以由式(4)求得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4.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现象

激光器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后会聚S点。

S点可看做一点光源,经G1(G1未画)、M1、M2′的反射,也等效于沿轴向分布的2个虚光源S1′、S2′所产生的干涉。

因S1′、S2′发出的球面波在相遇空间处处相干,所以观察屏E放在不同位置上,则可看到不同形状的干涉条纹,故称为非定域干涉。

当E垂直于轴线时(见图3),调整M1和M2的方位也可观察到等倾、等厚干涉条纹,其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与用钠光照明情况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验步骤

1.观察扩展光源的等倾干涉条纹并测波长

①点燃钠光灯,使之与分光板G1等高并且位于沿分光板和M1镜的中心线上,转动粗调手轮,使M1镜距分光板G1的中心与M1镜距分光板G1的中心大致相等(拖板上的标志线在主尺32cm位置)。

②在光源与分光板G1之间插入针孔板,用眼睛透过G1直视M2镜,可看到2组针孔像。

细心调节M1镜后面的3个调节螺钉,使2组针孔像重合,如果难以重合,可略微调节一下M2镜后的3个螺钉。

当2组针孔像完全重合时,就可去掉针孔板,换上毛玻璃,将看到有明暗相间的干涉圆环,若干涉环模糊,可轻轻转动粗调手轮,使M2镜移动一下位置,干涉环就会出现。

③再仔细调节M1镜的2个拉簧螺丝,直到把干涉环中心调到视场中央,并且使干涉环中心随观察者的眼睛左右、上下移动而移动,但干涉环不发生“涌出”或“陷入”现象,这时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才是严格的等倾干涉。

④测钠光D双线的平均波长。

先调仪器零点,方法是:

将微调手轮沿某一方向(如顺时针方向)旋至零,同时注意观察读数窗刻度轮旋转方向;保持刻度轮旋向不变,转动粗调手轮,让读数窗口基准线对准某一刻度,使读数窗中的刻度轮与微调手轮的刻度轮相互配合。

⑤始终沿原调零方向,细心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并记录每“涌出”或“陷入”50个干涉环时,M1镜位置,连续记录6次。

⑥根据式(5-8),用逐差法求出钠光D双线的平均波长,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

2.观察等厚干涉和白光干涉条纹

①在等倾干涉基础上,移动M2镜,使干涉环由细密变粗疏,直到整个视场条纹变成等轴双曲线形状时,说明M2与M1′接近重合。

细心调节水平式垂直拉簧螺丝,使M2与M1′有一很小夹角,视场中便出现等厚干涉条纹,观察和记录条纹的形状、特点。

②用白炽灯照明毛玻璃(钠光灯不熄灭),细心缓慢地旋转微动手轮,M2与M1′达到“零程”时,在M2与M1′的交线附近就会出现彩色条纹。

此时可挡住钠光,再极小心地旋转微调手轮找到中央条纹,记录观察到的条纹形状和颜色分布。

3.测定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①以钠光为光源调出等倾干涉条纹。

②移动M2镜,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最小,记录M2镜的位置;沿原方向继续移动M2镜,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由最小到最大直至又为最小,再记录M2镜位置,连续测出6个视见度最小时M2镜位置。

③用逐差法求Δd的平均值,计算D双线的波长差。

4.点光源非定域干涉现象观察

方法步骤自拟。

迈克尔逊干涉仪系精密光学仪器,使用时应注意防尘、防震;不能触摸光学元件光学表面;不要对着仪器说话、咳嗽等;测量时动作要轻、要缓,尽量使身体部位离开实验台面,以防震动。

实验数据与结果波长

(1)记录的位置并用逐差法计算移动的距离、He-Ne激光的

“冒进”或“缩进”的条纹数

的位置读数d(cm)

移动的距离(cm)

/

 

0.006588

50

=31.17115

==0.08680

50

=31.19113

==0.08271

50

=31.20891

==0.08140

50

=31.22575

==0.08939

50

=31.24211

==0.08054

50

=31.25795

=0.08235

50

=31.27384

50

=31.29031

50

=31.30605

50

=31.32265

(2)讲结果与公认值(632.8nm)比较,计算相对误差

x100%=4.1%

实验结果分析

1.在实际测量中,出现了一下情况:

随测量次数的增多,圆心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是与理论相悖的,原因是由于M1与M2’未达到完全平行或调整仪器时未调整好,而且圆心偏移速度越快越说明M1与M2’

平行度越差

2.在测量完第一组数据后,反向旋转时会在旋转相当多圈后才会出现中心圆环的由吞吐变吐,这个转变不是立即就完成的,这是因为仪器右侧的旋钮为微调旋钮,使用它对干涉仪的性质改变影响较小,故有吞变吐需要旋转相当一段时间,此时应旋转中部大旋钮,再使用微调,但不要忘记刻度盘调零。

3.两组数据所测得的结果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的误差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应尽量避免。

4.实验中还观察到许多现象,如M1上出现很多光斑,其中有亮有暗,同心圆的粗细和疏密变化等等。

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我们尚无法给出上述问题的完美解释,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

一进行分析讨论。

从数据表格可以看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测量波长与理论波长一致,验证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误差分析

①实验中空程没能完全消除;

②实验对每一百条条纹的开始计数点和计数结束点的判定存在

误差;③实验中读数时存在随机误差;④实验器材受环境中的振动等因素的干扰产生偏差。

3)

实验结果:

经分析,当顺时针转动旋钮时,“吐”出圆环,此时测得一波长,当逆时针转动旋钮时,“吞”出圆环,此时亦测得一波长。

将二者取平均值得测得光的波长:

P=0.95

一个迈克尔逊实验,不但让我领悟到迈克尔逊设计干涉仪的巧妙和智慧,也更让我知道了做实验要有耐心和恒心,哪怕实验再麻烦,也必须坚持不懈,注重细节,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实验做

2.1、为什么白光干涉不易观察到?

答:

两光束能产生干涉现象除满足同频、同向、相位差恒定三个条件外,其光程差还必须小于其相干长度。

而白光的相干长度只有微米量级,所以只能在零光程附近才能观察到白光干涉。

2.3、讨论干涉条纹吐出或吞入时的光程差变化情况。

答:

吞入时,光程差变小。

而吐出时,光程差则变大。

2.9、试总结迈克尔逊尔涉仪的调整要点及规律.

答:

调整要点:

1、粗调时,尽量使两像点重合在一起,为后面的细调节省时间。

2、细调时,朝吞吐减少的方向调,需耐心及细心。

3、鼓轮测量前须调零,且朝同一方向调节,以免产生空回误差。

4、做白光干涉实验,调粗调鼓轮,使干涉条件不断地在吞,此时即为向零光程位置调节。

教师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