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3558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编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文档格式.docx

(1)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

验室,标着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流派

代表人物

特点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实验内省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意识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

研究行为、实验方法西方心理学“第一

势力”

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苛勒、考卡夫

整体、“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

对异常行为的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洛斯、罗杰斯

“第三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

奈塞尔皮亚杰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学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1、概念

(1)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3)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姿势感觉或静觉

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

3、知觉的种类

根据人脑反映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物体知觉时间知觉:

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真正的运动知觉

 

效应

社会知觉:

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角色

错觉:

知觉的特殊情况。

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

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规律

(1)①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做绝对感觉阈值,而人的感觉器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3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

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明适应

(5分钟,时间短)

⑵感觉的相互作用视觉暗适应(30-40分钟,时间长)

L觉适应听觉

'

嗅觉

1同一感觉的相互}乍用痛觉

“同时对比

感觉对比继时对比

正后像

感觉后效:

视觉后效(像)负后像

相互影响:

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偿:

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机能来弥补。

如:

聋哑人能“以目代耳”。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2、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⑵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客观方面: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主观方面:

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③个人的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

⑶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⑷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⑸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知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声音恒常性。

三、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及其品质

(1)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2、记忆的分类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

形象记忆

记忆

情景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语义记忆(词语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二、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

厶识记的分类

无意识记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

识记{机械识记

根据实际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意义识记

3、保持及其规律

(1)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保持的规律:

1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减少甚至遗忘;

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

(记忆恢复<记忆回涨〉是指实际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实际后及时测得的保持量O)

2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记忆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儿时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和合理;

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

4、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100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

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及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⑶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

(该效应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

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实验证明:

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4)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学

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3压抑说;

(弗洛伊德)

4提取失败说;

(“话到嘴边现象”“舌尖现象”)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

(奥苏贝尔)

5、再认:

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6、回忆:

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如何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1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⑷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⑸注意用脑卫生

第三节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概述

1、表象:

是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二、想象概述

1、想象:

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2)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

3、想象的加工方式:

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4、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5、想象的品质: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三、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

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4、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

新形象的过程。

5、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景。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③积累必要的知识

经验。

④原型启发。

⑤积极的思维活动。

⑥灵感的作用。

四、幻想

1、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2、幻想可分为科学幻想、理想、空想三种形式。

五、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

能力;

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四节言语与思维

一、言语

1、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

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2、言语的种类

对话言语

[口头言语]独白言语

言语』I书面言语

〔內部言语

二、思维及其品质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间接地反映。

2、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4、如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直观动作

具体形象

抽象逻辑

三、思维的种类

V

思维

r根据思维的内容凭借物、任务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经验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理论为指导来划分理论思维

根据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和逻辑性直觉思

{聚合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发散思维

{再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创造性思维

四、概念的学习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有差异。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反而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少;

(2)概念是有层次的。

2、概念的种类

{具体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抽象槪念

合取概念

关系概念

{前科学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日常槪念

3、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荻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

4、概念形成一般经历的三个阶段:

抽象化、类化、辨别。

五、思维的一般过程

思维的一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1、分析与综合

(D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⑵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

(3)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侧面,二者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2、比较与分类

(1)比较是指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

(2)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3、抽象与概括

(1)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2)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

4、系统化与具体化

(1)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⑵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槪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

六、创造性思维

k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新颖独特性;

2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

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罠略和创造技法(头脑风暴、系统探

求法、联想类比法、组合创新法、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检查单法)。

第五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4、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务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注意的规律

1、注意的外部表现

(D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2、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2)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3)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

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治学生分心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组织教学

2、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4)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规律

k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两者关系

(1)区别:

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生理需要;

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社会需要;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情绪有冲动性,是外部表现;

情感内隐、深沉。

(2)联系:

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3、分类

J快乐

悲哀

根据主客体之间关系愤怒

情绪恐惧

{心境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激情

应激

[道德感

情感美感

理智感

4、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感染功能,另外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协调功能。

二、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1、自我防御机制为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中的专业用语,它是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2、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1)否认:

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认,因为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

(2)压抑:

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

(3)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指通过无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道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

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合理化的两种表现: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4)移置:

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

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

(5)投射:

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

(6)反向形成

(7)退行

(8)过度代偿

(9)抵消

(10)升华

(11)幽默

(12)认同

三、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1、如何对学生情绪调节进行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1认知调节法;

2合理宣泄法(自我排解);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第二节意志与教育一、意志及其品质

1、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动作,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行动为基础。

3、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二、意志行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

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2双避冲突:

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态。

3趋避冲突:

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目标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计划,采取有效行动,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意志努力的集中表现。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远大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4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7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

一、需要概念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某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

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后又补充了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

A

、动机概述

1、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第二节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

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与知识、技

能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区别:

①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2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4、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

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

k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创造能力

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