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3420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Word文件下载.docx

EdwardArnold,1978.

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

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Lakoff,G.Chicago:

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HistoricalLinguistics,R.L.Trask,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爱德华·

阿诺德出版社,2000。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北京,1990。

《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不对称和标记论》,沈家煊,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9。

《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1。

《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语音学: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王福堂,语文出版社,1999。

修辞学: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大江书铺,1932。

《中国修辞学》,杨树达,世界书局,1933。

《辞格汇编》,黄民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社会、文化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教程》,戴庆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北京,1989年。

词汇语义学:

Semantics,《语义学》,Leech,G.N,李瑞华等译,London:

PenguinBooksLt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词汇化:

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董秀芳,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2002。

《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6

《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商务印书馆北京,1990。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马西尼,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汉语词义演变发展类型研究》,董为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词义的分析与描写》,符淮青,语文出版社北京,1996。

《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符淮青,商务印书馆,2004。

《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符淮青,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孙玉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朱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蒋冀骋,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2001年第3次印刷。

《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蒋绍愚,商务印书馆北京,2001。

《蒋绍愚自选集》,蒋绍愚,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李宗江,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汉语词汇史概要》,潘允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汉语词汇史纲要》,史存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1》,汪维辉,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2000年5月第1版。

《汉语词汇史》,王力,商务印书馆,1993。

《词汇训诂论稿》,王云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

《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商务印书馆,2003。

《语义学》,烈炯,语文出版社,900

《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时仪,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

《<

吕氏春秋>

词汇研究》,张双棣,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朱庆之,台湾文津出版社台湾,1992。

《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语文出版社,1995。

方言学:

《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桥本万太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汉语概说》(张惠英译),罗杰瑞,语文出版社,1995。

《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侯精一、温端政等,山西高教出版社,1993。

《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中华书局,1999。

《汉语方言学》,李如龙,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年4月。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李如龙,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40卷)》,李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商务印书馆,1999。

语法学:

《语法答问》,朱德熙,北京大学出版社。

《黎锦熙选集(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黎锦熙,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1。

《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马庆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马庆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朱德熙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79。

《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冯春田,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1991。

《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1998。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语文出版社,1992。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刘坚、蒋绍愚主编,商务印书馆,1992。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80。

《近代汉语介词》,马贝加,中华书局,2002。

《汉语史通考》,太田辰夫(日)著,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重庆,1991。

《中国语历史文法》,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

《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6月第1版。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吴福祥,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沈家煊,商务印书馆,2005。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董秀芳,北京大学出版社,2204。

《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99。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郭锐,商务印书馆,2002。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石毓智、李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类:

Traugott,ElizabethCloss.1982Frompropositionaltotextualandexpressivemeaning:

somesemantical-pragmaticaspectsofgrammaticalization.InWinfredP.LehmannandYakovMalkiel(eds.)PerspectivesonHistoricalLinguistics.Amsterdam:

JohnBenjamins.24-71

Traugott,ElizabethCloss.1989OntheriseofepistemicmeaningsinEnglish:

anexampleofsubjectificationinsemanticchange,Language65:

31-55

Li,C.N&S.Thompson1974Historicalchangeofwordorder:

AcasestudyinChineseanditsimplications.InAnderson,JohnM.&C.Joneseds,HistoricalLinguisticsAmsterdam:

North-Holland,199-217

FrazierL,CarlsonK,CliftonC.Prosodicphrasingiscentraltolanguagecomprehension.Trendsincognitivescience,2006,10(6):

244~249

lyons,J1987语言学的新天地,第二集,企鹅图书出版社汪榕培等译第一、五、七、八、九、十三章,见《八十年代国外语言学的新天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近代文献与方言研究》,曹正文,文史哲,1984(3)。

《词义和词的分布》,符淮青,汉语学习,1999

(1)。

《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高顺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2)。

《从<

史记>

看上古几组同义词的发展演变》,管锡华,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巴蜀书社,1998

《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韩玉国,外国语言文学,2003(4)。

《词义发展研究的一些问题-兼及<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的义项处理2》,洪成玉

《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洪成玉,中国语文,1983(8)。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吕叔湘,语言教学与研究,1977年第2期。

《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李荣,《语文论衡》,商务印书馆,1985。

《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李荣,方言,1985年第2期。

《官话方言的分区》,李荣,方言,1985年第1期。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胡壮麟,现代外语,2003

(1)。

《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蒋绍愚,中国语文,1989年第期。

《近代汉语研究概述》,蒋绍愚,《蒋绍愚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白居易诗中与“口”有关的词》,蒋绍愚,语言研究,1993

(2)。

《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蒋绍愚,中国语文,1999(5)。

《“大辞典编纂处之成立”》,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1935。

《中国近代语言研究提议》,黎锦熙,连载于1928年10月《新晨报副刊》,又载于1929年出版的《国语旬刊》一卷二期。

《中国近代语研究法》,黎锦熙,河北大学周刊,1929第一期。

《从分类概括看词汇的发展》,李海霞,南京社会科学,2002(4)。

《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下)-世纪之交谈汉语方言学》,李如龙,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刘坚、曹广顺、吴福祥,中国语文,1995(3)。

《古汉语词义研究——关于古代书面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陆宗达、王宁,辞书研究,1981。

\<

金瓶梅>

等看汉语的"

观看"

"

语义场的历史演变"

》,吕东兰,<

语言学论从>

第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

《先秦“同义词区别使用”的理据》,罗积勇,武汉大学学报,1992(4)。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马清华,语言研究,2003

(2)。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马清华,汉语学习,2003

(2)。

《名词性宾语的类别》,马庆株,汉语学习,1987(5)。

敦煌变文集>

和<

祖堂集>

的形容词副词词尾》,马淑仪,语文研究太原,1994

(1)。

《对语言演变的形式解释与功能解释——<

语言演变的动因>

评介》,秦洪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邵敬敏,方言,2003(3)。

《句法里的象似性问题》,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1)。

《语言研究中的认知观》,沈家煊,国外语言学,1991(4)。

《语法化研究综观》,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实词虚化的机制》,沈家煊,当代语言学,1998(3)。

《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

《对语言演变的形式解释与功能解释——《语言演变的动因》评介》,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词义与认知_<

从词源学到语用学>

评介》,沈家瑄,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1997年3期。

《语法化机制探赜》,孙锡信,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2002。

《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陶红印,语言研究,2000(3)。

《汉语"

说类词"

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汪维辉,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

《词义的虚化及虚化的类别》,王吉辉,语文研究,1997(3)。

《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吴福祥,语言研究,1995

(2)。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吴福祥,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1)。

《先秦汉初汉语里动词的指向》,徐丹,载《语言学论丛》29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4。

《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徐通锵,世界汉语教学北京,1998

(1)。

《结构的不平衡性和语言演变的原因》,徐通锵,徐通锵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音系的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徐通锵,语文研究,1996(3-4)。

《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张博,中国语文,1999

(2)。

《说“给”和“乞”》,张惠英,中国语文,1989(5)。

《汉语基本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能甫,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

(2)。

《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张谊生,中国语文,2000

(1)。

《词义演变二例》,张永言,中国语文,1960

(1)。

《也谈词义的同步引申》,赵大明,语文研究,1998

(1)。

《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朱庆之,中国语文,1992(4)。

《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文炼,《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

《“有界”和“无界”》,沈家煊,《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名词的比喻义与名词、非谓形容词的界限》,吴长安,汉语学报(上),2001年。

《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杨成凯,《语法研究和探索》,语文出版社,1991年。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姚振武,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张伯江,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基于语义场的科学术语理解》,张春泉,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动+名”结构中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功能差异初探》,张国宪,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张国宪,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

《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朱德熙,方言,1993年第2期。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王寅,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3月。

《汉语方言分区的条件》,丁邦新,清华学报,1982年新14卷1-2期。

汉语史部分

著作类

通论:

《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58年。

《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汉语史研究新论》,白平,书海出版社,2002年。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近代汉语读本》,刘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训诂学:

《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训诂原理》,孙雍长,语文出版社,1997年。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新3版。

《训诂学初稿》,周大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训诂案例从编》(教学课件),白平。

文字学: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说文通训定声》,[清]朱骏声,中华书局,1984年。

《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1979年。

《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

《汉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年。

《汉语俗字丛考》,张涌泉,中华书局,2000年。

《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汉字学概要》,王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音韵学:

《上古音研究》,李方桂,商务印书馆,1982年。

《汉语语音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词汇学:

《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1985年。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语文出版社,1992年。

《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1994年。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高守纲,语文出版社,1994年。

《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商务印书馆,2005年。

《马氏文通》,[清]马建忠,商务印书馆,1983年。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1992年。

《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2004年。

《左传虚词研究》,何乐士,商务印书馆,2004年。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孙良明,商务印书馆,2005年。

论文类

《古代白话文献简述》,刘坚,《语文研究》1982年第1期。

《从语言角度看〈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柳士镇,《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

《论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的根本观念》,宋永培,《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

《“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

《毛传的几个互训问题》,萧璋,《黎锦熙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训诂学回顾与展望》,赵诚,《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

《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周光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声训源流暨〈说文〉声训》,孙雍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王宁,《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说文解字与本字本义的探求》,陆宗达、王宁,《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40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裘锡圭,《语文建设》1989年第3期。

《20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语跨世纪的汉字研究》,王宁,《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论汉字职能的变化》,李运富,《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

《部首的表义问题》,张儒、韩琳、常莉莉,《说文学研究》(第一辑),崇文书局,2004年。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汪荣宝,《北大国学季刊》1923年第2期。

《跟见系谐声的照三系字》,梅祖麟,《中国语言学报》第一期,商务印书馆,1983年。

《商代音系初探》,赵诚,《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

《〈卢宗迈切韵法〉述论》,鲁国尧,《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

《汉语复合词的内部形式的特点与类别》,刘叔新,《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

《俗语词研究概论》,郭在贻,《语文导报》1985年第9、10期。

《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意义与作用》,王锳,《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6年。

《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E.Z/irchcr(许理和),蒋绍愚译,《语言学论丛》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

《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蒋绍愚,《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张永言,《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联绵字研究史述论》,白平,《语言学论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词义引申中的遗传因素》,张联荣,《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朱庆之,《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郭锡良,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年。

《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张永言、汪维辉,《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佛教混合汉语初论》,朱庆之,《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

《变体汉文中的词义异变举要》,冯良珍,《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论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王宁,《古代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蒋绍愚,《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

《上古汉语颜色词简论》,徐朝华,《语言研究论丛(第8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汉语词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凤阳,《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王宁、黄易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汉语词汇语义学的重建与完善》,王宁,《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汉语字词本义研究的误区》,祝鸿熹、芮东莉,《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李明,《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蒋绍愚,《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蒋绍愚,《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

《〈祖堂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