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环境卫生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
C.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
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
E.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
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
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
B.臭氧层破坏
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
D.生物多样性锐减
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
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B.人群健康
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
E.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
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
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
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
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
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
E.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
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
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
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
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
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
E.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
13.清洁生产是指(
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
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
C.清洁的生产过程
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
E.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
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
(
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
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
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
E.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
四、问答题: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上述各种环境因素,可将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1)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工作
(3)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4)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1)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2)加强改良厕所和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3)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4)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法规体系,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4)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
1.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__原生环境____和__次生环境____;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___自然环境___和__社会环境____;
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生活环境____和___生态环境___。
2.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_。
3.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__引发、促长、进展___三个主要阶段。
4.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
____外剂量;
内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__。
5.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将生物标志分为___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生物标志___。
1.自然环境:
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
2.生活环境:
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生态环境:
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4.生态系统: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5.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
6.食物网: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7.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生态系统健康:
是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9.剂量—效应关系:
是指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关关系。
10.易感人群:
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敏感人群)。
1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地质原因使得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群对某种化学元素摄入量过高或过低而引发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2.环境流行病学:
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13.暴露:
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
14.环境暴露水平:
是指人群接触某一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剂量。
15.生物标志:
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三、选择题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这些功能流是(
A)
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
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
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
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E.都不是
?
2.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
A.是异养型微生物
B.是草食动物
C.是肉食动物
D.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
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3.“食物网”的概念是(
A.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
B.多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
C.多种生物因食物不同,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
D.多种污染食物与健康的相互关系
E.复杂的食物之间的关系
4.生态系统健康是(
A.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
B.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
C.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
D.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E.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
5.人类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
A.12.0%左右
B.0.2%左右
C.0.01%左右
D.1.0%左右
E.5.0%左右
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环境决定人类
B.人类改造环境
C.互为因果
D.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
E.无特殊关系
7.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
A.两头大,中间小
B.两头小,中间大
C.最弱的效应比例大
D.最强的效应比例大
E.都一样大
8.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
A.生理代偿的变化
B.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
C.正常调节的变化
D.出现严重中毒
E.生理异常的变化
9.人群易感性是(
C)
A.遗传决定的
B.后天获得的
C.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D.是不会改变的
E.是感染以后产生的
10.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
(E
)
A.历来存在
B.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
C.依然存在
D.将继续长期存在
E.将逐渐消失
11.气候成为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素,以致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
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病(
A.秋冬季多见
B.冬春季多见
C.春夏季多见
D.夏冬季多见
E.夏秋季多见
12.哪项不是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方式(
A.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B.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C.影响污染物的吸收
D.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E.影响环境质量
13.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A
A.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
B.主要产生神经毒性
C.主要引起过敏反应
D.主要是致癌性
E.毒性一般低于环境污染物
14.下列都是植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除外(
A.透明质酸酶
B.糖苷
C.霉菌毒素
D.生物碱
E.毒蛋白
15.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
A.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
B.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C.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
D.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
E.以上都不是
16.环境污染的概念是(
E)
A.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B.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C.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
D.A+B
E.A+B+C
17.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
A.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
B.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C.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
D.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
E.以上都是
18.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
A.地方性氟中毒
B.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
C.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D.伦敦烟雾事件
E.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
19.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
E
A.污染物的暴露剂量
B.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
C.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
D.机体的反应特性
E.以上全是
20.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
A.DDT、PCBs等
B.氰化物
C.汞
D.镉
E.铅
21.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
A.1类:
对人致癌
B.1类:
对人很可能致癌
C.2A类:
对人可能致癌
D.2B类:
E.3类:
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22.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A.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
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
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
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
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C.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
D.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
E.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
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
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23.化学致癌的促进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A.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
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
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测定的阈剂量。
C.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D.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E.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必须与引发剂同时给予才发挥作用;
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24.肺癌发生率一般较高,在(
A.城市居民中
B.乡村居民中
C.燃柴农户的居民中
D.燃煤农户的居民中
E.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较高地区的居民中
25.下列都是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除外(
B
A.三卤甲烷
B.次氯酸
C.氯乙酸
D.溴乙酸
E.卤化酮
26.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
C
A.着床前期
B.着床期
C.器官形成期
D.器官形成后期
E.胎儿期
27.影响致畸物经胎盘转运作用的因素是(
A.化学物的分子大小
B.化学物的脂溶性和与蛋白质结合能力
C.胎盘的结构
D.胎盘中生物转化酶
28.高危人群即(
A.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
B.易感人群
C.抵抗力低的人群
D.多病的人群
E.年龄幼小的人群
29.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好指标(
A.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
B.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
C.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的含量
D.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
E.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含量
30.生物有效剂量是(
A.个体暴露量
B.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C.尿液中污染物的含量
D.血液中污染物的含量
E.血液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含量
31.选择环境流行病学健康效应测量的对象时,主要应考虑(
A.儿童
B.妇女
C.老年人
D.高危人群
32.生物标志物是(
A.暴露剂量的指示物
B.有害效应的指示物
C.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指示物
D.人群易感性的指示物
E.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变的指示物
33.以下都是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的优点,除外(
A.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剂量
B.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时间
C.更能反应对人的有害效应
D.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进行研究
E.效应观察的指标不受限制
34.以下都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除外(
A.污染物的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等毒理学特征的研究
B.污染物的致畸、致突变性的检测
C.证实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推测
D.对于新合成的化合物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E.确证对人类的致癌性
35.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A.以可接受的危险程度代替安全性
B.其评价方法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保证健康
C.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D.A+C
E.A+B
36.下面有一项不是进行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它是(
A.危害鉴定
B.污染来源鉴定
C.暴露评价
D.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E.危险度特征分析
37.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危害鉴定中,有害效应包括以下四种类型,除外(
A.致癌(包括体细胞致突变)性
B.致生殖细胞突变
C.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
D.非特异损伤
E.发育毒性(致畸性)
38.危险度特征分析时,对有阈化学物可计算出(
A.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
B.人群年超额危险度
C.人群年超额病例数
D.B+C
四、问答题
1.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答: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与环境形成了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
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人体关系极其复杂,但人类总是和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处在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中。
人是环境的产物,组成人体的物质都来自其环境。
环境与人体密切联系的另一体现,是环境与人的相互依存性。
从生物圈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看,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生物之间互为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受益。
环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对环境和环境对人的双向作用。
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
环境通过自净或自调控等作用对其影响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但是,这种缓冲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强度上超过其环境容量或抵抗力和恢复力时,则会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
另一方面,环境的构成及状态的任何改变也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时,机体会动员其生理调节机能对其变化加以适应。
2.人群健康效应谱分为哪五级?
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
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3.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健康影响的方式?
(1)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2)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3)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4)影响环境质量,增加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5)对人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4.环境污染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迁移、富集和转化,以污染物本身或转化后形成的新污染物通过多种环境介质(水、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
②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可有相加、协同、拮抗和独立作用等多种联合方式表现出来;
③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探索敏感而特异的反应指标困难;
④受污染影响人群反应的个体差异大,包括老、幼、病、弱甚至胎儿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敏感人群。
5.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优点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有如下优点:
①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水平和强度(包括污染浓度和暴露时间),并能使研究因素单一、准确,避免了人群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干扰因素;
②效应观察指标不受限制,能利用实验动物的任何组织和器官来观察环境有害物所产生的病理改变,以便了解在体内作用的靶及毒作用机制。
③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更有利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它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
(1)环境污染物(毒物)接触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污染物的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
(3)污染物毒作用的机制及在机体内产生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4)污染物的特殊毒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检测和评价。
(5)研究和探索污染物在机体反应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
(6)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
(7)对于新合成的化合物或即将进入环境的化学物(化工产品、污染物、农药等)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8)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
6.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
①健康保护观念的转变。
安全是相对的,在任何情况下要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
因为不可能将有害健康的污染物完全清除,只能逐步控制污染,使对健康的影响处于一般人可接受的危险水平。
②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或危害不仅是“有”或“无”、“是”或“否”的判别标准,而是定量地阐明危害健康的程度。
7.健康危险度评价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1)预测、预报在特定环境因素暴露条件下,暴露人群终生发病或死亡的概率。
(2)对各种有害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危险度进行比较评价,排列治理次序,用于新化学物的筛选,并从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论证及各种经济效益、利弊分析,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有害物质及致癌物环境卫生学标准的研制,提出环境中有害化学物及致癌物的可接受浓度,同时研制有关卫生法规、管理条例,为卫生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章
1.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__湍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__。
2.大气污染包括__天然污染、人为污染__两大类。
3.污染源可分为___点源、面源、线源___三种类型。
大气卫生标准:
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
三、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