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2166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3、规律和范畴如何区分?

4、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关系?

参考书目:

1、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引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1、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connection)是标志着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哲学范畴。

普遍的联系或联系的普遍性(generality)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有某种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现象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不仅如此,在事物、现象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其外部和内部都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objectivity)是指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本性,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也就是说,联系是有客观基础的,它的客观基础就是客观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这是因为,联系是物质的联系,没有离开物质的抽象的空洞的联系,联系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我们常常称之为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实际上就是指的客观物质世界处在普遍的联系中,所以,第二问题我们就讲: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1)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

如:

相距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和地球,有着密切的联系。

“知天之明”也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平常讲蚂蚁搬家、鸟低飞,象征着天气变坏,快要下雨了。

大家还知道患关节炎或风湿病的人,骨伤治愈得不好,在湿度增加、气压降低、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就感到疼痛。

因此,“知天之明”就说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生态系统说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再就是“生态平衡”也说明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在我国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著名音乐家师旷说过“欲知无谷,先占五木”。

所以生态平衡或生态平衡的破坏,就充分说明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微观世界也是普遍联系的,原子间,原子与电子之间,质子之间、质子与电子之间,核子之间、光子之间,等等都有联系,除有吸引排斥的联系,还有多方面的联系。

(2)人类社会也是普遍联系的。

(社会——国家——单位——个人)

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共同进行生产,结成了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再如我们学校就是下一个复杂联系整体,有外部联系(externalrelation),有内部联系(internalrelation)。

再如一个人就是一个复杂联系的整体。

比如你自己,你与老师有联系与同学有联系,与亲属有联系,从信箱中,可以看出,我们学校每天都有许多书信来往,这是外联系,还有内部联系,即身体各部位的联系,骨骼之间、肌肉之间,各器官之间的联系等等。

如果有人在你不注意时,背后猛击一拳,就会“啊”的一声喊出来,还有可能还击一下,这就是说明了身体各部位都有联系。

总之,不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人国家都存在着复杂的普遍的联系,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3)人类思维领域也是普遍联系的

比如:

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联系问题,我们常说要全面的看问题,联系的看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联系,自然界(nature)、人类社会(humansociety)、人类思维(humanthought)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类思维又是对自然界、社会即客观存在的反映,如此等等,不论从客观世界到微观世界,还是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类思维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就每一个事物而言,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个世界是依一定层次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就好比一条大网,每个事物都是网上的一个成份或者说一个环节,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3、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理论,不断为现代科学发展所证实。

现代科学发展的全部成就,都证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如: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描述了各种物质状态和运动状态之间的普遍联系。

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各种化学元素之间普遍联系。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证明了人和其它动物、植物一样,都是由原始的单细胞生物逐渐进化而来的,有机化学的成就和关于生命定位的进一步研究,必将最后揭开非生物界向生物界过渡的“秘密”。

再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界的联系,以及社会内部的种种联系。

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交错,总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就证实了客观事物以及各种运动形式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确?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确?

对此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意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应该抛弃。

理由是:

(1)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生活等方面来看,并非一切事物都有联系。

(2)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及一事物与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系。

(3)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讲的每个事物和其他事物联系着,但后来就运用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都互相联系的提法。

第二种意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抛弃了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1)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与客观世界普遍联系是一个意思。

普遍联系适用于一切事物,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2)列宁曾多次谈到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过程等)和一切事物全面地、生动地联系。

毛泽东同志也认为:

“一切客观事物本来都是互相联系的”。

(3)互相联系构成了运动,如果否认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势必否认运动和发展,而走到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道路上去。

4、普遍联系与系统论(systemtheory)

下面我们以系统论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系统论是研究一般系统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systemmethod)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就是系统的观点。

系统的观点就是把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环境;

看作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整体的观点。

什么是系统呢?

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点:

①系统是有机整体(organicwhole),它不是部分简单总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的,而这个统一体的作用组成系统的各部分要素的质是不同的。

②系统是有结构(structure)的,结构是形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是按一定程序、一定方式或一定规则组成的。

③系统是有层次(level)的,构成系统的部分是有区别和等级、但这些区别和等级是相对的,在大范围内是关系、在小范围内可成为系统。

④系统是动态(dynamic),系统永远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之中。

⑤系统与环境相联系。

一个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其它事物形成相互联系。

那什么是系统工程呢?

运用系统论方法处理现代组织管理问题工程技术,就叫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

系统工程近十多年来,已成为国际上非常热门的学科。

国外许多现代化大工程,大企业的成就往往是系统工程师的杰作。

现在许多国家已将系统工程用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河流控制能源决策、生态保护、农业改革等方面。

有许多系统工程学者指出,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如果能充分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采用系统工程科学方法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来选择最佳的途径,我们就会大大缩短实现四化的时间。

实际上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考察问题、来研究如何把我们要办的事办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更可靠。

从系统工程到学科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事物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联系普遍性观点的正确性。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1、联系的多样性(multiplicity)

世界上的事物、现象是无限多样的,因而这些事物、现象的相互间的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

从哲学的研究范围来考察,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一般联系和个别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等等。

不同性质的形式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这里讲的几种联系进一步深入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directconnection)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不经过中间环节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联系是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indirectconnection)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要经过中间环节,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联系是间接联系。

我国古代有一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essentialconnection)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稳定的反复起作用的因素。

非本质联系是事物外部的、偶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易逝的,暂时起作用的因素。

总之,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是仅以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为例来说明的。

整个世界就是由种种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离开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就不存在了。

所以,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因此,接着我们讲第二个问题。

2、联系的条件性

(1)什么是条件(condition)?

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有句名言,“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里说的地点和时间,就是条件。

所谓条件,实际上就是物质之间的一种联系。

一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他事物,被依赖的事物就是依赖事物存在的条件。

那么条件范畴的涵义是什么呢?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2)条件的多样性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条件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条件的非决定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事物的存在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体的、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条件,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做好各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研究联系的条件性,就必须在各种条件下,把握影响事物存在的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的影响,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以便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当条件已经具备,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成熟的条件去改变事物的右倾保守的错误。

一是当必要的条件尚不具备,便去盲目蛮干乱撞乱碰的“左”倾错误。

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如何?

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学术界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它比矛盾(contradictory)观点更为基本。

主要理由是:

(1)恩科斯就把辩证法定义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2)两种宇宙观对立的基础是联系而不是矛盾。

长期以来人们把承认和不承认矛盾作为区分两种宇宙观的基础是不正确的。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是有否认联系的普遍性而产生的。

(3)联系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范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的全部内容之中。

对立统一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联系,而联系则比矛盾更为广泛,更为基本。

第二种意见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实质上都是矛盾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是辩证法的出发点,但矛盾在辩证法重视更为是指的东西,它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它比辩证法的联系观点与形而上学的鼓励观点的对立更为根本,更为本质。

第三种意见认为,联系(relation)、发展(development)、矛盾(contradiction)三个基本观点的有机统一,才是构成辩证法的骨骼。

(1)普遍联系本身并没有揭示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没有说明它同形而上学对立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本身有三重基本属性,事物就是矛盾、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3)联系、发展、矛盾三个观点是有机统一的,去掉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认识客观事物。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只有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才能相互之间发生作用;

只有相互作用,才能使事物的状态、性质发生改变,即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使事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讲,离开联系就无法理解运动、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离开运动、变化、发展也无法理解联系,这是因为,事物处于绝对静止状态,事物之间就不会发生相互作用,也就不可能发生任何联系。

只有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事物,才相互联系的。

人体的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其功能,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

总之,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事物间的联系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离开事物间的联系就无法理解运动,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无法理解事物的联系。

因此,事物的运动和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当我们研究运动的时候,不能离开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我们考察事物的联系时,也不能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地。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物质世界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1、什么是规律(regularity)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各种运动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律性。

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

再如,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并且这种发展也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人类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有规律的不断深化过程。

各种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运动的是不存在的,那什么是规律呢?

所谓规律就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规律,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规律的特点: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本质的(intrinsic)联系、内在的联系

(2)规律是一种必然的(inevitable)联系

(3)规律是普遍的联系

(4)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重复性(duplication)

(5)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规律取决于事物的本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在那里客观存在着,并起作用

第二,规律的作用带有强制性(compulsory)

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反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综上所述,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是客观世界现象中共同的普遍的,相对巩固和持久的东西,是由事物的内在本质决定的,必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一句话,规律就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反对唯心主义(idealism)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MetaphysicalMaterialism)的错误观点

我们学习规律的客观性,要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一切唯心主义都不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或者认为规律人的意识的产物,可以为所欲为,或者认为规律是上帝,天命赋予自然界和社会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他们的历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

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什么是发展(develop)

(1)发展的涵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标志着低级运动和高级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旧事物和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

(2)发展与运动、变化、概念的关系

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通常把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范畴结合在一起描述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表达自己的发展观,并且认为,它们都是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的。

但是,唯物辩证法又在不同场合、不同意义上分别使用不同概念,所以,我们要大体上了解一下运动、发展、变化之间的区别。

运动(move)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从简单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它包括事物的性质的或面貌的、全部的或部分的,范围很广。

变化(change)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发展的变异,与以前相比有所改变或不一样了,即可以表现在位置、数量上,也可以表现在结构上、性质上,一般意义上有上升或下降、前进和倒退两种相反的趋势。

发展(develop)只是指质变(qualitativechange)、指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只指上升、前进的运动,只表现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三者比较起来,从范围上来看,运动范围最广,变化范围较广,发展仅指质变;

前进、运动包括变化、发展,发展仅指运动变化中的某一方面、测面。

从联系上来看,只有事物运动、变化才能导致事物的发展,发展不能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

事物运动、变化道理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所以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必然或最终只能向前发展。

对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大体就讲这些。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也就是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为什么呢?

必须先搞清什么是新生事物?

怎样判断新生事物的问题。

(1)什么是新生事物

新生事物(newlyemergingthings)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和旧事物是相互对立的,我们在了解了新生事物的定义之后,还必须知道什么是旧事物,在新旧事物的对立中把握新事物。

旧事物是指发展中成为过时的、丧失其存在必然性和日趋灭亡的东西。

(2)怎样判断新生事物

我们在判断新事物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能单纯以时间的先后为根据

第二,不能单纯以事物的外表形态为依据

第三,不能单纯以强弱为依据,不能以完善不完善为依据。

第四,不能单纯的暂时的胜败为依据。

(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性(internalcontradication)、决定了新事物的产生,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的产生适应了客观发展的需要

第三,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事物与旧事物相比优越得多,新事物和旧事物相比,有三个特点:

(1)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2)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有用的因素,(3)出现了一些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所以,“得天独厚”一出现就比旧事物优越,我们平常讲的“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说的是这个道理。

第四,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最终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4)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第一,新事物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衰亡着的旧事物的拼死抵抗,决定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第二,新生事物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总是弱小的,总有某些缺陷和不完善。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旧的习惯势力,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新事物发展的不利因素。

由于以上原因就决定了新生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新生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而发展壮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第一,要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生事物,对事物要有锐敏感。

第二,对新生事物要热情关怀,积极支持。

以上我们讲了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关键把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那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形而上学把事物看成是静止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变化、场所的变更,不承认、看不到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的质变,实际上是否认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持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思想僵化,看不到事物的向前发展,看不到形势的变化,成为思想保守的人。

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并在实践中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新生事物,做新事物的促进派。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对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点有重要意义(见辅导)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的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1、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dialectics)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个,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基本规律由浅入深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1)什么是范畴(category)

范畴是人们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范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列宁指出:

“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4/38)正确把握范畴、要先搞清楚范畴和概念的关系。

第一,范畴和概念

共同点:

都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都是理性认识,不是感性认识,都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而不是外部联系的反映),但并不完全一样。

不同点:

概念(concept)是对单个的或同类的现象及其属性的反映,范畴是对现实中的普遍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反映。

镰刀,有大有小,有割麦子的,有割草的,有割韭菜的,但都称之为镰刀,斧头有大有小,用处不尽相同,把这些普遍现象进一步概括,叫做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就是范畴。

所以,范畴以属于概念中基本的概念,范畴并不等于概念,范畴与概念相比,范畴更高级一些了。

第二,哲学范畴和科学范畴

哲学范畴(philosophicalcategory)和其它科学范畴,都有其共同点:

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但二者又有区别:

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是对客观世界某个具体领域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

哲学范畴则不同,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普遍的现象,特性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它是从各门科学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最大的普遍性,适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对各门具体科学都有普遍的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极为丰富,按性质化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