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1704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经济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土地利用的内涵:

(1)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

(2)土地利用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3)土地利用的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a.土地利用程度

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农业:

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

城市:

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

b.土地利用结构c.土地利用效益d.土地利用规划e.土地开发f.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4.静态分析法:

投资产品增长率、投资收入增长率、投资收益增长率、投资回收期

5.动态分析法:

贴现系数、复利系数

6.农业能量投入产出平衡表表明:

要想获得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

掠夺性经营,即少投入或不投入,是很难获得高产出的。

第三章

1.土地集约利用:

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2.土地利用集约度: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下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越多,则土地的集约利用度越高;

反之,就越低。

3.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4.土地肥力(即土地经济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5.十七世纪中叶威廉·

配第最早注意到“土地报酬递减”现象。

18世纪70年代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1777年英国农场主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1815年威斯特在《资本与土地》中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6.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对比关系)与土地肥力(潜在能力)不是同一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

(该规律的本质为劳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过程(横向对比)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提高了。

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种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7.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复种指数:

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

耕地总面积×

100%))

(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8.土地利用集约度:

土地利用集约度反映的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不可逆转的投入。

所谓不可逆转的投入是指生产要素一经投入就无法收回,否则会造成财产价值的损失和破坏。

9.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人地关系、城市规模、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技术变迁、级差地租和土地价格、农业比较利益

10.选择题

(1)当劳动的总产量下降时(D)。

A、平均产量为负   B、平均产量为0

C、边际产量为0    D、边际产量为负

(2)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C)。

A、与纵轴相交   B、经过原点

C、与横轴相交   D、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B)。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减少

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D、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

(4)当在面积为50亩的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的工资费用为5000元,资本的消耗为20000元,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为1000元,则该土地的集约经营度为(B)

A、450元/亩B、520元/亩C、630元/亩D、710元/亩

(5)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C)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

(6)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D)

A、威廉·

配第B、杜尔阁C、李嘉图D、威斯特

11.填空题

(1)反映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的三个指标是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

(2)反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的三个指标是建筑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为劳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第四章

1.区位理论:

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1909年,韦伯(W.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

几年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ugustLosch)提出了市场区位论。

2.杜能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

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

第六圈层为畜牧圈

3.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

(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

(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4.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1)地域分异原则:

各地区在进行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地域土地的自然特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首先满足农业用地的特殊要求保护耕地,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区位利用原则:

土地利用存在着强烈的区位效益差异。

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而要求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

(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要还从研究系统理论出发,根据系统综合原理,不仅要注意农用地和非农用部门内部的用地配置问题,更要注意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间有机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效益。

(4)系统综合原则:

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还需要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平衡问题,遵循生态规律,按照生态平衡原则,结合土地资源的区位利用,确定其不同的经济用途,以提高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

5.农业区位地租:

L=Y(m-c)-Ytd

L—区位地租;

Y—单位面积产量;

M—产品的市场价格;

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t—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费;

d—作物产地与市场的距离。

区位地租曲线交叉点的横坐标是农作物种植圈带的合理分布范围的分界线

6.主导农作物的区位地租代表整个农作物组合的区位地租线。

7.组合区位地租:

L=1/3(L1+L2+L3)

8.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

R=Y(P-C)

R—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

P—单位农产品在其产地的收购价格;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公式本身说明,在决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时,考虑的是如何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的纯收益,而不仅是其中的级差地租

9.农业生产专业化方向从宏观上确定农业地区专业方向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

10.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11.城市土地圈层布局模型

12.单项选择题

(1)土地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其标志是(A)

A、《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B、《区位经济学》

C、《德国南部的中心区》D、《论工业的区位理论》

(2)按照“屠能圈”的理论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第二圈应发展(B)

A、种植园艺作物B、发展林业C、种植农作物D、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

(3)提出城市区位理论的是(C)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廖什

(4)1909年,(B)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廖什

第五章

1.土地利用规模:

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在农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

(2)在工商业中,土地利用规模对工商企业的经营规模在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内部规模经济

(1)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生产要素的不可分行性

(2)在购销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3.集聚经济:

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意义)

(1)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2)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3)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4)消费的多样性(5)公共产品的存在

4.扩大规模经营的条件

(1)非农产业发达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5.土地利用上的城市规模效益,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创造的GDP不断提高的结果;

二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节约的结果。

6.合理用地规模的制约因素:

经济性和合理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条件、居民社区活动和管理

7.房地产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建筑结构的状况,也取决于临近房地产的状况。

8.选择题

(1)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为(A)

A、固定规模报酬B、递增规模报酬C、递减规模报酬

(2)产生集聚经济的主要原因包括(ABCD)

A、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B、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C、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D、消费的多样性

(3)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主要特征包括(ABCD)

A、地区性B、动态性C、层次性D、适应性

第六章

1.土地利用规划: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市(区)级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县(区)级土地管理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可以分解为子(分)目标,各项目标应尽可能数量化

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内容:

中国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检查等

4.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

经济手段:

地租地价、财政、税收等

行政手段:

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等

法律手段:

立法、司法等

信息手段:

GIS、GPS、RS等

第七章

1.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1)资源稀缺论

(2)效率利用论(3)极限增长论(4)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论(CapacityBuilding)

(5)绿色发展论

3.土地人口承载力:

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4.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分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和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两大部分。

5.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土地资源的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6.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包括以下内容: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

(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有长远性

(4)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

7.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是改造中低产田,其作用是:

(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

(2)改善生态环境(3)解决脱贫问题

(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八章

1.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

2.土地制度的构成:

(1)土地的经济制度

(2)土地法权制度

在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

但土地法权制度又反过来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

3.完整的土地经济制度包含:

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4.土地所有权可以细分为:

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5.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6.土地使用制:

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

(1)土地使用制是在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重要方面。

(2)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及其具体形式。

(3)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4)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下,也要求建立并实现与土地公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比如,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土地使用制度,以使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得以实现和巩固。

8.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把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就土地关系的实质而言,也是一种租赁关系。

中国城市土地国有制下,把土地通过各种形式出让给企业单位或个人有偿使用,同样也是一种租赁关系。

9.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

(1)土地权属管理

(2)土地利用管理

10.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1)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

(2)调整土地关系。

(3)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4)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使用项目上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防止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国有土地的地租收归国家,通过土地税收和土地有偿使用集中国家财政资金。

11.土地产权的构成

12.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

(1)权利束中最充分的一项物权,它由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

(2)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3)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

(4)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5)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

13.(了解)土地抵押权:

是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变卖,价款做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PPT;

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权——书。

14.土地抵押权具有的性质

(1)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

(2)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3)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

第九章

1.区别征收和征用

(1)征收和征用是国家强制取得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或者强制使用公民和法人的财产的制度,属于一种例外规则。

(2)征收和征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项法律制度,其共同点在于强制性。

(3)依法实施的征收和征用,均仅依政府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征收命令、征用命令)而发生效力,无须征得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的同意,被征收、被征用的公民和法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

(4)土地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点是:

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的问题;

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

2.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费用:

(1)土地补偿费

(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4)青苗补偿费

第十章

1.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明确承包经营权

(2)完善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3)土地承包期长期化

(4)使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城市土地存在过度供应现象

(2)城市土地供应存在隐性市场

3.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终止

4.

5.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原则与方式

(1)原则:

a.逐步由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无偿使用制向有偿使用制转轨,为国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条件

b.保障国有土地资产及收益在处置流转中不流失

c.在国有土地资产的处置中,应因地制宜灵活选择适当的处置方式,尽可能降低处置成本

(2)方式:

出让、租赁、作价入股、授权经营、保留行政划拨

第十四章

1.土地市场:

是指土地产权流动中所发生的土地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产权交易领域。

2.土地市场的主体是土地供求双方,即土地买卖双方或租让、受让双方。

3.土地市场的特点:

(1)地域性

(2)竞争不充分性(3)供给滞后性

(4)供给弹性较小(5)低效率性(6)政府管制较严

4.土地市场的功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5.土地市场的运行条件:

(1)市场经济环境

(2)土地产权明晰(3)金融市场的外部支持

(4)相应的外部法规条件(5)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运作

6.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7.影响土地经济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

土地价格、税收等政府政策、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建筑技术水平等。

(正向、反向变动)

8.土地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土地价格、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土地投机、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

9.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10.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

(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

(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

(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11.中国城市土地市场: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通过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和抵押。

出让的形式有协议、招标和拍卖。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还出现了作价入股、授权经营等形式。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

(三)土地使用权租赁市场

土地使用权租赁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承租人获得的是债权,而非物权。

(四)土地使用权抵押市场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土地抵押是土地开发商取得资金的主要融资途径。

12.中国土地市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1)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2)充分引入竞争机制(3)完善中介机制

13.土地市场管理的法律手段

(1)实施相关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2)土地登记制度、闲置回收制度、耕地占用补偿制度等都是政府应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的手段。

第十五章

1.土地的自然供给:

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2.土地的经济供给:

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3.土地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区别与联系: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4.三种不同用途的城市土地的供给弹性

5.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正向、反向)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

(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6.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面积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