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鲁教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
《初中七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鲁教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鲁教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录像带、VCD光盘《甲午风云》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
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
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
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
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
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
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海战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
它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
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放《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一段)。
同学们,这部影片的名字叫《甲午风云》,它反映的是1894~1895年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退让,中国方面节节失利。
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结束。
这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却借助中国的战争赔款迅速发展起来。
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
中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景况?
《马关条约》的内容又有哪些?
这些,全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胞夸胆识。
梁宏立志果不虚,生当封侯死庙食。
愧杀辽东众将弁,曳兵弃甲无人色。
”
——郑观应《大东沟战争感作》
(二)
“两军鏖战洪涛中,雷霆铿天异色。
高密后裔真英雄,气贯白日怀精忠。
炮石攻击乱如雨,血肉激射波涛红。
敌舰纷纷多击毁,我舟力尽亦沉水。
不分猿鹤与沙虫,全军尽葬鱼腹里。
将军历险得生出,当留此生待异日。
志存灭虏图再举,畴谓将军节遽失?
将军大呼曰不然,宁不玉碎勿瓦全。
誓与士卒共生死,人死我生何颜?
呜呼人生谁不死,死亦要贵得其所。
重如泰山轻鸿羽,流芳遗臭俱千古。
将军视死甘如饴,凛凛大节青史垂!
——缪钟渭吊邓世昌诗
(三)
“万里楼船下,龙旗居上游。
前军甘避舍,大将怒沉舟。
杀贼留余恨,孤生亦足羞。
魂兮归也未?
东海暮云愁!
——王春瀛《邓世昌》
同学们,上面三首诗都涉及到一个人。
从诗中可以看出:
邓世昌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大英雄。
这不仅因为他是东汉高密侯邓禹的后代,更主要的还是他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为了民族独立去不断拼搏。
同学们,想了解邓世昌,就必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
只有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真正了解了,才能从深处去认识邓世昌的这种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收复新疆”一文,当时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
随之而来的是列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内容: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下面我把当时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
[教师讲述]十九世纪末年,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国和朝鲜是他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
日本侵略中朝两国,蓄谋已久。
还在“明治维新”时期,明治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在1876年,首先胁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获得了通商、租地、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侵略特权,从此全面向朝鲜渗透,并与清政府激烈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
1884年12月初,朝鲜国王在清军的帮助下,迅速镇压了“甲申政变”。
日本政府就此对清政府进行要挟,于1885年派宫内大臣伊藤博文来华,与清政府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今后发生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时,必须事先相互通知。
1890年,山县有朋就任首相后,在施政演说中赤裸裸地把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台湾等地都说成是与日本有关系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有权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公开煽动侵华狂热。
1890年后,日本开始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来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
日本的北进策略,和俄国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但又怕日本倒向与它争霸远东的劲敌英国,因此,对日本又“极力拉拢”。
英国这时正向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进行经济渗透,希望有个较为安定的局势,并不希望日本发动战争。
但为了利用日本牵制俄国,阻止俄国势力南下,因此又愿意支持日本。
法国在中法战争后,有意利用日本的北进政策,以便它在我国西南各省扩张势力。
德国是后起强国,想利用战争在远东分到殖民地。
因此,法、德两国都希望日本发动战争。
这时美国正集中力量在太平洋扩展势力,无力顾及远东,所以扶植日本作为它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伙伴。
日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快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步伐,寻找发动战争的机会和借口。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政府则极力劝诱清政府出兵,保证日本“必无他意”;
而在国内则秘密下达动员令,作了出兵占领朝鲜的充分准备。
清政府对日本的“保证”深信不疑。
于6月5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陆军一千五百人去朝鲜,并按《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了日本。
其实,日本早在接到通知以前,就按预定计划于6月5日成立了战时大本营。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以护送驻朝公使大乌圭介返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陆续出兵朝鲜达一万余人。
入朝日军占据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并逐渐包围驻守牙山的清军,不时乘机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仍没有认真备战的打算,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李鸿章每日奔走于俄、英、德、法、美各国驻华公使之间,但希望一个个破灭。
在这期间,日本却在寻找时机。
7月23日,日本军队闯入朝鲜王宫,劫持朝鲜国王,组织傀儡政权。
7月24日,李鸿章在光绪皇帝和主战派的压力下,派军队从鸭绿江进军平壤,并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兵渡海,增援牙山港清军驻地。
7月25日,我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等三舰从牙山起碇返航,取道丰岛西北海面驶向旅顺。
奉命在牙山口外往返巡逻的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立即对“济远”“广乙”拦截围攻,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黄海大战”一目的内容看一下,了解这次海战的主要过程。
从中体会战争的惨烈和中国海军气贯长虹的反侵略决心,并能复述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
[板书]2.黄海大战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黄海大战的简单过程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日舰直逼中国旗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
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
邓世昌沉着迎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
邓世昌对部下说: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吉野”号撞去。
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
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教师讲述]9月16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舰艇十余艘护送援军至大东沟。
17日上午十一时,正当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旅顺时,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出现在西南海面上。
丁汝昌发现这支舰队后,即命令各舰升火以待,并令“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为人字雁行阵列迎战。
十二时五十五分,日舰即向北洋舰队开炮,并凭借它的快速,横越“镇远”“定远”两铁甲舰,绕攻右翼小舰。
“超勇”“扬威”相继中弹起火,前者旋即沉没,“致远”“经远”“济远”三舰被敌舰隔出圈外,中国舰队逐渐居于劣势。
这时,丁汝昌虽在“定远”号飞桥上摔下受伤,仍坐在甲板上鼓励士气。
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战,沉着指挥。
有的炮手身负重伤,仍裹伤再战。
“致远”号在激战中中弹最多,船身倾斜,弹药将尽,在此危急时刻。
管带邓世昌依然下令,开足马力向凭借快速极其猖狂的“吉野”舰撞去,拟同归于尽,不幸途中为鱼雷击中而沉没,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
“经远”中弹起火,又在追歼敌舰时中了鱼雷。
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继续开炮击敌,直至沉没,舰上二百七十人除十六人获救生还外,都为国殉难。
下午五时,“靖远”见“定远”桅楼折断,无从指挥,便主动代替旗舰升旗集队。
其他各舰纷纷向“靖远”靠拢,声势渐振,与日舰继续战斗。
由于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终于迫使日舰首先退出黄海。
北洋舰队退返旅顺。
下面我们通过影片《甲午风云》,来领略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从中体会邓世昌等人的爱国之情,学习他们不畏强敌,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放《甲午风云》影片中“黄海大战”一段)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讲述和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到,有一个人给我们的印象最深,谁呢?
是邓世昌。
可以说,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是中国广大爱国官兵的缩写,在邓世昌身上,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邓世昌在他短暂的人生中,用尽身心,饱醮浓墨,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这个字,越到后来,越能显现出一种光芒:
是一种为华夏儿女指路的光芒,是一种在世人面前呈现中华儿女高大形象的光芒。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知识,讲讲关于邓世昌的事迹。
[学生讲述]光绪二十年(1894),日本进攻朝鲜,清政府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派左宝贵率领1.4万名清兵前去支援。
七月二十一日,李鸿章雇用英船“高升”号等三艘商船,运送陆军2000人增援驻牙山清军。
日本特务用重金收买李鸿章的外甥,获得增援牙山的情报。
立即派出15艘军舰,集结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堵截偷袭中国军舰。
“高升”号等三艘商船在“济远”等三艘军舰的护航下,驶进丰岛海面时,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由于敌众我寡,“济远”号又在舰长方伯谦的逼迫下,临阵逃脱,致使“高升”号2000多名清军将士全部遇难。
九月十六日,清朝海军完成护送任务后,从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准备返航旅顺。
突遭日本舰队袭击。
日本船只刚开始挂的是美国的国旗而且速度非常快。
当双方清晰可见时,日舰降下了美国国旗,瞬间换上了日本旗。
鱼贯纵列衔尾疾驶。
向北洋舰队扑来。
丁汝昌立即将情况向各管带讲清,并说:
“我们宁可战死,也不可逃跑!
众位听我将令:
我舰队分为两路,‘定远’号和‘镇远’号吨位大、铁甲坚、火力强,作前锋迎击敌舰。
我在‘定远’号上指挥。
其他各舰要随机应变。
我们虽然弹药不足,但只要团结一心,是可以打败敌舰的。
战斗一开始,敌舰就集中火力向丁汝昌所在的旗舰“定远”号轰击。
在猛烈的炮火下,丁汝昌镇定自若,毫不畏惧。
忽然想到李鸿章曾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与日本舰队正面交战。
而今日日寇寻衅,焉能逃走!
一定重创鬼子军舰,他命信号手发出命令:
“攻击日舰右翼!
”大海上的炮声轰响,水柱升腾,硝烟弥漫。
突然,一颗炮弹飞来,正好落在丁汝昌身旁,炸断舰桥,丁汝昌身受重伤。
他忍住巨痛,坐在甲板上,督促旗舰官兵英勇抗敌。
由于旗舰失去指挥能力,北洋舰队开始有些混乱,正在这时,“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命令旗手:
“升起大旗!
”,“致远”号成了旗舰。
邓世昌首先命令“济远”和“经远”两舰向它靠拢。
然后又发信号,命各舰集中火力,攻击日本旗舰“松岛”和装备精良的“吉野”号。
由于“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拒绝向“致远”靠拢,企图逃跑。
竟将“扬威”号撞伤,致使“扬威”号被日舰击沉。
邓世昌炸伤“吉野”号后,因炮弹打光,指挥“致远”舰撞向“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250多名官兵全部殉难。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除了黄海大战外,还有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等战役。
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和指挥不力,这些战役都以失败而告终。
特别是威海卫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稍作解释)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它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板书]二、《马关条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马关条约》一目第一段的内容,了解《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
[板书]1.《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
[教师讲述]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地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故意夸大损失,压制海军将士巡海迎敌的要求,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藏到威海卫军港,造成了坐守待毙的局面。
1895年1月20日,日本陆军在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开始在山东荣城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
30日,日本海军占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随即封锁东西港口。
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杀。
丁汝昌死后,英国顾问浩威假托他的名义起草投降书,缴出残余舰艇十一艘和刘公岛炮台及军资器械,向日军投降。
17日,日本舰队开进威海港,并在刘公岛登陆。
至此,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4年10月下旬,日军按照预定计划,分两路向中国大举进犯。
一路以山县有朋为司令官,率军渡过鸭绿江。
另一路以大山岩为司令官,于10月24日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大连、旅顺先后失陷。
这时,清军的最后一战失利,京师震动。
清朝开始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4月份签订了《马关条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马关条约》的内容看一下,然后和《南京条约》的内容比较一下,从而理解《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的含义。
[板书]2.《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马关条约》比《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学生回答]回答一:
《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回答二:
《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进一步增加了人民负担和加剧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回答三:
《南京条约》允许五口通商;
《马关条约》增辟通商口岸,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回答四: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学生在回答时可采用一人说一点,如上所示。
或一个学生全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等方式,关于危害,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出。
如不能,则由教师逐条分析,见后)
[教师分析]从清政府对日宣战(1894年8月1日)到平壤、黄海战役前,由于战争胜败尚未定局,慈禧等人在国内抗日卫国舆论的压力下,暂时不敢公开求和活动。
列强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也暂时中止了“调停”。
但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和清军接连溃败,慈禧急切地要求停战议和。
旅顺口失守,慈禧害怕日军进犯京津,就不顾光绪等人的反对,先支持奕与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
日军这时正在猛攻威海卫,气焰十分嚣张。
为了压迫清政府接受他的全部侵略要求,借口清政府求和代表“全权不足”,对张荫桓、邵友濂恣意侮辱,拒绝谈判,张、邵二人终于被迫回国。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任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
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
否则,不必派代表到日本。
这时的李鸿章深知这次议和的最大问题是割地问题,连续请求各国出面阻止,一一碰壁。
李鸿章为了不承担割地的罪责,表现上声称不赞成割地。
但又强调不割地无法求和,表示只有给他割让土地的全权后才能赴日。
这时的慈禧却装病躲入深宫,传话李鸿章要他“一切遵上旨”,显然是想推卸这割地卖国的罪名。
一直犹豫不决的光绪帝被形势所迫,在1895年3月初终于让恭亲王奕代传他的“面谕”,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李鸿章赴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下面我们根据课本上的内容,逐条分析它的危害:
[板书]3.《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掠夺。
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师强调]同学们还要注意:
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里是割给日本了,但由于俄国的不满,并纠合法、德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又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但清政府又多出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此为一。
二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要了解,特别要注意徐骧和刘永福两人。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我们在《马关条约》一目里,学习了哪几个问题?
[学生归纳]……
[学生回答]我们讲了四个问题:
一是《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
二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三是《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
四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教师分别把这四点写在《马关条约》目下)
[教师总结]同学们,到现在为止,“甲午中日战争”我们就学习完了。
在这一课里,我们重点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黄海大战,二是《马关条约》。
黄海大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一场有代表性的战役。
双方的实力,反映出的问题都是双方各自情况的一个缩影。
《马关条约》是必然的一个结果,决定因素就在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
同学们下去后,还是要通过《马关条约》的内容来领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句话的含义。
[布置作业]
1.黄海大战中,下令用舰撞击日舰“吉野”号、被鱼雷击中沉没的军舰名和该舰管带分别是
A.经远舰、林永升B.致远舰、邓世昌
C.济远舰、方伯谦D.定远舰、刘步蟾
答案:
B
2.日军疯狂屠杀当地居民近两万人是在攻下哪个城市之后
A.大连B.旅顺C.平壤D.济南
3.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和大大加深的两个条约是
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D
4.连线
①1842年①《南京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等
②1860年②《马关条约》②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③1895年③《北京条约》③割让香港岛
①→①→③
②→③→②
③→②→①(注:
从左向右连)
板书设计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2.黄海大战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
3.《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