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1274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

《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科名医经验集 下Word文档格式.docx

对月经后期、量少、色红、小腹隐痛、不拒按者,宜百灵育阴汤,减川断、寄生,加当归20克,何首乌15克,怀牛膝15克,以补血调经,引血下行。

对月经过少,点滴而下,色红,腹无胀痛者,宜百灵育阴汤加当归15克,以补血调冲任。

对经闭,经水由少至闭止不行者,宜百灵育阴汤加当归20克,川芎15克,怀牛膝15克,以养血调经,引血下行。

对于崩漏,经水淋漓不断,色鲜红,质粘稠者,宜百灵育阴汤,加炒地榆50克,旱莲草20克以凉血止血。

对于带下病,带下赤白,尿道灼热者,宜百灵育明汤加黄柏15克,栀子15克,椿皮20克以滋阴清热,凉血止带。

对于妊娠病,胎动不安,孕后腰腹坠痛,阴道少量流血者,宜百灵育阴汤加菟丝子20克,炒地榆50克,棕炭20克以补肾止血安胎。

对于子痫,孕后七八月,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者,宜百灵育阴汤,加羚羊角5克,石决明20克,钩藤15克,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

对于产后病,产后痉病,产后发痉,牙关紧闭,头项强直,四肢抽搐,面色苍白者,宜百灵育阴汤加鳖甲20克,龟版20克,石菖蒲15克,钩藤15克,天麻15克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产后遍身痛,产褥期肢体麻木,关节酸楚疼痛者,在主方基础上加秦艽15克,木瓜20克,五加皮15克,当归15克,怀牛膝15克,以养血柔肝,通络止痛。

对于妇科杂病,不孕症,婚后3年以上未孕者,它用百灵育阴汤,调经以助孕。

对于阴痒,阴部灼热瘙痒,带下色黄而夹有血液者,宜百灵育阴场,加黄柏15克,栀子15克,白鲜皮15克,以滋阴补肾,凉血润燥等。

②补阳益气汤补阳益气汤治疗脾肾阳虚诸证,其药物组成为:

熟地20克,山药15克,白术15克,巴戟天20克,菟丝子20克,川断20克,寄生2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黄芪20克。

方中以白术、山药健脾益气,培补后天。

《本草经》云:

“山药益肾气健胃并补先后二天。

”《药性赋》记载:

“菟丝子治疗男子女人虚冷,填精益髓,去腰痛膝冷。

”川断、寄生补肝肾,强筋骨。

附子温肾助阳。

肉桂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再以熟地养阴补血,黄芪补气升阳,一阴一阳,合之诸药,使之达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功效。

张景岳曰:

“善补阴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诸药配伍,补阳益气,健脾益肾。

韩氏指出临证之中,必须谨守病机,随证加减治疗由脾肾阳虚而引起的各种妇科病证,无不得心应手。

对于月经病、经漏,或突然大下、色淡质稀者,宜用补阳益气汤,加炒杜仲20克,地榆炭50克,以补脾益肾,固冲止血。

对于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者,宜用补阳益气汤,加当归20克,怀牛膝15克,以益肾健脾养血调经。

而对于闭经不行,腹无胀痛者,宜用主方,并加补骨脂20克,鹿角胶15克,香附20克,以血肉有情之品,使其阳生阴长而经水自调。

对于痛经,小腹疼痛,喜温喜按,得热痛减,血色淡,血质稀薄者,宜在主方基础上加艾叶20克,吴茱萸15克以温通血脉,散寒止痛。

对于经行泄泻,腹痛肠鸣,喜温喜按者,宜在主方基础上加党参15克,茯苓20克,薏苡仁20克,以温阳扶脾,渗湿止泻。

对于经断前后诸证,宜用补阳益气汤,补益脾肾。

对于带下病,带下量多,色白或如血,气味腥臭者,宜用主方并加茯苓20克,芡实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以温肾健脾,固涩止带。

对于妊娠病,胎动不安,滑胎,宜服主方,若流血尚未损及胎儿者加炒地榆50克,牡蛎20克,以固冲安胎止血。

对于妊娠肿胀,宜用主方并加茯苓20克,大腹皮15克,陈皮15克,补骨脂15克以温肾助阳,健脾行水。

对于妊娠小便不通,小便不利,甚则点滴不出,小腹胀痛,宜用主方加桂枝15克,以温阳化气行水。

对于胎萎不长者,宜用主方并加鹿胶15克,枸杞子15克,以益精血,补肾气。

对于产后病,产后小便失禁或小便频数者,宜在主方基础上加覆盆子15克,益智仁20克,桑螵蛸20克,以益肾固摄止尿。

对于妇人不孕,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或命火虚衰,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脂膜阻络不能摄精成孕者,宜久服主方,以补益脾肾,填精助孕。

③益气养血汤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不足之证。

其药物组成为:

人参10克,黄芪20克,熟地20克,白芍20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远志15,五味子15克,甘草10克。

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

《本经》记载:

“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

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和中。

熟地、白芍、当归养血补血,《本草纲目》记载:

“熟地……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珍珠囊》中云:

“熟地补气血,滋肾水,益真阴。

”五味子、远志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宁神益智。

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敛阴之效。

对于月经病,月经过多,崩漏,色淡,质稀,甚至突然大下不止,小腹微痛不拒按者,宜用主方,加阿胶15克(烊化),海螵蛸20克,炒地榆50克以养血固冲止血。

对于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喜按者,宜用主方并加枸杞子20克,女贞子15克,黄精15克以补血填精。

对于经闭日久者,宜用主方加龟版20克,怀牛膝20克填精血,通血脉。

对于痛经,经期腹痛,绵绵不断,喜按,或经量少、色淡者,宜用主方加桂枝15克,重用白芍以补气温中,缓急止痛。

对于妊娠病,妊娠腹痛,胎动不安而出现胎元不固,腰痛,阴道流血者,宜用主方加川断20克,寄生20克,重用白芍以养血安胎,缓急止痛。

若流血者加陈阿胶15克(冲服),炒杜仲20克,炒地榆50克,以补气养血,安胎止血。

对于产后病,产后血晕,四肢厥逆,昏不识人者,宜用主方加鹿角胶20克,煅龙牡各20克,以助真阳,升提固脱、并加荆芥穗15克清头明目,泽兰15克辛散芳香以利醒神。

对于产后腹痛,宜主方加阿胶15克,枸杞子20克以养血益阴。

对于产后恶露淋漓不止,血色浅淡,血质清稀,小腹空坠,绵绵作痛者,宜方主加升麻10克(蜜炙)以升阳举陷,加阿胶15克补血止血。

对于产后发热、汗出者,宜用主方去人参、白术,加生地15克,丹皮15克,地骨皮20克以清热凉血滋阴。

对于产后身痛,宜用主方加狗脊20克,怀牛膝15克,川断20克,寄生20克以补肾养血,强筋健骨,加秦艽15克通络止痛。

对于产后缺乳,甚至全无,而乳大且软者,宜用主方加王不留行15克,白通草10克,桔梗15克以疏通经络,载药上行,气血充足,经络畅通,则乳汁自生。

对于妇女不孕,经行量少或经行后期,色淡质稀者,宜用主方加龟版20克,枸杞子20克以滋阴生血,填精助孕。

对于脏躁、哭笑无常、频频呵欠者,宜用主方去人参、黄芪,加浮小麦15克,大枣5枚以养心补脾安神定志。

韩氏指出以上18种妇科疾病,皆由气血两虚所致,临证时其益气养血汤治之,灵活加减,屡收疗效。

④调气活血汤调气活血汤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证。

当归15克,白芍15克,丹皮15克,川楝子15克,枳实15克,甘草10克,柴胡10克,川牛膝15克,生地15克,青皮15克。

方中以当归、生地、白芍养血补血,平抑肝阳。

丹皮、牛膝活血散瘀,川楝子行气止痛,枳实行气散结消痞。

《别录》记载:

“枳实除胸胁痰痞,……消胀满,……逆气,胁风痛,安胃气。

”青皮疏肝破气。

《珍珠囊》云:

“青皮破坚癖,散滞气……治左胁肝经积气。

”《本草纲目》中说:

“青皮治胸隔气逆,胁痛,小腹疝气。

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共奏调肝理气,活血散瘀之效。

对于月经病,气滞血瘀崩漏,或月经涩滞难下,量少,色紫黯,或突然大下血块,小腹坠胀疼痛者,宜调气活血汤加川芎15克,红花15克以行血逐瘀。

若小腹刺痛者加元胡以行瘀止痛。

若小腹胀痛者加乌药以行气除胀。

若血瘀难下,大便秘者,加少量大黄以行瘀血,涤肠垢。

若突然大下血块,血色由深变浅者,加沙地榆50克,蒲黄炭20克以塞其流,此乃标本兼顾之法。

若气滞血瘀致月经后期,血色深红,量涩少者,以调气活血汤加川芎行血调经。

气滞血瘀致月经衍期,血量温少,色紫暗,乳房胀痛者,用调气活血汤加王不留行,通草以通络疏肝。

若气滞血瘀致发痛经,少腹刺痛拒按,血量涩少,色紫暗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川芎、桃仁以行瘀止痛。

对于气滞血瘀经闭,月经延至数月不通,乳房及少腹胀痛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乌药、川芎以行气活血通经。

对于妊娠病,气滞血瘀致妊娠腹痛者,用调气活血汤。

减川牛膝以调肝理气而不伤胎。

气滞血瘀妊娠浮肿,孕后三四月之间体胀,下肢及两足浮肿,皮色苍厚不变者,宜调气活血汤加天仙藤、紫苏以疏通气机而肿自除。

韩氏还特别指出应用理气活血法治疗妊娠病,必须辨证准确,做到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

《内经》云: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有病则病受其药,但应衰其大半而止之,不可太过。

对于产后病,气滞血瘀而致产后恶露不下,或下点滴,色紫暗,少腹硬痛拒按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生蒲黄、赤芍、川芎以行恶露。

若气滞血瘀致产后恶露不绝,迁延日久,或量多如崩,色暗有块,小腹痛而拒按者,宜用调气活血汤中加生蒲黄、川芎以逐瘀血,止恶露。

对于气滞血瘀致产后血晕,产后恶露涩少,或点滴而下,色紫暗,少腹硬痛拒按,甚至瘀血上攻而心烦乱如狂,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者,宜调气活血汤加赤芍、干漆、生蒲黄、川芎以行血逐瘀,宁心醒神。

若气滞血瘀致产后胁痛,不得转侧,恶露涩少,色紫暗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郁金、元胡以舒肝解部。

若气滞血瘀致产后遍身疼痛,其痛时游走不定,时而固定不移,脉络色青,关节尤痛甚,昼轻夜重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桂枝、木瓜、大艽、川芎以活血通络。

若气滞血瘀致产后发热,恶露涩少,色紫暗,小腹硬痛拒按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丹皮、红花以通络除热。

若气滞血瘀致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难出,小腹胀急难忍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滑石、车前子以通利水道。

若气滞血瘀致产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王不留、通草、皂刺以通乳络。

对于气滞血瘀而致症瘕,腹内积块,推之不移,揉之不散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三棱、莪术、鳖甲以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对于气滞血瘀致不孕症,素性抑郁或急躁多怒,肝失条达,脉道不通,月经先后不定,婚后3年以上不孕者,宜用调气活血汤加王不留行、通草、皂刺以调肝理气通络。

韩氏认为以上由于气滞血瘀而致17种妇科疾病,皆属同因异病之范畴,临床中只要辨证准确,选用调气活血汤灵活加减,其疗效会非常突出。

止带五方临床效彰

(1)韩氏温肾止带汤(白带方)组成:

龙骨12克,牡蛎12克,山药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芡实12克,薏仁12克,甘草6克。

主治:

白带属脾阳虚之证。

症状:

阴中不断流出如涕如唾色白腥臭之物,小便不利,腰酸体倦,饮食减少,肌肉消瘦,便溏,面浮肢肿,面白。

舌质淡润、苔白滑,脉虚缓。

治则:

健脾益气渗湿。

(2)韩氏解毒止带汤(黄带方)组成:

双花12克,连翘9克,苦参9克,茵陈12克,黄柏6克,黄芩9克,白芍12克,椿皮9克,牛膝6克,生地9克,丹皮9克,贯众9克,黄连9克,炒地榆12克。

配以外用药。

湿毒损伤内脏之证。

带下黄色,恶臭难闻,阴内灼痛坠胀,心烦不宁,口苦咽干,便秘或溏糜,尿赤,手足心热,面色红热,舌苔黄,脉弦滑而数。

清热解毒化湿。

(3)韩氏榆艾四物止带汤(赤带方)组成:

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12克,熟地9克,艾叶9克,怀膝9克,苍术9克,茯苓9克,远志6克,甘草6克,炒地榆15克。

若赤带多,阴道灼热者,减艾叶,加黄芩9克椿皮6克以清热止血。

寒湿损伤胞脉之证。

带下赤白,或赤多白少,或白多赤少,月经多为错后,小腹冷痛,阴内坠胀,腰痛体重,四肢乍寒乍热,面色暗滞,舌质淡润,苔白滑,脉弦缓。

温经除湿止血带。

(4)韩氏养阴凉血止带汤(血水带方)组成:

生地9克,牛膝9克,椿皮9克,丹皮9克,白芍12克,炒地榆12克,阿胶9克,麦冬9克,栀子6克,黄柏6克。

肾阴虚带下症状:

带下红津如水,尿道热痛,腰痛如折,心烦不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面红颧赤,舌干红无苔,口干不欲饮,脉弦细数。

滋阴补肾、凉血。

(5)韩氏温肾健脾止带方(黑带方)组成:

人参9克,白术9克,杜仲9克,续断9克,益智仁9克,阿胶9克,艾叶9克,菟丝子9克,补骨脂6克,加山药9克,龙骨12克,赤石脂12克。

肾气亏损之证。

带下污浊,绵绵不断,腰酸腿软,腹冷肢寒,尿频,便溏,四肢不温,头眩健忘,面色晦暗,舌质淡润,苔白滑,脉沉弱。

益肾、健脾除湿。

逍遥一方加减多样《和剂局方》中逍遥散药物组成是:

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煨姜。

《女科撮要》多丹皮、栀子为丹栀逍遥散。

此二方本属一体,其药物性能不寒不热,不散不敛,为调肝理脾健胃之妙剂,它不仅善治妇科肝脾失和多种疾病,亦治男科肝郁气滞、脾失运化之证。

临床只要辨证清楚,灵活运用,加减得当,无不应手取效。

(1)月经病:

月经赶前,月经过多,崩漏,经期吐衄,乳泣等症。

①月经赶前、月经过多、崩漏等病因是:

性躁多怒,肝郁化火,热灼胞脉,迫血妄行而致。

一般症状是:

头眩、心烦口苦咽干,呃逆不欲食,月经量多,血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洪而数。

以此方减煨姜,加丹皮、栀子、黄芩、生地以清热凉血。

如月经不按周期,淋漓不断,或突然大下者,加炒地榆、侧柏炭以凉血止崩漏。

②经期吐血衄血病因是:

肝火犯肺,热伤肺络而致。

吐血衄血,气促,胸胁胀闷,咽干,便秘,颧赤,脉象弦滑数。

以此方减煨姜,加茅根、小蓟、大黄以清热降逆止血。

③乳汁自出(乳泣)病因是:

肝热冲气上逆,致使阳明胃热而乳汁自出,或流血液。

以此方减煨姜,加生石膏、大黄以清热降逆凉血。

④月经涩少、月经错后、痛经、经闭等的病因是:

多思忿怒,情志不舒,疏泄失司,血循不畅而致。

月经涩少,血色紫黑,胸胁胀满,善太息。

小腹刺痛,或经闭不通,脉弦涩有力。

以此方加桃仁、琥珀、川牛膝、红花以通经活血。

⑤症瘕病因是:

郁怒不解,肝失条达,脉络受阻所致。

症状是:

月经闭塞不通,小腹硬痛拒按,胸胁满,面色如黧,舌紫暗,脉弦涩有力。

以此方加三棱、莪术、琥珀、大黄以消症而通行血气。

⑥肝郁不孕病因是:

平素性躁多怒,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脉道不畅,冲任受阻而致。

月经失常,经期乳房胀痛,少腹胀痛,脉象弦涩或弦大有力。

以此方减煨姜,加王不留行、通草、川楝、皂刺以疏泄肝郁而调理冲任。

(2)妊娠病:

妊娠子痫,妊娠子肿,妊娠子烦,妊娠呕吐等症。

①妊娠子痫病因是:

阴血养胎,肝阳上亢,扰犯神明而致头眩心烦,呃逆,胸闷气促,或卒然发作昏仆抽搐,脉象弦急。

以此方减煨姜,加羚羊、石决明、牡蛎、钩藤以镇静熄风潜阳。

②妊娠子肿病因是:

肝失条达,疏泄失司,脾失运化而致胸闷气促,体腹肿胀,皮色不变,脉象弦缓。

以此方加天仙藤、枳壳、香附以理气行水。

③妊娠呕吐病因是:

肝气上逆,胃失和降而致呕吐苦酸,胸闷心烦,口苦咽干,便秘,脉象弦滑数。

以此方减煨姜,甘草,加黄芩、竹茹、芦根、麦冬、大黄以清热降逆止呕。

④妊娠子烦病因是:

阴血养胎,肝热上扰,升降失常而致心烦不宁、失眠,脉象弦滑而数。

以此方减煨姜,加黄芩、竹茹、知母、麦冬以清热除烦。

(3)产后病:

产后胁痛,产后瘈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乳汁不通等症,①产后胁痛病因是:

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而致胁下胀痛,或刺痛不得转侧,气促胸闷,脉象弦而有力。

以此方加郁金、元胡以调肝理气而除胁痛。

②产后瘈疭病因是:

肝郁脉络不畅,营卫失和,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脉象弦涩。

以此方加木瓜、牛膝、牡蛎以舒肝濡筋。

③产后小便不通病因是:

积思忿怒,肝失条达,疏泄失司,膀胱不化而致小便不通。

以此方加滑石、车前、竹叶以利尿行水。

④产后乳汁不通病因是:

郁怒不解,脉络不畅,而乳汁不通。

以此方加王不留行、通草、甲珠、漏芦以调肝理气,通络化乳。

(4)肝积,眩晕,胸腹胀等症。

①肝积病因是:

多由积思过虑,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气血痰食聚积成块。

而致胁下硬满拒按,胸闷,呃逆,减食,气促,脉象弦滑有力。

以此方加三棱、莪术、川楝、鳖甲以消积而通行气血。

②眩晕病因是:

多因暴怒,肝失条达,肝气上扰而致头眩,目花,或卒然昏倒,脉弦劲。

以此方减煨姜,加石决明、木贼、菊花、大黄以清热降逆潜阳。

③胸腹胀满病因是;

多由久郁气滞,肝气乘脾,脾失运化而致胸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

以此方加枳实、焦榔、乌药、木香以调气行水。

以上总计22种病,均可以逍遥散加减主之。

韩百灵验方养阴除烦汤功用:

清肝养阴,降逆除烦。

阴虚肝阳上扰妊娠子烦,妊娠后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或胸胁胀满,气逆喘促不得卧,口苦咽干,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面红唇焦,舌干红无苔,或微黄,大便秘,小便赤短,脉象弦细数。

组成:

知母9克,麦冬9克,黄芩9克,生地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竹茹9克,豆豉9克,菖蒲9克。

清热除烦汤功用:

健脾、清热、涤痰。

痰火妊娠子烦,妊娠头眩,心烦,胆怯,胸胁胀满,气逆,呕吐痰涎,舌苔黄腻,大便不爽,小便混浊,脉象弦缓而滑。

竹茹9克,陈皮9克,枳实6克,茯苓9克,麦冬9克,竹沥9克,黄芩9克,知母9克,菖蒲9克。

朱小南朱小南生平简介(1901~1974),男,原名鹤鸣,江苏南通县人。

幼随父朱南山习医,20岁即与父在沪悬壶。

早年统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而中年专长与妇科。

先生于1936年协助其父在上海创办中国医学院,初任副院长兼妇科教授,后任院长。

解放后,又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从事妇科临床与教学工作。

历任上海中医学会妇科分组组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

先生年幼时家境贫寒,但其刻苦攻读,加之生性诚笃,天资过人,很早就学有所成。

后其父亲自传授医学,初习《医学三字经》、《濒湖脉诀》、《医宗必读》、《雷公藤药性赋》、《汤头歌诀》等。

后研读中医经典名著,对《内经》及《金匮要略》更是看得最多。

又博览各家之说,如《诸病源候论》、张氏医通》、《景岳全书》、《证治准绳》、《医学心悟》等书无不深读。

在妇科方面,对《济阴纲目》、《妇人大全良方》、《傅青主女科》、《妇科玉尺》、《妇人良方补遗》等书更是研读颇精。

先生的学术主张除继承其父治外感务以祛邪为急,利在速哉;

治内伤杂病,注重调节脏腑气机,以脾肾为先;

对妇科重肝经脏气的观点以外,张从正之“攻邪论”、李东垣之“脾胃论”、张景岳之“阳常不足论”、叶天士之“重视调肝补奇经”以及徐灵胎之“命门元气论”对其学术思想形成都大有影响。

先生对中医事业呕心沥血。

早年即随父一同集资艰难创办新中国医学院。

该院曾先后聘请卢渊雷、祝味菊、章次公、姜春华、黄宝忠、谢利恒等著名医家来院任教。

该院毕业生与研究生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及南洋。

后国民党政府勒令废除中医,停办学校。

在祖国医学生死存亡之际,先生又挺身而出,带领教师及学生向政府请愿,据理力争。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妇产科史》、《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等。

发表了大量论文,如:

“妇人症瘕证治”(1955年第7期《上海中医药杂志》)、“冲任探讨”(1962年第8期《中医杂志》)、“阳维阴维探讨”(1963年第2期《广东医学》)、“带脉探讨”(1963年第10期《中医杂志》)、“奇经八脉在妇科临证间的具体应用”(1965年第8期《浙江医学》)、“妇科肝病的证治体会”(1965年第10期《中医杂志》)等数10篇。

妇科奇经新论①奇经证分虚实论奇经八脉中,冲、任、督三脉都起于胞中。

冲脉从中直上,乃血海,主经水,涵养精血,温濡表里。

任脉行于身前,主胞胎生育。

督脉行于背后,乃阳脉之都纲,维系人身之元气,与命门关系密切,同时亦主孕育。

跷、维均起于足,汇集于腹,阴阳两跷和洽,则阴阳跷健而相交;

阴阳两维正常,则阴阳之气相维。

以上七脉皆会于带脉,带脉绕腰一周,总束诸脉,以维护各脉正常之功能,使不妄行。

所以八脉虽各有循行部位,各有特殊功用,但仍为一不可分割之总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奇经病变,月经不调,多与冲任有关;

瘕集在少腹部位,病在任脉。

背寒脊痛,下元虚冷以及不孕等均关系督脉;

带下等症,乃带脉为病;

跷脉失和,则失眠或嗜睡,甚至两腿痿蹩;

阴阳两维,不能维系,则病寒热,或苦心痛,以上均属奇经为病。

但奇经八脉为一整体,病初则为局部经脉受累,如拖延日久,缠绵不愈,精血亏虚,终于八脉俱病。

治疗非究奇经,难以获效。

本篇乃阐明奇经病所涉机制,探讨其治疗特点。

奇经实症久病演进至奇经,身体必较虚弱,然其症象仍有属实邪者,乃为体虚病实。

此类病症,系指久病瘕聚或产后体虚夹瘀而言。

久病瘕聚,按腹可能摸触结块,而有隐痛,形瘦潮热,崩漏或有带下,腿膝无力,病初原为冲任气滞,久则带脉、跷、维等均受牵累。

至于产后,由于去血过多,八脉空虚。

如夹有瘀滞,兼有头眩,腰酸,失眠,心悸,经带淋漓,腹痛而有寒热,两腿软弱或有麻木感。

此时治疗,叶天土谓:

“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

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临证指南医案》)。

奇经气滞,乃经络中气分不能宣畅流通,以致形成积聚,治疗当从疏通经络着手,在临证间,朱老根据叶氏原则,加以灵活应用。

辛苦芳香法以温通瘕聚对于久病瘕聚,治疗必须参照病之新久、体之虚实、病之寒热。

如由于奇经气滞而有虚寒现象者,宜辛苦芳香法以温通经络,用药以青囊丸(《韩氏医通》),方中香附、乌药为主,酌加当归、川芎、郁金、枳壳、木香、乳香、茴香、没药、黄芪、桂枝等品,以疏通气滞,消散瘕聚。

气滞瘀结用食血虫类奇经气滞而兼有瘀结着,药又进深一层,不仅要疏通气滞,且需化瘀消积,并须详察体质的虚实,以攻补兼施,轻则用桂技茯苓丸、回生丹,重则用大黄蜇虫丸、抵当丸等,其间以行气药为佐。

盖血瘀之蕴成莫不先由气滞启其端,利气药能帮助活血,除掌握剂量外,适当配合补肝肾填奇经药,如参、芪、归、地、狗脊、巴戟天、苁蓉、仙灵脾等以扶正,常能收获。

久病秽带用清润法久病带下、气味秽臭,精涸形瘦,内热口燥,奇经虚损,而残余之湿热未清。

此时治疗,宜用咸寒腥臭直达下焦法。

以乌贼骨丸为主方,除鲍鱼、乌贼骨、茜草炭外,加入味浊之品,如鱼腥草、墓头回、败酱草等,直达病所。

奇经虚证奇经虚证,临诊较为多见。

八脉亏损,非血肉有情之品峻补,难以挽回。

治疗方法,依照病症之不同,分别使用丸、膏、或汤剂。

先天虚亏为主以河车回春丸先天不足、肝肾虚亏以致影响奇经,往往天癸亏乏,经水迟至。

一般少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