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1196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Word文件下载.docx

图6.1.4-2矮墩观测标设置示意图

6.1.5桥台观测标:

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

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5。

图6.1.5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6.1.6梁体观测标:

(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逐孔观测,以后每30孔选择1孔观测。

对于实测弹性上拱大于设计值的梁,该孔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均应逐孔补充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

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观测点布置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

在梁场观测及架梁后尚未开始轨道工程施工时,为准确观测梁体徐变值,观测标设在梁顶腹板处;

当开始铺轨道工程时,为避免铺轨干扰,将观测标转移在防撞墙上距底部10cm处(凸出墙面约2cm),详见图6.1.6-1、6.1.6-2。

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截面、1/4截面、跨中、3/4截面均应设置变形观测点,若单跨跨长较大,可在上述布置要求的基础上按长度内插增加观测点,间距大约15~20m,详见图6.1.6-3。

图6.1.6-1简支梁徐变观测标志横向布置示意图

图6.1.6-2梁部测点顶面布置示意图

图6.1.6-3连续梁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

(3)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

(4)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

6.1.7涵洞观测标:

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

涵洞较高时测标可埋在涵内;

涵洞较矮无法立尺时,埋在涵外,过渡段填筑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转移到帽石上,在涵洞进出口的帽石顶面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端,高出顶面3mm左右。

图6.1.7涵洞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6.1.8桥梁徐变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8所示,其中测点1,3,4,2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6,5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

图6.1.8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6.1.9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首次观测必须进行闭合往返观测,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9所示。

图6.1.9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6.2.1承台观测标

承台观测标:

选择Φ20mm钢筋或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顶面做好防锈处理。

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6.2.1承台观测标设置

6.2.2墩身观测标:

可采用标头为φ20mm不锈钢测标,如图6.2.2-1,不锈钢标牌如图6.2.2-2。

可以在墩身拆模后打孔用植筋胶固定。

图6.2.2-1墩身观测标示意图

图6.2.2-2墩身观测标标牌

6.2.3桥台顶面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涵洞帽石观测标设置可参考图6.2.1图设置。

6.3.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6.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6.3.3观测精度要求:

按国家二等水准技术要求施测,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点的中误差限值为±

1mm。

6.3.4观测频次要求:

(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表6.3.4-1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6.3.4-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设置测点进行首次观测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1次/周

承台回填前,测点转移至墩身

架梁前

1次/周

预制梁架设

前后各1次

附属设施施工

桥位施工桥梁

制梁前

上部结构施工中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

其后1次/天、共2次;

其后1次/3天、共3次;

以后1次/周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架梁完工~轨道工程铺设前

≥6个月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轨道工程铺设期间

1次/天

轨道工程铺设完成后

24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

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月

13~24个月

1次/6月

注:

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

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

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2)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6.3.4-2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6.3.4-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梁体施工完成

/

设置观测标

预应力(初)终张拉

张拉前、后各1次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预应力张拉完成~轨道工程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1天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1次/周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

第0~3个月,每1次/月

残余徐变长期监测

第4~24个月,每1次/3月

涵洞沉降观测据表6.3.4-3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表6.3.4-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

备注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设置观测点

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

测试点移至边墙两侧

洞顶填土施工

 

涵洞完工~轨道工程施工前

轨道工程施工期间

轨道工程

施工完成后

24个月

长期观测 

1次/3个月

1次/6个月

观测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前两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1次/1天,连续2次;

6.3.5梁体徐变量计算:

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