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0879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 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文档格式.docx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

(p36)

2、一致性表现:

[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

[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因此,人的发展必须立足社会现实,又应该力图超越社会现实和自身现实。

第二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与教育)(p38)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教育,教育在调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方面起着中介转化的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中的地位(p38)

1、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

教育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互相促进转化。

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p39)

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和人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只有通过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才能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身心发展)的作用(p39)

补充:

1、人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p34)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p35)

书上:

(p39—49)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的先天性素质(遗传、成熟)、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活动(主观能动性)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引导、培养和塑造功能(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

加速个体发展功能

即时的价值和延时的价值

6、学校教育的制约性(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p49)

内部:

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能否尽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次,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外部:

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功能

1、经济功能:

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条件(p49—53)

2、政治功能:

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p54—56)

3、文化功能:

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和更新文化(p57-58)

4、教育与科学技术(补):

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p23)

5、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p59--61)

联系:

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依存、互惠互利);

各功能之间有矛盾性(人们对教育功能的期望不同,希望发生功能的方面就不同)

特点:

间接性(教育的功能通过人来实现的)、隐含性(社会功能比较隐蔽,其提供的精神性力量很难发现与度量)、潜在性(教育功能在实现之前是潜在的,滞后的)、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立竿见影)、超前性(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有时会超前)

第四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

(1)经济:

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

制约教育结构;

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65—66)

(2)政治:

政治制约教育领导权;

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制约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性质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67--70)

(3)文化:

不同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71—72)

补充:

(26--27)

学校文化概念、核心、特点

校园文化概念、核心

学生文化特征

(4)科学技术:

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响应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23)

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73—75)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规律

1、概念:

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81)

2、分类:

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87)

3、按教育规律办事:

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

(91)

认识教育规律: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向实践学习;

向同行学习;

向教育对象学习。

利用教育规律:

创造条件使一定教育规律得以实现;

注重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服务一定的教育目的;

利用教育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方面发展的进程;

把教育规律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

第二节、教育原则(95)

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2、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3、教育艺术特点:

情感性;

双边性;

创造性;

审美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116)

2、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社会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对新一代的期望)(46)

3、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47)

4、教育目的的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47)

5、教育目的的意义: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

6、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47)

7、教育目的的制约因素:

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还要依据人自身发展需要(48)

8、教育目的的特点:

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阶级性。

(48)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17)

1、教育方针:

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

2、培养目标:

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关系: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117)

2、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

(124)

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2)

(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126)

2、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孔德“功利主义”)(127)

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130—141)

第四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

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51)(142)

3、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143)

4、素质教育(52—53)

第五节、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144--146)

第五章、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理论

1、教育改革:

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148)

2、教育改革理论:

有关各个门类和层次的教育除旧布新、良性发展的知识体系。

(151)

3、人力资本理论: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如知识、技能及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是未来薪金和偿付的源泉。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而这些因素是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舒尔茨是奠基者。

(156)

4、人力资本理论的双重效应:

(157-161)

(1)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

(2)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使教改朝着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

(3)促进国家和经济界对教改的干预(4)投资和效应的研究规定了教改的重点(5)为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提供了依据。

(正面)

(1)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未能科学说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教育经济功能过分夸大,其它功能遭到漠视,教育目标极为功利,成为培养经济人。

(3)过于强调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致使政府超越现实需要,扩大教育规模,导致教育供给大于需求。

(负面)

第二节、教育改革实践概览

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改目的不仅是局限于对现代教育制度的修补,还要从整体上改变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造出适合个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要求的新教育。

(187)

第六章、教师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角之一,他对于教育的成败具有关键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所以国家对教师的各个方面比较重视。

教师职业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教师有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也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素质。

第一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特点

1、教师概念(教材192)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化))

2、教师职业的特点(61)

3、教师的角色(62)

4、教师的职业道德(含义、基本特点、基本原则)(65)

5、教师劳动的特点:

示范性、创造性、系统性、学习性(教材195——198)

第二节、教师的权利义务和价值

6、教师的社会地位:

(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教材199——201)

7、教师的六大权利和六大义务(教材202)

8、教师劳动的价值:

社会价值(满足社会需要,它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主要属性,也是体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和个人价值(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9、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一)教师的基本素质:

专业精神(教育理念、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师德修养(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教师的前瞻性素质:

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里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

 

第七章、课程

任何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课程,课程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简称课业及其进程。

(75)它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由教师指导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这个总体包括课表中规定的课程、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材218)

2、课程的类型:

按不同维度划分: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教材219——220)

常见的课程分类: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均衡性(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应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综合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应设置综合课程、应增加综合实践活动)、选择性(相关部门应该给地方、学校和学生可供选择的课程,以及地方、学校和学生如何选择课程。

主旨在于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

)(教材221——223)

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几个基本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课程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课程观)(教材223——224)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双重间接式学习是导致目前我过中小学学生学业过重的一个重要成因。

现代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改变学生以单纯的间接认识的方式获得间接经验,使学生也能通过直接认识获得间接经验,并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

如研究性、探究性课程教学改革尝试)(教材225——226)(3)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摒弃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基础。

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基础)(教材226——227)(4)分化与综合的关系(学科本位主义容易导致一些消极后果,科目过于繁杂、过于分割。

综合课程利于突破各学科之间僵化的界限,反映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增加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227——228)(5)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作为结果的知识与作为过程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应该谋求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相统一的课程观)(教材229——231)

5、课程的现代化:

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实施现代化、课程评价现代化

第八章、教学理论

教学是什么?

有效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是教学理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它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学)

教的人与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

2、教学的本质:

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本质)

教学的特点: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它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91)

3、教学的地位:

教学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一般任务(作用):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材263——265)

第二节、教学系统

5、教学系统的概念:

是由相互作用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6、教育系统的要素:

教师(课程的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内容(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是指影响课业进程的各种条件,分为班级、学校和校外)。

7、教育系统各要素的关系:

根据对教育系统四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差异可以分为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学科中心说。

8、教师中心说:

概念:

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主义,主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

凯洛夫、赫尔巴特。

理论基础:

把教育看成是通过外部对学生的塑造,认为学生本人的追求和兴趣是有潜在危险的,从而主张用社会的、成人的思想和目标来规范和塑造儿童。

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教师在教学中居于决定于支配的中心地位,课本是教育内容的中心,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中心。

(教材271)

9、学生中心说:

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杜威、卢梭、孔子“因材施教”、苏格拉底“产婆术”、昆体良(重视演说能力)

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发展的儿童观、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以及机能主义的心理学。

主张包括: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它格外重视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的整合。

(教材272)

10、学科中心说:

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促进和创造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和心理逻辑应统一于学科逻辑。

(教材273)

案例分析:

107

第三节、教学过程

11、教育过程概念: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根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94)

1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相结合(95)

13、教学过程的结构(环节):

(7个)(教材278——281)

14、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的体现:

(4个方面)(95)

第四节、教学设计与开发

15、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基本途径:

(教材284)

第五节、教学原则

16、教学原则概念: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2)理论联系实际(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补充:

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4)循序渐进(5)因材施教(6)理论联系实际(99)

第九章、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念:

(教材300)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01——103)

一、传统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参观法(6)练习法(7)复习法(8)学习指导法

二、新型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

第二节、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3、教学策略概念:

(教材308)

4、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教材309)

5、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121——122)

第三节、教学评价

6、教学评价概念:

(教材322)

7、教学评价的功能:

8、教学评价的类型:

(教材323——326)

发展性评价:

评价不仅仅是选拔甄别学生,而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潜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实施的关键:

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

9、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课程材料评价方法,

(2)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确立明确具体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标准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工作的基础)(3)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教材328——329)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10、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

11、现代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二)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教学、现场教学、(三)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教材332——336)

12、在教育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古代)、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班级授课制:

(定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基础。

(119)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一)a.备课:

教师为上课或组织具体教学活动而做的具体准备与计划安排工作。

b.备课的内容:

(1)钻研教学材料

(2)分析研究学生(3)设计教学样式(4)拟定教学计划

c.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d.课型:

按上课的主要任务把课分成不同的种类,就叫做课的类型,简称课型。

单一课:

一节课完成一种教学任务。

按照完成的主要任务又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复习课)、培养技能课(练习课)、检查知识技能课(测验课或考试课)。

综合课:

在一节课里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或更多。

结构可分为: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中学低年级常用)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目的要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