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0746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风俗 

B.贡赋 

C.礼仪 

D.秩序

10、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

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1、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

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

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

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

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13、近代一位历史人物认为: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他所描述的制度是()

A.君主专制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三权分立

14、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

“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15、拿破仑晚年曾说过: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

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这指的是

A.《法国民法典》B.远征俄国C.拿破仑帝国D.奥斯特里茨战役

16、19世纪上半期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这样赞扬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人物:

他“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这位人物是

A.彼得一世B.亚历山大二世C.尼古拉二世D.斯大林

17、“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这段话高度评价了:

A.伏尔泰和其反封建学说B.卢梭和其社会契约学说

C.达尔文和其进化论学说D.马克思和其社会主义理论

18、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变革。

下列与之对应最具代表性的是:

A.工厂蒸汽机工业资产阶级B.工场蒸汽机产业工人阶级

C.工场珍妮机金融资产阶级D.工厂飞梭中小资产阶级

19、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

(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接任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

该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可能是

A.1845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几年之后

B.1900年,中德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后

C.1905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后

D.1910年,日俄之间战争结束几年之后

20、“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出现文中官员称呼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制度的创新B.政治制度的改变

C.西方势力的干涉D.守旧势力的妥协

21、1920年,自欧洲游历归国的梁启超出版《欧游心影录》一书,认为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中国)应担当重建世界文明的重任,从而提出了中西文化“化合”说。

梁启超当时提出西方文明破产的主要依据是

A.帝国主义大战给世界造成巨灾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不复存在

C.经济大危机蔓延资本主义世界

D.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2.从1900年夏到1901年冬,清王朝的大批官员奉旨自尽。

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惨败,北洋将领自刎殉国

B.八国联军侵华,清朝官员大批罹难

C.《辛丑条约》签订,首祸诸臣被迫自绝

D.辛亥革命爆发,满亲贵族惨遭镇压

23、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

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

这说明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C.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D.梁启超注重史学观点与民主革命关系

24、右为清朝晚期渤海及附近地区被迫开放的口岸和外国强占“租借地”的示意图,图中英国强占的“租借地”是()

A.①B.②C.③④D.②④

25、1918年法国的领导人这样说道:

“我只有一句话,我以法国人民的名义,以法兰西共和国的名义,对回归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表示—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法兰西的敬意”。

实现这一“回归”的条约是

A.《九国公约》B.《凡尔赛和约》

C.《四国条约》D.《五国海军协定》

26、美国一位总统恳切地说:

“我将请求国会授予我唯一仅存的应付危机的手段——对紧急事态作战的广泛的行政权力,这种权力之大就像我们实际上受到一个外敌入侵时将授予我的一样。

”这位总统和他所应对的危机是

A.威尔逊与第一次世界大战B.罗斯福与经济危机

C.罗斯福与日本偷袭珍珠港D.尼克松与古巴导弹危机

27、抗战爆发后,“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变成了“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这从根本上表明

A.民族意识的觉醒,保家卫国的需要

B.民众为生活所迫,当兵是必然选择

C.国民党积极抗战,感染了中国人民

D.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深得民心

28、“美国在为世界恢复健康的经济方面提供任何帮助都是合乎逻辑的,不这样做的话,就不会有政治稳定和令人满意的和平。

”美国为世界恢复健康提供的帮助是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D.经济互助会

29、“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中国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歌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南方谈话B.土地改革

C.一国两制D.改革开放

30、右图为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次数变化的示意图。

该变化反映了

A.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D.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他在西西里任总督时的种种决策违反了一切法律,一切判决先例和所有的公理。

……弗里斯仗着自己的财富,打击自由的根基,公然蔑视人类!

难道这恶人可以逃脱惩罚吗?

诸位元老,这绝对不可以!

如果这样做,你们就挖去社会安全的基石,扼杀正义,给共和国招来混乱、杀戮和毁灭!

”西塞罗《对弗里斯的控告》说明了

A.西塞罗认为弗里斯扼杀了正义

B.西塞罗认为弗里斯妨害公民民主

C.西塞罗认为弗里斯违反了一切法律所有的公理

D.西塞罗认为弗里斯践踏了罗马法律保护公民权利的基本原则

32、《朱子语类》中记载:

“黄仁卿问:

‘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

’(朱熹)曰:

‘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这

A.说明了后世沿用秦朝建立的集权制度的主要原因

B.说明朱熹认识到专制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C.反映了朱熹对秦以来君主专制持严厉批评的态度

D.反映儒家学派对法家的思想并非一概排斥和反对

33、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这意味着

A.英国工业革命很快传播到法国地区,创造了新的工业方式

B.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法国跟随其后建立民主政权

C.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例

D.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都推翻了本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34、中英《南京条约》规定:

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

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

大臣批复用札字样;

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该规定

A.表明英国在外交上完全凌驾于中国之上

B.使得中国获得了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

C.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对中国传统的对外观念造成了严重冲击

35、启蒙思想家鼓吹“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其意图是主张

A.言论可以不负责任B.要敢于表达自己观点

C.应该享有言论自由D.应学会聆听他人说话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社会转型(12分)

愚意自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徵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

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A、B与C是也。

从A转B,发生于商鞅与秦皇之间。

从B转C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1)材料中A、B、C是指哪三个历史阶段?

(6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从A转B,发生于商鞅与秦皇之间”转型的说法?

37、相权与君权。

著名学者唐德刚在其《袁氏当国》一书中提到: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传统中国古代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

你是否同意?

依据所学,阐述你的观点。

(12分)

38、制度的选择(13分)

材料一:

“善为政者,必暗中为舆论之主,而表面自居舆论之仆,夫是以能有成。

今后之中国,非参用开明专制之意,不足以奏整齐严肃之治。

——1912年2月梁启超致袁世凯书

材料二:

“据闻,即使德高望重的人物也在无所顾忌地谈论君主政体。

……对于敌人而言,这将为他们的一大胜利……他们竟然发现,我们无能管理自己,建立于平等自由基础上的各项制度不过是一种空想和无稽之谈。

但愿能及时采取明智措施,以免发生我们深以为忧的后果。

”——1786年华盛顿致杰伊的信

材料三:

“我国的皇统是和国体相依为命绵延至今的,……如果能去其虚饰迷惑而存其实际效用,逐渐改革政治的面貌,则……与现代文明长期共存。

譬如,现在的俄国,如果今天改革政治,明天就效仿英国的自由风尚,这不仅实际上行不通,而且立刻会招致国家的大祸。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俄英两国文明进步的程度不同,人民的智愚互异,现在的俄国,实行现在的政治,正适合于它的文明程度。

但是,如果让俄国永久墨守旧制,不顾文明的得失,一味尊奉固有的政治,也不是我的意思。

我的意思也只是要详察文明的进展,文明前进一步,政治也随着前进一步,使文明和政治步调一致。

——1875年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1)根据材料,三位作者选择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3分)

(2)结合当时三国政治制度的走向(6分),谈谈你对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进行制度选择的认识。

(4分)

39、致远回家(13分)

201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以《致远舰:

沉没了121年,重回人们视线》报道了辽宁丹东港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的消息。

让我们跟随新闻报道,共同来论证致远舰被发现和证实的过程,补充完整下列信息。

(1)补充信息(9分)

现场发现

论证过程

结论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

(A)

疑似清北洋水师的沉舰,由于对该沉舰的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水下测绘图显示,船舱受战火及其他因素影响受损较大。

抽沙后,填土中多见碎木板、弯曲移位的铁板,并有多处火烧迹象

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冲向敌军战舰,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

“超勇”舰敌不过日本的4艘主力舰,最终被烈火焚没。

(B)

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

连带格林炮出水的还有完整的“铁猫”炮架,这种炮架为安装桅盘所用

大东沟附近的沉船只有致远舰有桅盘

(C)

沉船现场发现的瓷盘和上面的文字

(D)

沉船应为致远舰

(2)谈谈致远舰被发现和证实的意义何在?

(4分)

40.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5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1940年钱穆《国史大纲》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因于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之误解。

我们若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这是我想写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一因。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

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

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这是我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

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皇权和相权之划分,这常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总论)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

但这不是推倒一切便可以成功。

重要的不在推倒,在建立。

……我们现在将如何酌采西方的新潮流,如何拿自己以前的旧经验,来替自己打开一出路,来创新发,运新才,这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阅读材料一,钱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认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那么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利”与“得”又体现在何处?

(3)你怎样看待钱穆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认识?

(1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

34.

35.

(1)封建帝国民治(答案中的封建、帝国、民治,学生可能答不到位,但类似的答法也可以给分,如封邦建国、大一统的郡县制。

)(6分)。

(2)内容特点: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空间特点:

从各王国变法趋同到举国体制(6分)。

37、37.有一定的开放性,答到要点即可。

不同意:

必须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介绍现代西方三权分立制,(4分)中国古代相权与君权的关系。

(8分)参考:

两种制度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政治制度,不能简单比较。

中国古代丞相的设置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

丞相地位再尊崇,权限再大,也从属于君权之下。

秦设丞相,虽为百官之长,但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西汉武帝设内朝,由亲信参与军国大事讨论,以此抑制相权;

唐设三省六部制,防止个别宰相专权,目的也是为了加强皇权;

北宋设正、副相分割相权;

明废宰相。

纵观相权与君权的发展演变,相权不断缩小直至消亡,虽然不排除个别朝代相权较大,但从本质上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权至高无上,相权从制度上无法制约君权。

而三权分立是近代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国家权力分配的理论,通过对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分散,达到权力的平衡与制约,从而有效防止独裁与专制。

美国独立后采纳此理论设计了三权分立的联邦政体,有效地实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防止了权力的集中,防范了独裁与专制,保障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如果同意或某种程度的同意,看阐述的理由酌情给分。

例:

某种程度的同意:

可以唐代的政事堂为例说明相权对君权的限制;

说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缺憾。

38.制度的选择(13分)

⑴.(3分)选择的依据:

中国,整齐严肃的传统;

美国,自由平等的理想;

日本,文明和政治步调一致的现实。

⑵.三国制度走向:

(6分)中国,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年号洪宪,以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整齐严肃的大一统。

美国,1777年确立松散的邦联体制,1787年组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既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又保障自由平等。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首先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二十年后的1880年代才设立内阁、颁布宪法、成立议会,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制度选择的认识(4分)要处理好传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既看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也看本国文明发展程度。

(两个维度:

传统与时代,本国与世界。

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补充信息(9分)

(A)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

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沉没在甲午海战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

(B)可能是超勇也可能是致远。

(2分)

(C)沉船应为致远舰(2分)

(D)舰徽的中间为篆书致远,上面是致远的拼音CHIHYü

AN(2分)

(2)能够为甲午战争提供更翔实的史料。

更好的纪念这场战争,不断的警示后人。

提示后人研究历史的方法,要注重一手材料,多重证据印证.

⑴(4分)文本:

使国人对中国历史熟知而有温情敬意,从而推动祖国的进步。

时代:

发表于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增强民族自信与凝聚力以壮大抗战力量。

⑵(6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利”与“得”参考答案:

大一统政局:

汉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证了政局长期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的繁荣。

皇权制约:

秦汉丞相参与决策并执掌政务,唐朝政事堂集体议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防止决策专断出现重大失误。

社会流动:

秦汉由世卿世禄为任期官僚,平民可凭军功授爵或德才推举入仕;

隋唐选官由九品中正为科举取士,庶族参加应考无需门第身份。

分工协作:

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分工明确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以上一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⑶.评分观察要素:

观点4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2分。

评分细则

12—15分抽象升华。

8—11分提炼出钱氏观点,两个维度。

(文章成结构,论证清楚)。

4—7分提炼出钱氏观点,一个维度。

0—3分未能提炼出观点或观点错误,脱离材料没有史实,字数不足无结构。

提炼钱氏观点,钱穆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认识是什么?

钱穆主张国人应了解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经验以解决辛亥革命以来民国现实之弊。

说明了什么问题?

钱氏在思考中国社会转型的新时代与旧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

两个维度

进步与局限

促进了解历史传统经验推动社会进步;

存在鲜明褒贬取向、体现尚古非今等主观倾向。

概括:

从传统探索民族救亡新途径;

中国的民族复兴,除了弘扬民族魂还应树立现代魂。

个人与时代(主观客观)

史家倡导国人应对历史怀有温情敬意;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政治文化忽视误解。

探索中华民族救亡新途径;

民国建立日本侵华依然是不平等条约体系半殖民地。

纵向与横向

体现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民国现实之弊的反省;

有认同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