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0563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勇敢飞翔的小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美国一个4岁的孩子救母亲的故事使我们思考:

孩子在妈妈驾车翻入深沟受重伤的情况下,自己从车里钻出来,艰难地爬上公路,勇敢地拦车呼救。

我们的孩子能在那样惊心动魄的事件中,保持这样的机智勇敢吗?

瑞典青少年接受许多独立生活能力的教育,如木工、瓦工、钳工、烹调、缝纫、修车等训练。

所以瑞典人不论是当教授还是当部长的,都会使用许多种工具,干许多所谓工匠的活。

假日里他们会自己装饰房子,甚至会自己在别墅区伐木建造房子。

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精神。

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挑战困难,敢于勇往直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他们都以自己能够早些独立出家庭而自豪。

不管家境如何富裕,孩子不愿依赖父母,自己打工挣钱,或自己贷款上大学。

大多数孩子上大学后就不再住在父母家了,特别是已参加工作的青年,宁肯自己租简陋的住宅,也不愿在父母舒适的公寓里享受现成。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美国人驾驶的私人飞机因遇风暴,被迫降落在一个荒芜的不知名小岛的海滩上。

飞机损坏了,他们带的东西有限。

为了生存,他们在岛上寻找食物和淡水;

想办法与外界联系;

防止野兽袭击;

就地取材建简易的房子……经历了一系列生存能力和意志的考验,他们终于战胜了步步逼近的死神。

试想,如果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没有很强的自立能力?

可以推理,像我们的一些中学生,不会叠被子、不敢过马路、不会点煤气、不会冲开水、害怕黑夜、害怕独行独走……又怎能期盼他们在意外紧急的情况下果断处事呢?

如果我们没有主意,或者吓破了胆,或者想做的事无法实现,我们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

据报道,1998年11月,意大利女探险家卡拉·

佩罗蒂单人徒步走出了中国的“死亡之海”——世界第二大的大沙漠塔克玛干,成为实现这一壮举的第一人。

她背着20公斤重的行囊,从和田到阿克苏行程600公里。

在昼夜温差40度,没有水和人烟的沙漠独行24天,对于有10年探险经历的50岁的卡拉来说,也是极具挑战性的。

在这样困难无援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怎么办?

卡拉的体会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因为如果害怕,可能就会导致恐慌,做错一些事,在那种条件下可能就是致命的。

在没有生命的地方,我是惟一的生命,我充分地感到了自由、力量。

为了这次探险,卡拉做了两年的准备,比如:

充分了解环境情况,身体适应训练,准备技术装备,实地考察等。

卡拉特别忠告中国未来的探险家:

探险不是冒险,“在做一项危险、复杂的项目时,最好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就像世腾表公司支持我一样,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可见,精神和物质的准备,是能在极端情况下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

人难免会遇到意外的情况,或因为无知步入困难的处境,有些保护自己和保存自己的知识及能力是必要的。

在那种情况下,生存的权利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痛心的事情:

贵州几个中学生出于好奇到山洞里“探险”,蜡烛灭了,火柴丢了。

几个可怜的孩子在漆黑的山洞里迷了路,又没有充分的准备,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像那蜡烛一样熄灭了。

1995年为实施国际教育大会的《宣言》,联合中教科文组织通过了《行动纲领》,其中有这样一个条款:

“教育必须发展尊重自由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技能。

这意味着使公民做好准备以应付困难的而又变化莫测的形势,并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和承担责任。

意识到个人的职责必须同确认公民义务的价值相联系,同确认与他人一起解决问题并共同建设一个公正、和平和民主的社会相结合。

且不说应该怎样应付变化莫测的形势,那个毕竟离我们较远,就在我们熟悉的生活空间里,我们能够独立自主和承担责任吗?

我们从小生活的圈子非常窄小,上学、放学、做作业、吃饭、睡觉,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里,很少接触社会,不懂生存的本领,也没有保护自己的知识,甚至不会做简单的家务。

一个准备到外地上大学的十八九岁的青年,母亲现教他的是:

怎样洗衣服,怎样刷鞋子。

一位母亲说: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创造条件想让孩子学习得多一点、好一点,以便能在未来的社会中争得一小块生存空间。

所以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其他活动,如家务事、与同学出去玩等就不让孩子去做,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

”可是青少年缺少独立生活和见世面的锻炼,他们将来的“生存空间”会变得狭窄,大人的期望怎能如愿以偿?

一位中学生说:

“我一直相信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只愿能用她的肩膀为女儿挡住所有的风雨,安排好每一步路。

可是在她每天为我忙忙碌碌的时候,她知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气和自信都丢失在这份特殊的关爱里了。

正是这样的“关爱”,使许多学生的自立能力停留在“初级阶段”。

学生对“自尊、自立、自强”的呼声很高,可是怎样自尊、自立、自强?

他们的具体要求又很低,似乎与他们的年龄不太相符。

在《两代人的沟通》一书的“自立篇”中,有16篇文章是来自不同中学的学生写给父母要求自立的。

除了一篇表扬稿外,其他都是希望父母能给自己更大的空间。

不过他们所提的自立的要求都很低:

能和同学们出去玩的,有6个;

想有机会洗洗衣服做做饭的,有2个;

希望军训后自己提着行李回家的,1个;

还有给父母提意见别让自己难堪的:

如不会叠被子;

不会削苹果;

不让动热水壶;

不会自行车打气等。

这些要求如果是小学生提的,也许是正常的,因为那都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

然而作为中学生,这样的能力确实让人感到忧虑,因为他们无论学习成绩怎样优秀,也不能算作强者。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让我们看看这些中学生对父母说的心里话:

“放学了,几个好朋友招呼我打篮球。

我犹豫着,是打会儿篮球当个野小子,还是赶快回家做个乖孩子?

最后我终于还是当了野小子。

……我只得向妈妈做一番保证,保证下学以后就回家,过马路时注意安全。

哎哟!

您要是不放心,干脆把我送进幼儿园算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您总是把一切都为我准备好了,我从来不用去商场,因为您已经把高级玩具、名牌服装放在我的面前;

我从来不用去厨房,因为您早已把饭菜放在了我的嘴边;

您从来不放心我一个人做事,就连第一次自己回家您都在后面偷偷地‘跟踪’;

自从我洗袜子时把手洗破后,您就再也不让我洗衣服。

您可知道在您这种‘关心’、‘爱护’下,我少了很多同龄孩子拥有的东西。

他们可以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我却不行。

“你们认为我一定要让家里人放心,什么事都要说清楚,都要汇报,最好不要离开家半步。

那时,我突然觉得自己缩小了,变成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什么事都不懂,需要父母去看管,去呵护,而不是一个16岁的高中生。

“妈妈,也许您不知道:

每天早上一起床,您把洗脸水端到我面前,把毛巾塞在我手中时,我是怎么想的吗?

我在想:

妈妈,难道我是一个残疾人,连最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

……或许在您心中,女儿就是一个残疾人,一个低能儿。

“我们要自强!

可是首先挡住去路的却是那伟大的父爱、母爱。

“我安慰着您们,可心里却想的是,走得远远的,离开老妈烦人的唠叨,躲开老爸整天的‘管制’。

“奶奶,您好糊涂呀!

……家乡有句俗话‘惯子如杀子’。

这些青少年所诉说的变小了、不能自由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残疾人低能儿、杀子之类,都是一个含义:

他们被剥夺了人应有的生存能力和权利。

这种剥夺是人为的,但不是有意的,是好心办坏事,是舒舒服服的“疼爱”的恶果。

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孩子和父母是有识的明白人。

北京五中温少吴的父母尊重儿子的选择,小学三年级时支持他“参加了作为男子汉第一运动的足球训练”。

不论是冒着酷暑,还是顶着严寒,父母看着儿子在球门前左扑右挡,时而把身体摔青搓破,有时甚至爬不起来,大口地着粗气。

他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孩子一次次跌倒时,去扶他一把,而是锻炼他的坚强、勇敢、自信,甚至高声地呵斥:

“哭什么?

连这点苦都吃不了,长大了你还能干什么?

”父母对儿子说:

“作为家长的良苦用心是要你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使你成为我们铁打的儿子。

”“我们更愿意看到你能够坚强,有强健的体魄,有集体荣誉感,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

我们应该为这样的父母喝彩,他们是真正有远见的父母,真正为孩子的前途着想。

明智的父母留给孩子的是最宝贵的精神财产,有什么东西比教会孩子学会生存更重要呢?

俗话说:

“嚼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吃过苦的人,多得到一个生存能力的锻炼,即具有吃苦的品格。

这种品格可以经受挫折,可以接受挑战,可以自立地承担责任。

获得“上海市双十佳少年能手”的15岁女孩魏清是一个左前臂先天缺损的孩子。

残疾的孩子出生后,她的妈妈尽管很痛苦,但依然坚信:

“我的孩子不会比别人差,她一定能够自立。

”这种思想从小就传给了孩子,并培养她独立单手活动的能力。

小魏清从学会系鞋带、穿衣服、叠被子,到学校需要动手的活动,比如剪纸、智力拼图、出黑板报、上体育课,以至后来的军训课上的摸爬滚打,都比别人做得还好。

魏清不仅学习优秀,而且绘画、书法也学有所成,还具备了承认现实、坚韧顽强的心理素质。

这一切使她可以自信地走入人生,因为她手中掌握着自我生存的权利。

今后的路必然要靠自己去走,别人谁也替代不了。

多了一份自立的能力,就多了一份生存的保障,就扩展了一片生存的空间。

第二节已到了可以自己站立的年龄

在公共汽车上,有人给一个5岁的女孩让座。

孩子的妈妈说:

“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可以自己站立的年龄。

一个体会到可以自己站立的孩子能够懂得独立,并依靠自己改变环境。

一个在依赖别人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腿”比较软,必须靠在别人身上。

下面有两个少女的故事,她们同是花季般的年龄,但是在理解自己如何“站立”,以及对待父亲的态度上,却大相径庭。

从这两类典型中,也许我们可以思考一点什么。

晓琳是大连市65中的初中生。

12岁时她妈妈得了肝硬化不幸去世,一年后她爸爸又得了脑血栓,不能说话,不能走路。

更严重的是,医生说她父亲只有50天左右的时间了,而且他心情不好,想跳楼。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又受到这样的打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多么巨大。

晓琳顶住了,而且她要改变这个残酷的局面。

晓琳买了一张美丽的新年贺卡,上面写着:

“爸爸,答应我,您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等您病好了,我一定要让您做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

”她在信中这样安慰爸爸:

“我已经失去妈妈,不能再失去爸爸,只要您人在,哪怕是不能动了,也不要紧。

至少每天放学后,我都能见到您,跟您说几句话……不管您怎样,您在女儿心中的形象始终不会改变。

在任何时间我都是您最好的女儿。

”她还告诉父亲自己会争气的,让爸爸看到希望:

“老师说我是最有潜力的学生,素质好、基础好……总之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

女儿用自己的爱给父亲的生命注入了热情和力量,对人生感到黯然的父亲开始安心治病,紧强给病情带来转化,父亲出院了。

晓琳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还要照顾好卧床的病人,给父亲倒尿盆、洗脸、做饭……最重的一项任务是教父亲站立和走路,经常因为父亲沉重的身体和困难的动作使晓琳汗流浃背。

不管别人对这种病症如何估计,晓琳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和信心要让父亲恢复健康。

终于有一天,父亲可以独自站立了,父女俩都激动万分,老泪纵横的父亲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一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逐渐可以慢慢走动了。

女儿的学习成绩进入全校第二名,还拿了市三好学生等奖状。

父亲把奖状端端正正地挂在屋子正中,躺在床上久久地凝视着。

当女儿捧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颁发给她的奖学金时,父亲满目泪花地握住笔,郑重地写下:

“好女儿,你让爸爸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你是爸爸活下去的全部勇气和理由啊!

晓琳有很强的不靠他人而靠自己的独立意识。

这种意识使她可以把对父亲的爱变成一种超常的能力,挽救了生命几近枯竭的父亲。

当一个人下决心用自己的肩膀支撑起一方天地时,这个肩膀就变得又宽又硬,恐慌可以变成镇静,怨恨可以变成自强,怯懦可以变成勇敢,悲伤可以变成忍耐。

当人独立地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时,对自己对别人都增添了许多责无旁贷,人的潜在能量往往不可估量的。

然而,许多青少年没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没有独立处事的机会,因为大人们代替他们做好了一切。

有的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习惯于依赖。

中国的独生子女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与他们父辈小时候的生活状况有天壤之别。

这对孩子的成长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孩子可以得到足够的生长需求的保障,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端,如家庭的溺爱造成孩子心理素质差,缺少劳动锻炼,缺少伙伴的交往等。

比如:

过去几个兄弟姐妹抢一个玩具,分一个苹果,如果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忍耐;

现在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眼巴巴地盯着孩子的每一个召唤,除了摘星揽月做不到以外,几乎有求必应;

过去孩子受到很多劳动锻炼,知道什么东西都来之不易,现在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东西来得容易丢得也容易;

过去孩子懂得服从别人,懂得处于从属地位,现在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全家老少都围着中心转;

过去孩子很诚实,不用大人操太多的心,现在独苗独根受到特别的呵护,甚至怎么剥鸡蛋都不会了;

总之,过去孩子像粗瓷碗,不需要太精细的保管,却很实用;

现在像高脚杯,必须小心轻放不说,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

“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有一个19岁的姑娘,考上大学后,因父亲承担不了她上大学的费用,她把父亲推向了被告席。

她父亲是个工厂的工人,每月工资不到500元,给女儿汇去200元,剩下的还要赡养一个半身不遂的老母亲。

从1996年起工厂严重亏损,勉强能够发出工资,一旦因病痛不能完成工作时,工资还要被扣掉30%。

同学们都知道他是非常疼爱女儿的,而且是勒紧裤带为了女儿。

父亲的节俭是有名的,在厂用餐的钱从来没有超过2元,有时甚至只买两个馒头。

可是他却愿意把从牙缝里抠出的钱让读中学的女儿享受假期往返乘飞机探亲的奢华。

父母离异后,孩子和母亲住在另外一个城市。

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女儿要求父亲为她承担大学期间的一半学费,约12000元。

父亲拿不出,答应先给1000元入学。

当父亲接到法院的传票时,才知道女儿已经起诉他了。

这位没有多少文化,不擅言辞的父亲说:

“女儿向父亲要钱,这没错,可她要钱的方式让我很痛心。

我也不怨女儿,只怨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她的要求……”

对于这件事,女儿说:

“诉诸法律是解决我学费问题的最好方式,我不后悔这个选择。

”理由有三:

一是“别人的父亲可以为女儿提供那么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我不过是要求保障我正常的学习而已,为什么不行?

都是做父亲的!

”二是父亲技术很好应该有第二职业,如果没有也是他不肯为女儿努力。

听说父亲生活窘迫,她说:

“那也是他自找的。

”因父亲最近找了一个下岗女工的伴儿,所以“他可以找一个条件好的,也不至于把该给我付学费的钱拿去负担人家。

”三是“如果父亲真的爱我,就是去打工挣钱,也该供我读完大学”。

至于她本人是否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来减轻父亲的负担,她还没有考虑,因为不到时候,“他做父亲的责任还没有尽到嘛”。

不管法院审判结果如何,父亲都不愿意让法官帮助他解决与女儿的问题。

父亲的同事都为他打抱不平:

他对女儿的爱,我们都感觉到,为什么他女儿就体会不到一点呢?

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体谅父亲的处境,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太自私了?

大学生状告父亲的事情是个别的,然而它反映出的现象是普遍的。

孩子缺少独立意识,“花父母的钱,该花,父母生了我,就得管我”。

因为孩子从小就是这么花钱的,不管父母挣血汗钱多么的不容易,不管两代人的消费水平有多大悬殊,孩子的需要必须满足。

因为孩子很少受到这样的锻炼:

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应该怎么办?

一位美国母亲有意不给儿子买他想要的名牌运动鞋,让孩子自己打工去挣。

一位德国母亲偏不给女儿买她喜欢的玩具,直到一个圣诞节才买下这个礼物。

他们有一条教子原则:

一个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但不可能都得到满足。

人需要懂得忍耐,懂得不和别人攀比,懂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愿望。

所以青少年应该从小得到这样的锻炼。

珍惜情感的来之不易。

经过忍耐、苦熬、期待、努力后,得到的哪怕很不值钱的东西,也会觉得异常宝贵,并从中体会到幸福和真正的满足感。

反之,来得容易,再值钱的东西也不会当回事,更没有那种珍惜的喜悦。

有个中学生每年过生日时,父母送他花了许多钱买的礼物,他都不当回事,好像这都是应该的。

有一年,父亲找到了一个树根,拿回家来慢慢构思、设计、雕刻,爱不释手。

孩子也很喜欢,有时也参与其中,但毕竟他不是这个根雕的主人。

又逢孩子过生日,父亲把根雕作为生日礼物赠送。

期待已久的孩子如获至宝,郑重其事地把这个由父亲一刀一刀刻制的根雕摆放在自己房间最显眼的地方,并为此写了一篇作文。

许多青少年在被问到“你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吗?

”大都摇头,因为这个爱也来得太容易,孩子还没有来得及体味什么是爱,爱已经蜂拥而至。

真正理解爱的含义,需要在爱的付出和奉献中。

大人总是生怕孩子吃亏,孩子也变得绝不能吃亏;

大人为孩子付出许许多多的爱,孩子就伸手接受许许多多的爱;

大人没想到让孩子回报,孩子也想不到给大人回报;

大人觉得应该对孩子无私奉献,孩子也觉得大人必须无私奉献。

到了可以自己站立的年龄,应该懂得爱别人,懂得自己的责任,懂得独立。

在蜜罐里的青少年常常容易表现出对爱的麻木和对独立的无能。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我已经到了可以自立站立的年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强调:

“把学校办成最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

《当代中学生的思考——两代人的沟通》在青少年与父母、师长之间开辟了平等对话的园地,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声,进行平等而感情真挚的交流。

在这里青少年也是独立的人,是与老师、父母一样具有人格尊严的人。

他们对父母说:

“惯子如杀子”,“我不是学习的机器”……对老师说:

“您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工程师,还是无情的批判家?

”“我真希望少留些作业,让我们喘口气”……

《学习——内在的财富》说到:

“如果想把事先确定的、不易被人接受的价值观强加于人,那么这种想法最终会使它们遭到否定,因为只有被个人自由选择的价值观才有实际意义。

”“21世纪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要求加强每个人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责任。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令我们尴尬恐慌的事件:

有的青少年的父母是国有企业的老职工,现在下岗了,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

有的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随意挖苦羞辱学生,或不平等待人歧视“差生”,甚至体罚;

有的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认为孩子有什么事父母都应该知道,还说这是关心孩子;

在社会上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

“我扶起了一个摔倒的小孩,她妈妈反倒抱怨是我碰倒的。

为什么做好事会招惹是非?

《学习——内在的财富》强调:

“问题不仅仅是培养民主精神,更为根本的是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生活时,具备解释与个人和社会的命运有关的重大事件的能力。

新的教育思路是让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空间,“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过去听话的、考高分的、惟权威的、与社会闭塞的学生,好像总也长不大的孩子。

他们没有“生活的通行证”,难以适应社会。

能够正视现实,自主地认识、选择、评价现实,真正具有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真正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