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地理第2讲世界主要地区学案鲁教版doc.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地理第2讲世界主要地区学案鲁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地理第2讲世界主要地区学案鲁教版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世界地理第2讲世界主要地区学案鲁教版doc
第2讲 世界主要地区
课标展示
核心素养
亚洲、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1.区域认知:
以某区域的区域图或背景材料为载体,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
结合某区域图,从整体性角度明确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247页
[基础梳理]
一、一个大洲——亚洲
1.
2.
3.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
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气候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河流
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
4.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稠密:
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7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2)多样的地域文化:
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文化类型多样。
(3)经济发展差异:
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特别提示】
1.亚洲并非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南极洲地处极地地区,跨360°,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虽然东西相距18000多千米,但跨经度约为164°10′。
二、五个地区
1.东南亚
(1)地理位置和范围。
①位置
②范围:
包括d中南半岛和e马来群岛两部分。
(2)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特征
具体内容
地形复杂
中南半岛:
地势北高南低,显著地理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
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灾害
气候湿热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地区
河流众多
多由北向南流,水量丰富,落差大
自然资源丰富
森林资源、水能资源、石油资源(印度尼西亚、文莱)、锡矿(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3)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①人口特征:
以黄种人为主,人口稠密,分布不均;多信奉佛教;华侨众多。
②经济特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农业
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
工业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城市
中南半岛的城市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岛屿的城市多分布于沿海平原
2.中东
(1)重要的地理位置:
三洲五海之地。
图中a为波斯湾,b为地中海。
(2)气候类型:
图中c为热带沙漠气候,d为地中海气候,e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
图中f为尼罗河;g为幼发拉底河。
(4)丰富的石油资源:
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3.欧洲西部
(1)地形区:
图中a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b为西欧平原。
(2)气候类型:
图中c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处为地中海气候,e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经济:
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发达的畜牧业;繁荣的旅游业。
4.撒哈拉以南非洲
(1)主要地形区:
图中a处为东非高原,b处为刚果盆地。
(2)主要河流:
图中c为尼罗河,d为尼日尔河,e为赞比西河。
(3)气候类型:
f处为热带草原气候,g处为热带沙漠气候,h处为地中海气候。
【特别提示】
2.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
原因:
(1)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2)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3)沿岸有暖流经过。
5.极地地区
(1)南极地区
①海陆位置
a.大洲:
图中A是南美洲,B是非洲,C是大洋洲。
b.大洋:
图中D是大西洋,E是印度洋,F是太平洋。
②自然环境
a.地形:
以高原为主,冰雪覆盖,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有“冰雪高原”之称。
b.气候:
酷寒、烈风、干燥。
③科学考察
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G是长城站,H是中山站,I是昆仑站。
2014年2月8日,我国建成了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
(2)北极地区
①图中A是白令海峡,B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C是波罗的海,D是大西洋。
②国家:
F俄罗斯,G美国,H加拿大。
③E处建有我国的黄河科考站。
④特征:
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地区丰富。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249页
考点一 亚洲内部区域差异比较
【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分析】
多以亚洲某区域图或图文材料为载体,通过亚洲内部某区域的地理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分析,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解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相关知识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典例1 (2019·高考北京卷)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促进相邻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阐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当地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
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
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3)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
琅勃拉邦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独特,游客多选择在1月至2月期间前往旅游。
(4)简述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的理由。
[规范审答]
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
第
(1)题,本区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部位,地壳活跃,易发生地震。
地震多发,导致岩石破碎,加之当地夏季降水量大,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对人员和财产、自然资源及环境等带来重要影响。
第
(2)题,跨境经济合作可以密切区域联系,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的就业,增加当地收入,加快脱贫步伐;跨境经济合作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第(3)题,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
老挝纬度低,热量条件优越,降水多,有利于发展对水热需求较大的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境内多山、多河谷,地形复杂,水热组合类型多,有利于发展多类农产品;该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污染小,人们从事农业耕作的历史悠久。
第(4)题,琅勃拉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即雨季,闷热潮湿,对旅游出行不利;1~2月,气温相对较低,且降水少,人们体感较为舒适;此时为旱季,降水少,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几率较小,有利于出行安全。
我的答案:
(1)原因:
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发展边境贸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培养人才,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
(3)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垂直分异明显,环境污染小,农耕历史悠久。
(4)处于旱季,降水相对少,气温相对低,湿度适宜,灾害相对少,出行安全。
1.亚洲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联系
2.亚洲主要分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对比分析
区域
位置范围
地形
气候
居民
经济
东亚
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
东部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黄色人种
沿海经济发达,西部畜牧业发达
东南亚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
终年高温;主要有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
黄色人种;多信仰佛教
季风水田农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
南亚
三大地形区: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中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白色和黑色人种;佛
教和印度教发源地
主要种植
水稻、小
麦等粮食
作物和棉
花、茶叶、
黄麻等经
济作物;
传统工业
主要为纺
织业、采
矿业;软
件产业令
世界瞩目
中亚
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
东南高、西北低
冬冷夏热,降水少,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白色和黄色人种,多信仰伊斯兰教
荒漠畜牧业,灌溉农业;矿产资源丰富
3.南亚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分析
南亚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这是由西南季风强弱决定的,若西南季风来得太早,或去得太晚,或风力太强,就容易发生水灾;若西南季风来得太晚,或去得太早,或风力太弱时,就容易发生旱灾。
〉〉命题角度一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柬埔寨地处热带地区,旱季(11月到次年4月)、雨季(5月到10月)分明,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国。
该国多次获得“世界最好大米”称誉的茉莉花香米,主要产于洞里萨湖和湄公河的泛滥平原,当地农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一年一熟种植(生长期5~6个月),产品销往中国、新加坡、欧盟等地。
下面图甲示意洞里萨湖的位置及周边地形和水系,图乙是柬埔寨著名古迹吴哥窟。
据此回答1~2题。
1.柬埔寨洞里萨湖沿岸农民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和稻米生产,关于一年中这两项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旱季——稻米生产,此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降低,泛滥平原成为肥沃的耕地
B.旱季——渔业捕捞,此时为稻米的农闲时期,且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丰富,水中鱼类众多
C.雨季——渔业捕捞,此时水域面积广阔,鱼群量最大
D.雨季——稻米生产,此时气候条件最适合稻米喜高温多雨的习性
2.吴哥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吴哥窟古建筑易遭受的自然威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势低平,易遭洪涝
B.植物繁茂,根系对建筑物破坏作用强
C.蚁虫繁殖快,蛀蚀作用强
D.地处低纬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且受台风影响非常严重,风化、侵蚀作用强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地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降低,泛滥平原成为肥沃的耕地,此时主要从事稻米生产;雨季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上升,泛滥平原被淹,此时主要从事渔业捕捞。
故选A。
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地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易遭洪涝;植物繁茂,根系对建筑物破坏作用强;蚁虫繁殖快,蛀蚀作用强;地处低纬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且受台风影响非常严重。
但风化作用多在气候干旱区表现的比较明显。
故选D。
答案:
1.A 2.D
〉〉命题角度二 南亚的河流及其利用
3.(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图1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2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
(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____________。
(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可知,两河流的水源补给有冰雪融水;据图1和图2可知,河流汛期与流经地区的雨季大致相同,故有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是普遍存在的河流补给方式。
第
(2)题,据图1可知,恒河附近的新德里和勒克瑙降水较少,而布拉马普特拉河附近的朗布尔和迪布鲁格尔降水较多,且雨季长,结合上题结论可以推出河流流量的差异。
第(3)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流量大,携带泥沙多,由于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因此河流泥沙沉积有利于促进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同时,各支流夏季进入汛期,河流流量大,而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容易导致洪涝灾害。
第(4)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往往考虑开源和节流,注意题目限定的角度“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可结合区域气候特征、流域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