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0118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黄梅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A.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B.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

C.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D.强调道德纲常即天理

7、历史观是指对古今世象变迁的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

下列言论所信奉的历史观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将从周矣”

B.“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C.“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D.“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8、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

其中对于“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9、下面是明清时期的主要农书简表,该表可以说明()

农书名

作者

地区

主要内容

《宝坻劝农书》

袁黄

天津宝坻

包括天时、地利、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验八篇

《农桑经》

蒲松龄

山东淄博

蚕桑

《梭山农谱》

刘应堂

江西奉新

记述了从种到收的水稻生产全部过程

《三农记》

张宗法

四川什坊

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浦漻农资》

姜皋

上海松江

水稻栽培管理的技术和经验

《马首农言》

祁隽藻

山西寿阳

包括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畜牧、备荒、饲祀、织事、杂说等14篇

《农言著实》

杨秀元

陕西三元

关中旱塬地区农业生产技术

①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②水稻种植遍及南北

③中国古代具有重视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传统

④明清时期农书是历代最多的

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

10、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B.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D.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11、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了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B.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C.北宋时期山水画《千里江河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

D.明清出现的青花瓷,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12、今年是我国农历“虎”(庚寅)年,我们从甲骨文中,看到“虎”字的象形,从商周的青铜器中,领略“虎”神韵,从春秋战国先秦的铜符虎、铜虎节,虎头带钩上,感受“虎”的威严,从汉代的画象砖、刻石上,体会“虎”的风采。

下列甲骨文中哪个是“虎”字()

ABCD

13、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美德即知识”,体现了()

A.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B.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

C.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发生了根本变化D.由强调感性到强调理性

14、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15、以下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争锋相对、势不两立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D.同工异曲、水乳相融

16、对于近代化与社会转型,日本福泽谕吉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学,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按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政治革命—新文化运动B.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D.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17、晚清民间教科书关于近代政治知识的介绍日见增多。

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陆费逵的《修身讲义》中有: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由一机关行之者,曰专制政体;

三权各有独立之机关者,曰立宪政体”。

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三权分立学说率先影响了教育B.清朝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变

C.民主思想推动教育内容的更新D.教育引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18、下列表格反映的是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梁启超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陈独秀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A.倡导军事强国,挽救民族危亡 

B.进行思想启蒙,培养新的国民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D.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19、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20、鲁迅先生曾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21、“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

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22、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

“……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

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B.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德、俄政体D.建立民主共和

23、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

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C.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D.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24、《物种起源》的发表在欧洲思想界引起了很大分歧,宗教势力强烈反对,叫嚣要“打倒进化论”,而支持者却称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①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②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③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④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唐代诗人李绅(今安徽亳州人)著有《悯农》诗两首,留下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名句。

下列题材和风格与之最接近的文艺作品是()

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B.米勒的《播种者》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D.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26、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2011年2月7日李长春就云南省乡村医生邓前堆28年溜索横跨怒江为村民解除病痛的感人事迹指出:

把宣传先进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快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以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的近代化方案是()

A.《天朝田亩制度》B.《应诏统筹全局折》

C.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D.《中国土地法大纲》

27、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

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28、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

“一、儿童教育周密;

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

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五四运动期间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29、“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

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

”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30、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

“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到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D.中共十五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31、(l3分)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律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

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图形成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到了春秋战图,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

(2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2分)

材料二张岂之主蝙的《中国史十五讲》说: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分)

材料三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

“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

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

材料四第二条中年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年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体现的共同民主原则。

(1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32、(14分)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因为它若可因别的称义,就不必需要道,这样,也不必需要信了。

——马丁·

路德《论基督教的自由》

材料三孟德斯鸠:

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无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

路德在灵魂得救途径问题上的观点并说明此观点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3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

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以今论之,约有数端:

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中国积弱,非一日矣!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

有志之士,能无抚膺!

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了什么主张?

(9分)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

说出你的理由。

黄梅一中2013年秋季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答题卡

31、(13分)

(1)

(2)

(3)

(4)

33、(13分)

32、(14分)

答案填写在方框外无效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30ADCBBDBCBACDDACBCBACBBCBBCBCDB

二、非选择题

(1)变化:

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从法治国”。

态度:

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

(2)特点:

皇权高于法律;

(1分)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

(1分)礼法并用。

(1分)

(3)表现:

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

(1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

(1分)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

(4)原则:

人民主权(主权在民);

(1分)进步性:

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

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1)内涵:

强调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2分)

背景:

雅典商品经济发达和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2)观点:

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2分)意义:

否定教皇权威(2分)

(3)内涵:

反对教权、特权;

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提倡理性。

(答出两点得4分)

(4)特征:

从反神权到反教权再到反专制。

(1)李鸿章:

技术、机器和武器等方面落后于列强。

措施:

学习外国技术,兴办军事工业;

掀起洋务运动。

冯桂芬:

中国人不如外国人或中国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力,君臣同心,名实相符。

措施或主张:

改革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

孙中山:

清政府腐败,制度落后。

发动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2)孙中山的分析比较符合史实。

理由:

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反侵略战争失败;

清朝君主专翻的统治制度落后;

一些改革都因清政府腐朽而最终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