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004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docx

高中地理新课标选修5习题课时作业4

前言

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

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课时作业4 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和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2013年7月7日至11日,四川遭遇第四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多地降雨量打破历史极值。

强降雨已导致四川省249.7万人受灾,31人因灾死亡,17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19.8亿元人民币。

另有120余条普通国省县乡道断道,12座桥梁被冲垮。

据此完成1~2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暴雨灾害的(  )

A.突发性B.区域性

C.季节性D.破坏性

2.四川省暴雨产生的危害性、破坏性极强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强度大B.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C.防灾意识薄弱D.救灾难度大

1~2.【解析】 第1题,四个选项均为暴雨灾害的基本特性,其破坏性突出表现是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恢复难度很大,有的甚至具有毁灭性。

第2题,强降水导致各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条河流、水库、桥梁出现险情,道路交通受阻,毁坏农田,使农作物减产,冲毁农舍及工农业设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极大的财产损失。

【答案】 1.D 2.B

中新网2015年8月5日电据外媒报道,俄罗斯南部日前遭数百万只蝗虫过境,导致至少800公顷的农田毁于一旦。

当地官员表示,俄罗斯南部上次遭到如此密集的蝗虫灾害至少是在30年以前。

据此回答3~4题。

3.与此次蝗虫灾害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最可能是(  )

A.寒潮B.干旱

C.风暴潮D.洪涝

4.造成虫害增多的人为因素不包括(  )

A.土壤水肥条件改变

B.大棚蔬菜的大面积种植

C.厄尔尼诺导致气候变化

D.长期使用化肥、农药

3~4.【解析】 第3题,蝗虫繁殖的有利气候条件是干湿季分明,且旱灾多发。

第4题,害虫大量繁殖主要是气候的变化和天敌的减少造成的。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的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

【答案】 3.B 4.C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D.地面沉降

6.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5~6.【解析】 通过读图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从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判断出该流域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而河流的含沙量则说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5.B 6.C

读1998年6~9月长江城陵矶水文站流量变化趋势图(甲图)、水位变化趋势图(乙图),分析回答7~9题。

7.1998年城陵矶水文站流量小于历史最大流量,但洪水水位却超过了最高水位,下列分析观点不正确的是(  )

A.强降水引发滑坡,泥沙、石块等阻塞河道

B.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减小

C.植被破坏,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D.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抬高了河床

【解析】 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水属于暴雨洪水,它的发生与人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有关,但并非是滑坡造成的。

【答案】 A

8.根据图示信息分析,1998年洞庭湖一带洪水的基本特征有(  )

①洪水流量大 ②洪水水位高 ③洪水持续时间长 ④水位上涨幅度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读图知,甲图纵坐标反映河流流量大,乙图纵坐标反映河流水位高,上涨幅度大,甲、乙两图的横坐标反映洪水持续时间长。

【答案】 D

9.“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下列关于该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洞庭湖水面萎缩,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B.洞庭湖水域面积小,但蓄水量多

C.洞庭湖自动调节水量,保持湿地功能稳定

D.用气象卫星监测到的洞庭湖水情

【解析】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反映了湖泊淤浅、调蓄洪水能力下降的现象。

【答案】 A

该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B.干旱

C.低温冻害D.滑坡、泥石流

11.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黄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D.珠江三角洲

10~11.【解析】 第10题,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等的说法,荆江河段的防御重点就是防洪。

故选A;第11题,从前面的分析不难选出答案B。

【答案】 10.A 11.B

12.2011年6~7月间,欧洲很多国家遭受到多年不遇的水灾,造成许多国家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这些国家处于(  )

A.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C.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D.北纬60°~70°自然灾害带

【解析】 欧洲国家多位于中纬度,所以C项符合。

世界上没有D项所指的自然灾害带。

【答案】 C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滑坡产生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以重力为主要的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发生发展的斜坡变形运动,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等特点。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为:

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这是滑坡发展的内在因素;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这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图”。

材料三:

下表是对重庆地区已发生的577个滑坡的统计分析。

滑坡数与当日降雨量的关系

雨型

滑坡数/个

占总滑坡数的比例/%

0

164

28.4

小雨,[0,10)mm

96

16.6

中雨,[10,25)mm

81

14.1

大雨,[25,50)mm

49

8.5

暴雨,[50,∞)mm

187

32.4

(1)根据材料一和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下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入下列字母代号)。

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E.四川盆地周边地区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滑坡与________雨的关系最为密切,试分析滑坡与降水时空分布的关系。

【解析】 

(1)看图可知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地点。

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原因主要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有土质疏松、地质不稳定,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等,人为原因有人类破坏植被,不合理开挖坡脚、不合理排蓄等。

(2)根据材料三看出暴雨时滑坡发生次数最多,占比最大。

故滑坡与暴雨关系最为密切。

由表中数据可知暴雨的影响最大,滑坡的发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降水多是重要条件,因此降水多的地区和时段滑坡发生几率大。

【答案】 

(1)BCE;原因:

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地区,降水较多;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区;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植被破坏严重等。

(2)暴 滑坡一般发生在雨季,滑坡常发生区一般为(全年、季节性)降水丰富的地区。

14.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mm称为暴雨,100~200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mm称为特大暴雨。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由图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淤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答对三点即可)后序: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高中功课众多,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准确把握地理知识,就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文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主,对地理学习的方法以及技巧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借鉴。

1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技巧,通过预习我们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大概把握,了解主要内容以及知识难点,这样在课堂中就可以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重点关注。

预习的方法较多,通常情况下只要把握一种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下面就预习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目的预习法。

所谓目的预习法主要是指在预习前要设定一定目的,这是一种相对比较详细的预习方法,通常情况下可以把握这几个要点,通过预习把握该节知识的主旨,意义、作用、目的、问题、核心、技巧、运用。

简单来讲就是该文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又该怎么样对待。

这样不仅能够达到预习的目的,还能够通过预习自行把握知识,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基本就能够牢记。

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分区这一章节中,首先可以看下整章目录,中国在地理分区方面主要分为五个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因此,在预习前要先确定预习目标,本章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划分,又该怎么去区分各个区域等。

(2)问题预习法。

问题预习法主要是一种比较快速的预习方法,在高中学习中,我们的学习时间往往比较紧凑,没有足够时间进行预习,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预习。

问题预习法就是在预习过程中采取快速浏览的方式,对能够明白的知识点简单概括,对不懂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并将其作为重点,在教师讲解中进行理解把握。

2把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地理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很多地理知识与我国实际生活密切相连,而且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可以见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才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

(1)文理兼容,把握规律。

高中地理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拥有文科内容,还拥有理科知识,其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推理和计算,如在计算时间、地理位置、太阳角度、等值线等方面,都需要严谨的逻辑和推理能力,这些都是比较偏理科的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以文科的方式对基本知识点进行把握,还要用理科的方式对计算类地理知识点进行重点演练,通过习题练习来把握这些内容的计算规律和演变方式,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要对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进行把握,了解时差的计算方式,要对各种考核时差的题型进行了解,并进行练习,对这些题型做到胸有成竹。

(2)注重图文结合,提高记忆效率。

地理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图形,图形也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图形的学习,这也是解决地理知识的基本要求,在地理考试中很多问题都是以图形为基础的,如果不能识别图形,那么就无法解决问题。

所以在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