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9975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

3•精气的存在形式:

有“无形”与“有形”

认识目标展示目标

两种;

两者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及其形式

(1)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

(3)气的运动的普遍性及意义。

2•气化的概念、形式与类型

(1)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2)气化的形式:

①气与形之间的转化(举例);

②形与形之间的转化(举例);

③气与气之间的转化(举例);

④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举例)。

(3)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3.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

而气化过程既是气运动的结果,又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在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原理

2.体现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人与宇宙万物的同一性

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人为宇宙万物之一,故人亦由天地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2.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人类与宇宙中的其他物种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

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略讲)

教授为主重点突出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方法学上主要是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1)中医学精的概念

(2)中医学精理论的产生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1)中医学气的概念

(2)中医学气理论的产生

3•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人体内精、气的区别

(重点)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1•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

2.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

概说:

简介阴阳学说的概念、主要观点及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概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重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以标示一对相互关联又对立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概念的源流(略讲)

(一)阴阳原始概念的出现

(二)阴阳哲学概念的产生

(三)阴阳学说的形成

三、事物的阴阳属性

(一)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重点)

1•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条件

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相互关联性,二是对立相反性。

突出重点

2•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一一阴阳的特性

(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干燥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湿润的、晦暗的、抑制的、衰退的都属于阴。

(2)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其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所在空间和时间等,与其对立面相比较,以阴阳的特性为标准来确疋的。

3•事物阴阳属性划分举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难点)1•如果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

象、比较的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举例。

2•如果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比较的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亦称“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亦称“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3)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其比较对象(也称为“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

(三)事物阴阳属性的标示方法

1•阴阳两分法

2•阴阳三分法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一)阴阳对立制约

1.含义

(1)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属性相反的阴和阳两个方面

(2)阴阳制约,是指在属性相反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会出现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

认识目标,展示目标

相互排斥的情况(举例)。

2•意义

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举例)。

3•人体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出现的主要病理变化

(1)制约太过

(2)制约不及

(二)阴阳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举例)。

(2)阴阳互用,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情况(举例)。

2.人体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出现的主要病理变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

(二)阴阳交感与互臧

1.阴阳交感

(1)含义: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2)意义: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3)机理:

由于阴阳互藏而导致阴阳二气不断地进行升降运动,并且达到和谐的状态。

(4)发生阴阳交感的前提条件:

“运动”与“和谐”。

2.阴阳互藏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①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来源;

②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③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

提问学生

详细讲解

举实例,进一步说明问题

据。

(四)阴阳消长

1.含义: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是量变的过程。

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消长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原因:

导致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3.形式

(1)阴阳互为消长:

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举例)。

(2)阴阳皆消皆长:

包括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和阳随阴长,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举例)。

(五)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是质变的过程。

2.内在根据与必要条件:

发生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互藏。

发生阴阳转化的必要条件是阴阳的消长运动。

(1)渐变:

(2)突变: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

(1)含义: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2)意义:

阐明了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2.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

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

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平衡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常阈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

(2)维系机制:

是建立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

(七)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难点)见教材41页第五自然段。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重点)

1.确定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依据;

2.举例。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

基础精和气,可分阴阳;

2.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过程的由精所化之气,可分阴阳;

3.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还要依赖于人体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其协调平衡来推动和维持。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重点)

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师生共同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1•分析正、邪各自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由于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

而邪气和正气各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举例)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1概念

2类型

(2)阴阳偏衰

阴阳偏盛、偏衰主要用来概括说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而出现的寒热性病理变化。

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属于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互为消长。

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是: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主要用来说明寒热性疾病过程中阴气与阳气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阐释“阴虚则热”的虚热与“阳虚则寒”的虚寒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两虚的病变规律。

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属于因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阴阳不对等的皆消。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的阴阳属性(举例)。

2•概括证候的阴阳属性(举例)。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举例)。

2•确定治疗原则(重点)

(1)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等,恢复阴

讨论

提问学生详细讲解

 

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2)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1阴偏盛的实寒证一一寒者热之;

2阳偏盛的实热证热者寒之;

3实热兼阴亏证或实寒兼阳虚证,应于“实则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1阴偏衰的虚热证一一滋阴以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2阳偏衰的虚寒证一一扶阳以制阴(“阴病

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4)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双补。

1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2对阳损及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3•分析和归纳中药的性能(重点)

(1)四气分阴阳;

(2)五味分阴阳;

(3)升降浮沉分阴阳;

(4)用阴阳属性归纳中药性能的意义。

第三节五行学说

简介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其主要观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概念的源流(略讲)

(一)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

(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

周书?

洪范》从哲学高度对五行的特性作了抽象概括。

(三)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

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等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形成了五行学说。

三、五行特性(重点)

(一)概念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二)具体内容

1.“木曰曲直”:

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曰炎上”:

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

3.“土爰稼穡”:

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

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

5.“水曰润下”:

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四、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一)归类的依据:

五行各自的特性。

(二)归类的方法:

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三)归类举例:

教材50页“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讲解如何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的内容;

解释表中“五音”、“五化”、“五声”、

“变动”等词语的涵义)。

(四)归类的意义:

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从而构建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次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水,水生木。

(3)母子关系: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难经》将其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

“生我”者,为我之“母”;

“我生”者,为我之“子”(举例)。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2)次序: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所不胜”、“所胜”关系:

在五行相克(又称“相胜”)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内经》称之为

“所不胜”与“所胜”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我克”者,为我“所胜”(举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难点)

1•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2)规律: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具体地说,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

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

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

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

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

如此循环往复。

(3)意义:

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2•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

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有胜则复”(“子复母仇”)。

举例。

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使五

认识目标。

展示目标

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自行调

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3)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又称“重克”、“倍克”),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即超过了正常限度的制约或克制)。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3)形成原因:

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4)相乘与相克的异同

1五行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

2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在人体,表示生理现象。

相乘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

在人体,表示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是相反的,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主要在于相克次序的不同。

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

而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2)联系:

可以相伴发生。

即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

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如木过于强盛,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

木过于虚弱,既可受到土的反侮,又可受到金乘。

(4)五行的母子相及(略讲)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特点(举例)。

2.以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来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即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重点)

病变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

含义;

举例;

一般规律。

(2)子病及母:

三种情况。

2.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乘:

两种情况;

(2)相侮: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根据面色、口味、脉象等异常变化,以事物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位

(包括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和以他脏所主之色、味、脉来确定五脏相兼病变)。

2.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五行归属,药物的五色、五味分入五脏。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治疗疾病时,除了针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以夕卜,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适当调整相关脏腑的功能,以截断疾病的传变。

3.确定治则治法(重点)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1治则:

补母(“虚则补其母”)、泻子(“实则泻其子”)各自的含义、适用病证及举例。

2治法: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治则:

抑强、扶弱各自的适用病证及举例。

治疗相乘、相侮的病证,应同时采用抑强、扶弱的治则,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

在一般情况下,多侧重于“抑强”,使弱者易于恢复。

若一方虽强盛但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采用这一治则,预先加强“被克”方的功能,以阻止病情的发展。

②治法: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4.指导针灸取穴(略)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自学)

属于“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即根据情志的五行归属和五行生克规律,利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