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相关金融知识doc 20页Word格式.docx
《香港金融管理局相关金融知识doc 20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金融管理局相关金融知识doc 20页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除了因为企业部门财务状况稳健以外,部份原因是政府很快及主动地作出回应,特别是针对创造就业机会和协助陷入财困的公司兩方面,以期达到「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目标。
例如扩大现有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及推出特别信贷保证计划,以帮助企业渡过这困难时期。
截至10月底,超过14,600间公司受惠于这些计划,间接帮助稳住该些公司逾25万个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在今年和去年推出多轮财政纾缓措施,所涉及的总金额达876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5.2%,对整体经济产生正面的提振作用。
此外,政府部门亦加快了招聘程序,以填补约7,700个公务员职位。
家庭的财政状况
∙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个人的财政状况仍相对稳健。
∙个人财政状况大致保持稳健: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按揭贷款拖欠比率仍保持稳定,处于0.05%的历史低位。
但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按揭贷款拖欠比率由风暴前夕的0.29%迅速跃升至1%以上并维持在此水平至2003年第3季。
其它具参考价值的指标如经重组按揭贷款比率也相对稳定,2009年第3季处于0.11%水平,远低于2003年第4季的0.56%高位。
-信用卡贷款拖欠比率在6月底微升至0.5%,但仍低于10年平均水平,并远低于1999年初及2002年的周期高位,当时信用卡贷款拖欠比率分别为1.28%和1.9%。
企业的财政状况
∙
企业的财政状况亦较佳。
∙香港注册公司数目持续录得净增长,即新成立公司数目多于结业或破产的公司数目,间接反映企业的财政状况依然相对稳健。
截至今年9月,有80,814间新公司成立,35,282间结业,净增长45,532间。
∙在以往经济衰退期间,结业公司数目往往多于新成立公司的数目。
银行业概况(I)
∙在这次危机期间,本港银行体系亦保持稳健。
∙本港注册认可机构资本额充足,平均综合资本充足比率升至16.5%(2009年第2季数字),流动资金比率亦达47.5%(2009年第3季数字)。
银行业概况(II)
∙零售银行贷款的信贷质素仍然良好:
特定分类贷款比率在2009年6月为1.51%,逾期与经重组贷款比率在2009年6月为1.05%,分别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高水平(在1999年9月分别为10.61%及8.58%)。
跨境资金流入
∙国际收支平衡数据显示资金自2008年第4季初起大量流入,在2008年第4季及2009年第2季情况尤其明显。
∙国际收支平衡数据亦显示2008年第4季私营部门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是境外持有的货币及存款回流(3036亿港元)。
这可能反映了当时本地企业将资金汇回以舒缓资金流动性紧拙的情况。
∙资金在2009年第1及第2季持续流入。
随着股市畅旺,2009年第2季录得更显着的资金流入。
而这些资金流入的形式部份是香港居民在境外持有的货币与存款回流。
凭国际收支平衡数据不能得知资金回流后的去向,但本港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于当时已渐趋稳定,这些资金流入似乎跟在2008年第4季时资金回流的性质不太一样。
市场消息指出这些资金的去向可能跟股票市场活动有关。
资金流入港元
部分由于经济复苏前景转佳,以及全球流动资金充裕带动对港元资产的需求上升,香港录得大量资金流入港元。
这一点从银行体系的总结余增加及增发外汇基金票据可以反映出来。
∙近数个月亚洲地区录得大量资金流入,香港亦不例外。
∙由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11月13日,大量资金流入令总结余及外汇基金票据的总和上升约5,675亿元。
本港利率维持于低水平
∙由于资金流入以及银行体系流动资金充裕,港元利率维持于低水平,并且略低于同期美元利率。
年初以来,香港银行同业隔夜拆息接近零,3个月拆息亦稍降(在11月13日为0.12%)。
资金流入亚洲的原因及潜在风险
近期大量资金持续流入亚洲,其主要原因包括:
-各国持续实施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造成市场资金非常充裕。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已基本稳定下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情绪显着升温,资金渴望寻找更高回报。
-此外,亚洲货币与美元利率的差距扩大,而美元汇价持续弱势及利率接近零,亦催化美元套息交易活动,吸引资金流入亚洲。
-亚洲区的经济增长前景较其它地区特别是先进经济体为佳,是吸引资金继续流入区内的另一主要原因。
∙然而,资金持续流入,可能会产生以下的风险:
-楼价上升可能会引致通胀预期上升,影响经济复苏。
-大量资金流入会造成流动性泛滥(excessliquidity),从而助长资产泡沫形成。
假如资产价格长时间地上升,特别是在低利率环境之下,可能会导致杠杆比率过度加大,从而增加金融市场风险。
香金融稳定风险评估(I):
通胀
∙尽管有资金流入及流动资金充裕,但由于全球各地产能过剩及劳工市场疲弱,香港在短期内的通胀风险不大。
最新通胀数据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0年的预测显示,香港与亚洲其它地区相比的通胀压力温和。
香金融稳定风险评估(II):
资产价格泡沫:
股市
在市场憧憬香港及中国内地经济复苏步伐较快,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升温的推动下,资金大量流入,港股从三月起跟随区内市场大幅上扬。
∙恒生指数自去年9月起大幅下滑,跌至今年3月9日的11,345点低位,跌幅达到46.6%。
之后恒生指数迅速反弹,自低位起计升幅接近100%,超过美国标准普尔同期61.6%的升幅,但升幅接近其它亚太区股市(MSCI太平洋指数(香港及日本除外)升幅为98.0%),反映整个亚洲有大量资金追捧。
∙证券交投量回复至去年9月前的水平,最近3个月平均每天交投量达到657亿港元,稍高于去年第3季的634亿港元。
股市估值
∙根据统计,目前恒生指数市盈率已高于约15倍的过往三十年的长期平均数。
∙但现阶段仍难断定这个水平属于过高或过低。
银行业所承受跟股市有关的风险
∙然而,近期股市回升对银行体系的贷款组合质素所造成的影响不大。
股市相关贷款占本地贷款的比率大部份时间低于2%,只在2006-07年,以及2009年第二及第三季受到首次发售新股活动影响而急升。
银行业跟股市有关的贷款额在09年第3季约为649亿港元。
∙因此,银行业所承受跟股市有关的风险甚低。
资产价格泡沫:
房地产
∙物业市场转趋活跃,住宅物业价格及楼宇买卖成交量大致上回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整体住宅价格于今年9月处于1997年高位的75%,但豪宅价格已回到1997年的水平,升幅较小型和中型物业快。
∙据差饷物业估价署数字显示,住宅物业价格于2008年12月跌至近年低位后,连续第9个月上升,由年初至9月累计录得约23%的升幅。
中原城市领先指数显示,10月底住宅物业价格进一步按月上升0.6%,而11月第2周按月稍降0.4%。
∙至于楼宇买卖成交量则在6月至9月间连续4个月超过10,000宗,10月降至9,300多宗。
∙尤其是多项超级豪宅的成交价相继打破纪录。
据了解,不少新推出楼盘的买家并不需要银行贷款。
监察物业市场走势图解
∙按物业市场的基本因素分析,目前物业市况看似相对稳定。
∙然而众多指标均于短时间内飙升,假如此情况持续下去,将增加物业市场的风险。
∙虽然在过去18个月内,反映家庭基本置业能力的指标--包括
(1)供款与入息比率及
(2)量度是否供比租便宜的购入成本与租金差距指标--均没有太大变动,但这情况可能是由于现时利率太低(在2009约为2%,在1997年则约为8-10%)而出现扭曲。
∙虽然预料量化宽松政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低息的情况不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置业人士应该注意利率可能会掉头回升,从而增加按揭供款及购入成本。
因此在申请按揭贷款时宜量力而为;
否则一旦利率重回较正常水平时,可能面对还款困难。
∙此外,图中所示的确认人交易比率相对较低,可能是受到1999年政府提高印花税,影响楼宇买卖交易费用所致。
当时政府提高了楼宇价格在3百万元以上须课缴的转让印花税率,以价格为6百万元的楼宇为例,税率由2.75%上升至3.75%。
∙为防范银行体系出现不审慎信贷的风险,金管局于10月23日推出新措施,将价值2,000万港元或以上豪宅的按揭成数上限调低至六成。
金管局亦提醒银行,应以审慎方式进行物业估值及计算准借款人的供款与入息比率。
10月23日有关住宅按揭贷款措施
∙豪宅价格在2009年第3季急升。
为确保银行妥善管理按揭贷款的风险及保障银行体系稳定,金管局于10月23日向认可机构发出通告,要求它们把价值2,000万港元或以上的住宅物业按揭成数上限由七成调低至六成。
∙通告亦强调认可机构应以审慎方式进行物业估值及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认可机构尤其要考虑到现时处于历史低位的息率若回复至较正常水平时可能对借款人还款能力造成的影响。
金管局于10月30日向认可机构发出有关物业估值及计算供款与入息比率的指引。
∙金管局与银行业建议,修订现行的私隐规则,容许银行透过信贷资料服务机构共享正面按揭贷款资料。
此举可让银行在考虑是否批出贷款时,更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现有债务,从而可加强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银行亦因此可更有效辨别借款人所购置物业是作自住或投资用途,从而可就相关风险适当订价。
资金流向逆转的风险
∙如果让资产价格继续膨胀,往后资金大量流走时将会令资产价格大跌。
尤其是资金流向多变,因此要密切注视资金掉头流走的风险。
∙有两个情况可触发资金流向逆转:
一是美国收紧货币政策;
二就是市场对美元继续疲弱的期望落空。
∙美元利率及汇率正处于过去四十年来最低水平。
∙若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联储局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或套息交易平仓,资金流向或会逆转。
若联储局收紧货币政策,美元亦可能转强,并重回长期趋势水平。
∙不少金融市场人士预期,由于联储局继续施行量化宽松政策,因此美元汇率将会持续偏软。
但过往纪录显示,每当处于低位一段时间后,美元会掉头回升至长期趋势水平,而美元汇率的长期趋势只是轻微向下(见图)。
例如美元在90年代初处于彽位后,在1995年至2001年期间却上升大约50%。
∙今次会否历史重演无法肯定,若是的话,则很可能触发资金从亚洲流回美国。
政府债务与汇率的关系:
美国的情况
∙面对金融危机的重大冲击,美国政府实施庞大的财政刺激方案,为经济带来支持,美国联邦债券因而攀升至历史高位。
∙但这些庞大的财政措施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
∙现在很多市场人士都预测美元会因此持续偏弱,但这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日本的经验
∙国债增加未必代表货币疲弱。
以日本为例,政府债务余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上世纪90年代初约60%,升至近年的170%以上,但同期日圆汇率亦处于升轨。
∙因此,国债增加跟货币疲弱没有一定的关系。
∙事实上,汇率与各个经济环节都有着复杂的互动和牵引,不能单凭国债的走势去推断汇率的变化。
∙所以投资者需要警惕美元掉头回升可使资金流向逆转的可能性及对资产价格构成的风险。
投资收入
∙外汇基金各资产类别在2009年一至九月均录得投资收益,首3季总投资收益(不包括策略性资产组合的估值变动)达969亿港元。
∙其中股票收益对投资收入的贡献最大。
自今年三月起,由于憧憬经济复苏,投资者转趋积极,主要股市强劲回升。
∙我们的外汇收益来自美元兑主要外币自四月以来偏软。
∙由于市场关注通胀预期上升和忧虑美国政府债券供应会大幅增加,2009年上半年债券(尤其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上升。
不过,债券的利息收入足以抵销利率上升对债券投资收入的负面影响。
∙除了受惠于较去年为佳的投资环境外,外汇基金赚取的投资收入亦有赖我们一贯采取的审慎投资作风。
∙在外汇基金谘询委员会及其辖下投资委员会的指引下,金管局会继续在多变的投资环境中保持警觉,审慎管理外汇基金。
投资收入、支付予财政储备的款项与累计盈余的变动
∙用作计算2009年支付予财政储备的款项的固定比率为6.8%,按照这个比率,在2009年首三季,外汇基金需要支付予财政储备的款项应为256亿港元。
∙包括其它收益及开支和策略性资产组合的估值收益变动后,外汇基金累计盈余在首三季增加725亿港元。
雷曼兄弟-迷你债劵
证监会、金管局及16间银行于2009年7月根据《证劵及期货条例》第201条达成回购迷你债劵协议。
∙约有25,000名客户符合回购计划所订的资格。
截至11月11日,超过24,300名(约97%)合资格客户已接纳回购建议。
∙另外,约4,800名早前与银行达成和解的客户亦有资格接纳银行提出的自愿补偿建议。
雷曼兄弟-非迷债产品
∙除了与迷债相关的投诉外,金管局亦正在调查约4,400宗其它与雷曼有关产品的投诉。
∙在迷债回购协议达成后,金管局已集中资源处理这些投诉个案。
金管局的目标是在2010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所有尚待处理的投诉的调查。
香港人民币业务
(1)
人民币业务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
∙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对香港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十分重要。
-自2004年以来,香港积累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经验,业务范围已由最初的个人银行业务,扩展至人民币债券的认购和买卖,以及人民币贸易结算项下的贸易融资。
香港有条件为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在境外使用,提供一个稳健可靠的试验平台。
-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有助发展香港成为内地境外的主要人民币结算中心。
现时,香港已经建立了内地境外最具规模和效率的人民币清算平台,如果政策容许,有足够条件为其它地区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业务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业务于7月6日开始运作。
内地试点地区与指定的境外地区之间的跨境贸易,可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落实,为香港的银行界带来新的业务。
9月底,32家香港参加行已经与清算行或内地代理行签订人民贸易结算的有关协议。
∙香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额最近逐渐增加。
根据初步数据,截至11月上半个月的结算额,已经超过试点计划实施以来按月平均结算额。
香港人民币业务
(2)
金管局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计划的主要工作
∙金管局一直与内地有关当局和香港银行业界保持紧密沟通,致力推广试点计划。
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内地试点企业名单在8月陆续公布,金管局已经透过人民币清算行,香港贸易发展局和香港总商会,将内地试点企业名单通知银行和企业,以增加计划的透明度。
-同时,我们继续密切留意有关试点计划的运作情况,并且与内地相关部门和本地银行业界探讨进一步发展及推动试点计划的建议,例如就扩大试点地区及企业范围等可行性进行研究。
-有关的试点计划亦容许东盟国家的银行或企业使用香港的人民币清算平台,为当地与内地的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
金管局与清算行于2009年下半年曾经到多个东盟国家推介香港的人民币清算平台。
推广效果不错,当地的银行普遍对使用香港的人民币清算平台表示兴趣,当中有几家银行已经成为香港人民币清算平台的参加行。
香港人民币业务(3)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
∙香港的人民币市场在2007年中开展,每年发债额都有稳步增长,今年的发行总额达到160亿元人民币,为历年之冠。
—2007年3宗,共涉及1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4宗,共涉及120亿元人民币。
—2009年6宗,共涉及160亿元人民币。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今年取得两项突破性发展。
—首先,两家香港银行在内地的子行获准在香港发行总值70亿元人民币债券,已经在第三季完成。
这项发展有助港资银行的子行利用发债所得的资金发展内地业务。
—另外,在中央支持下,国家财政部挑选香港作为首次在内地以外发行人民币国债的地点,并且在10月底完成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
人民币国债在香港发行,不但可以扩大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而且可以为其它人民币债券提供定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