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144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文学理论》复习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

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二)文学作品文本层次的特征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

历史内容层面;

哲学意味层面;

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

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

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

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

恩格斯致敏·

考茨基信:

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

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

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

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

结构特征(由于构成意境的客观之景是形神兼备之景,构成意境的主观之情是情理交融之情,因而“情景交融”的整体意境,必然“实中含虚,虚实相生”,象外有象,韵味无穷。

3、意味无穷:

审美特征(梅尧臣: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

(三)意境的分类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提供了意境的两种分类。

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即明丽鲜艳的美;

热烈崇高的美;

悲凉凄清的美;

和平静穆的美四种意境。

第二种则是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类。

第四节文学意象

(一)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意象是“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美的感性形象显现”。

1、哲理性:

本质特征

2、象征性:

表现特征

3、荒诞性:

形象特征

4、参与性:

思维特征

5、求解性和多义性:

鉴赏特征

(二)审美意象的分类

审美意象可以从表意的方式着眼将其分为两类:

1、寓言式意象:

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这一哲理或观念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如: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萨特《禁闭》

2、符号式意象:

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1)抽象型符号式意象:

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化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古、今的抽象雕塑、抽象画、象征性建筑

(2)具象型符号式意象:

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意象。

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3.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1、识记叙事的概念;

2、掌握叙述内容及其构成要素;

3、了解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重点是叙事内容和叙事话语,难点是叙事理论。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传统叙事理论:

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中心(西方: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别林斯基;

中国:

从司马迁到金圣叹)

2、现代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与新叙事学或后现代叙事学(叙事结构和方式研究,与叙事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研究)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1、叙事文学的源流:

神话→史诗→史传→小说;

“由实而虚,虚实结合”

2、叙事的涵义:

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3、叙事的特征:

(1)内容:

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形式:

话语的虚构,即用话语虚构的艺术世界,叙事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基于现实,又超越事实。

(三)叙事与意识形态本质:

社会性与时代性。

1、叙事的意识形态性:

从叙事的内容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从叙事的方式看,一定的叙事方式与叙事风格受到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

2、叙事的意识形态的复杂性

(1)具体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与意识形态的疏离;

(2)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应从整体上把握。

(四)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

讲述的故事内容;

2、叙述话语:

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

3、叙述动作:

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1、事件

核心事件:

推动故事片情节发展的事件

辅助事件:

塑造生动的形象的事件

2、情节

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3、人物

二重性:

行动元:

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素(普罗普:

人物的功能,人物的“行动范围”;

格雷玛斯:

三对行动元,即主体/客体,授者/受者,助手/敌手)

角色:

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牲的人物(格雷玛斯:

六种角色:

主体、客体、授者、受者、助手、敌手)

(二)结构

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1、表层结构:

历时性,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2、深层结构:

共时性,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行动

基本序列: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复合序列:

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

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

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二)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

体现出叙述者特定口气或态度的叙述语言。

二、叙述者与接受者

理想的接受者=隐含的接受者

实际的接受者

1、解释叙事学、情节、行动元与角色、视角、叙述者的声音等基本概念:

2.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事者声音的特点。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1.掌握抒情的概念

2.了解抒情文本的构成,以及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是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抒情方式,难点是抒情及其抒情文本与叙事及其叙事文本的区别。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文本

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偏于用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2、抒情性文本:

指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情感价值的文学作品。

(与叙事文本的区别:

内容上,抒情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叙事再现社会客观现实;

话语形式上,抒情重视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象征性表情,叙事重视话语的意义,讲故事)

(二)抒情与现实

1、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首先,反映对象是精神生活;

其次,反映的主观性;

再次,反映的评价性。

2、抒情是对现实的意识性改造:

“化实为虚”(夸张、变形、比拟等)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1、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2、自我表现的社会性:

社会化的个体性情与个体化的社会心理。

首先,文学抒情包含普遍的社会内涵;

其次,自我表现同时是向隐含的读者进行心灵交谈;

再次,“自我表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性:

“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四)抒情与宣泄

1、相同:

抒情与宣泄都是情感的释放,是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

2、区别:

文学抒情是审美表现,有意识的控制和思维的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并不完全普通意义上的宣泄。

第二节抒情文本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1、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是抒情性作品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抒情话语是用声音和画面组织形式来传达。

2、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普通话语:

以通讯功能为主;

抒情话语:

通讯功能与表现功能的结合,以表现功能为主。

其一,抒情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声音层的象征表现功能:

语音高低、语速快慢、语调缓急等

画面层的象征表现功能:

借外表事物传内心情感

其二,抒情话语的表现功能与“诗家语”或“陌生化”手段。

(即前面的“阻拒性”)

其三,抒情文本对语言的独特要求

(二)抒情文本的结构:

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1、声与情

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2、景与情

诗与画,情景关系,真与幻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常见的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等。

(二)抒情角色

抒情角色则是指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常用的有两种类型:

第一人称抒情方式;

代言的抒情方式。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1、了解文学风格、创作个性概念的含义;

2、掌握文学风格的特点、基本形态;

3、理解文学风格与文化。

重点是掌握风格的类型与价值,难点是了解风格的诸种理论。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亚里士多德《诗学》:

修辞学的风格论)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扬雄的“心声心画”说)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所呈现的特色(黑格尔,歌德)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谢榛)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一)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1、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风格与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但个性不等于风格,虽然一般地说,个性于风格有一致性,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布封:

“风格却就是本人”

3.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体裁,语体,风格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类型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1、简分法:

中国文论:

阳刚之美:

“骏马秋风冀北”

阴柔之美:

“杏花春雨江南”

刚柔交错

西方文论:

崇高与壮美:

动如醉,酒神精神

优美与秀美:

静如梦,日神精神

2、繁分法

(1)罗列法;

《文赋》《诗式》《沧浪诗话》《二十四诗品》

(2)对举法:

《文心雕龙·

体性》“八体”说——“四对八体”说。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四对八体”说。

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

简约和繁丰;

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

刚健和柔婉;

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

平淡和绚烂;

由于检点工夫的多少:

谨严和疏放

风格的八种形态:

简约和繁丰:

内容和形式的比例;

刚健和柔婉:

气象的刚强和柔和;

平淡和绚烂:

话里辞藻的多少;

谨严和疏放:

检点工夫的多少。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不同文学风格有不同审美价值。

风格可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却又受其影响和限制。

1、解释概念:

作品风格、创作个性

2、以一位经典作家为例,说说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

3、文学风格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4、风格的文化形态可以作怎样的划分?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2、文学欣赏的性质;

3、文学欣赏的主客体条件。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是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概念,以及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难点是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广义与狭义的文学生产:

广义文学生产包括狭义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四个环节,主要有创作、出版、发行和阅读等要素;

狭义文学生产指作家和出版家的创造和生产。

1、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变迁。

2、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1)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文学作品);

(2)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3)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字消费的需要即生产着新的消费者。

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1)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

(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字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3)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1、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

2、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商品消费,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接受仅精神消费;

文学消费包括阅读甚至不阅读的消费,文学接受仅是阅读消费;

文学消费依赖主观精神尤其客观物质条件,文学接受则主要依靠主观精神条件;

文学消费具有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特点,文学接受则主要是审美视角的独特视角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联系

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共同指向最高层次的文学欣赏。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略)

1、解释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基本概念。

2、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何关系?

3.为何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和联系?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本章目的和要点:

了解文学接受的过程及其特点。

重点和难点是期待视野、共鸣和净化等概念。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

读者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如思维指向和观念结构。

2、期待视野的层次:

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

意蕴期待。

3、期待视野形成的原因:

世界观与人生观,文学艺术修养,生理急智

4、期待视野的类型:

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

2、求知动机;

3、受教动机;

4、批评动机;

5、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1、接受心境:

影响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主要有:

欣悦、抑郁、虚静。

其产生原因是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域,身体状况和自然环境

2、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接受心境与阅读效果,如欣悦与抑制的不同影响,“虚静”是理性接受心境;

情绪不同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作品本身的情感作用影响读者接受心境。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1、“隐含的读者”是作家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2、形成“隐含读者”的原因:

作家的创作动机,文本的思想内涵,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完全对应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1、“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

2、文学接受的再创造特征:

(1)英伽登的“填空”理论;

(2)伊瑟尔的“对话”理论;

(3)中国古文论的“兴味”说。

3、形成再创造特征的原因:

文学文本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文学文本用模糊、不确定的描述性语言

(二)还原与异变:

1、“第二文本”的异变:

形象异变;

情感异变;

思想观念异变。

2、异变的原因:

除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的期待视野,还有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欣赏能力。

3、异变的阈限。

(三)理解与误解:

1、接受过程的“前理解”、“正解”和“误解”;

2、误解的两种形式:

正误(与作者意图抵牾,但是文本客观存在)与反误(不符合作者与文本意义的附会,包括非艺术视角曲解)。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1、阅读过程的顺向相应(缺乏艺术魅力)

2、阅读过程期待逆向受挫(富有艺术魅力)

(1)获得超越期待视野的新奇艺术空间;

(2)因扩充和丰富期待视野而满足。

3、顺向相应与逆向遇挫的结合。

(1)以顺向相应唤起读者期待视野的预定积累;

(2)以逆向遇挫打破期待惯性而遣动想象。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1、“共鸣”的涵义:

读者在阅读时为文本所感动,而形成的强烈心灵感应状态

2、产生“共鸣”现象的原因:

一是文本本身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强烈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有与文本相通的观念,相似的情感经验,相近的意志愿望。

3、“共鸣”的时代性;

4、“共鸣”与作品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净化

1、文学“净化”的涵义:

通过阅读文本而达到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2、净化作用的表现:

忘却世俗人生的困饶和烦恼,以维持心理平衡;

宣泄某些情感,矫正畸变的心态和扭曲的人格

3、净化实际上是人格提升。

(三)领悟

1、领悟的涵义:

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并达到净化之后进入的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体悟人生和提升精神境界的更高境界。

2、领悟的特征:

基于理解的体味,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3、领悟是文学接受的最高境界。

四、延留

1、延留的涵义:

是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2、延留的作用:

是文本直接产生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判断文本价值的重要尺度。

1.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2.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3.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4.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5.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1.了解文学批评概念的界定;

2.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

3.了解具体的文学批评模式。

重点是文学批评的模式,难点是文学批评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

因为它既体现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也体现了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

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方面是否有高度的真实性;

作品与作家意识的关系方面是否有进步的倾向性;

作品对读者影响方面是否有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

文体评价(外在形态、内在结构的完美性——形式创造力的自我确证),形象评价(鲜明、生动、独特——生活经验的自我确证),意蕴评价(蕴蓄象中又流溢象外——直觉与想象能力的自我确证)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一)传统批评模式

1、伦理批评:

又叫道德批评,以伦理道德为标准,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2、社会历史批评: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历史功用和历史意义。

孟子:

“知人论世”;

丹纳:

“种族、环境、时代”

3、审美批评:

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认为美是文学的本质规定性之一。

审美批评的特征:

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它着眼于作品以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表现和引起了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

具有“超功利性”;

经常是一种形象或形式的直觉批评。

(二)现代批评模式:

1、心理学批评:

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

2、语言学批评:

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作品的意图只需要从文本去寻求而无需从外部力量加以说明。

他们关心的是语言结构及其在结构中的能指性、转换性、象征性。

与语言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象征主义。

3、文化批评:

文化学或文化社会学、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批评,古已有之。

现代意义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