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9054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

《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考单选题Word下载.docx

B、地质学和胚胎学

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14.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16.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7.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18.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0.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22.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2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B)

A、创造物质

B、改造客观世界

C、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

D、决定物质的状态

25.意识的本质(B)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

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26“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8.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B)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2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3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D)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3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3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3.规律是(A)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34.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5.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C)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3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37.事物的质变是指(D)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39.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C)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4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法的规律

41.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4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43.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4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45.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4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8.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B)

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是物质世界千差万别原因

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49.下列各项不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B)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5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B)

A、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D、同学之间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差异

51.下列各项不正确反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有(C)

A、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B、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D、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5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B)

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的不平衡

53.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A)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D、两点论与一点论的统一

5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55.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D)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5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D)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5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D)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58.认识的本质是(C)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5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6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6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63.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64.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65.感觉、知觉、表象,它们是(C)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66.概念、判断、推理是(B)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6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68.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B)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69.认为只有书本理论可靠,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C)

A、类似唯心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70.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71.真理就是(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2.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因为(D)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7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B)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74.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75.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B)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7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7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C)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D、把形而上学应用于认识论

78.社会存在(B)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79.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80.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的优劣

C、人口增长的快慢

D、社会风气的好坏

81.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B)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82.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B)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83、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8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85、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

A、运输设备

B、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

86、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

A、劳动对象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能源动力系统

87、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D)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8、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形式

8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90、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

它们是(D)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91、国家政权属于(B)

A、社会的经济基础

B、社会的上层建筑

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D、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92、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C)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由于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

9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94、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9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9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是(A)

A、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平衡性

9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99、马克思说: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说明(B)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C、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10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B)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01、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02、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党委宣传部和组织部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设施和组织机构

10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

A、政治法律思想

B、国家政权

C、人的意志

D、哲学

10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

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10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06、相信群众的观点,就是(A)

A、相信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不需要救世主的恩赐

B、相信群众意见的正确性,群众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

C、相信群众思想的觉悟性,不需要向群众作宣传教育工作

D、相信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要支持一切群众运动

107、“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D)

A、群众史观

B、唯物史观的一种表现

C、辩正的全面的观点

D、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

108、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

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过度到封建社会;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历史事实说明(D)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

C、它们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们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更替为前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单选题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D)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A、六届三中

B、六届四中

C、六届五中

D、六届六中

2.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是在(C)中确立的。

A、遵义会议

B、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党的八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C)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4.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C)

A、争取外援

B、艰苦奋斗

C、独立自主

D、利用外贸

5.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8.党的(D)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9.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A)

A、十六届三中

B、十六届四中

C、十六届五中

D、十六届六中

10.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