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460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

《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边塞诗鉴赏文档格式.docx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

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及其晚唐时期的边塞诗,与盛唐的边塞诗相比,在风格气韵上截然两样。

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边塞名篇,但在豪言壮语,激愤勇烈的篇章之中,那种悲凉苍劲,感伤沉郁的调子也跟随其后,反映出了中唐以后国势日衰,元气大丧,上下精神不振的时代特征。

 

到了晚唐,阶级矛盾激化,藩镇割据严重,吐蕃、回纥、羌芜等族的屡次入侵,四分五裂的唐廷,边塞不治,使边敌横行无忌,边民惨遭烧杀劫掠。

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描述的多是人民的灾难和痛苦,诗的格调低沉哀惋,多是生离死别的惨痛之音。

反映了唐亡前夕,那种国破家亡、山河败落、日暮穷途的社会现实。

2、中晚唐诗风:

中唐前期:

昂扬奋发尚有余响;

晚唐及中晚唐时期:

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悼。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唐代以后的边塞,从宋元至明清,各朝也出现了不少边塞诗人,但像唐朝那样的兴盛局面,却是不复见了,并且有江河日下,格调渐渐低沉之感,宋代与辽金、西夏、蒙古长期对峙,丧权辱国条约一订再订,国力衰败,朝政腐朽,民族矛盾尖锐,人民抗敌救国无门,上下精神委靡不振.朝廷党争激烈,政见不一,奸臣当道,再图恢复中原无望。

所以,虽出现过一些愤慨激昂,鼓动人心的边塞诗章,但大多是所映国破家亡的悲叹,战争失败的哀怨,论陷区人民的愁苦,至多是复国再起的空调,再无铿锵杀敌、报国雪仇的强音了。

3、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六、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烘托。

七、边塞诗的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

金鼓、旌旗、号角、烽火、宝剑、马、铠甲、狼烟、羽书、戈、矛、剑、戟、斧、钺yuè

、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关山、黄河、关外、萧关、榆关、沙场、绝域;

胡、羌、羯、夷、单于;

从景物看: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

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一、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关山:

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

山,山河。

高道《塞上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

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

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2、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唐李白《塞下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柳营:

指军营。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

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4、细柳营:

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

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

喻杀敌报国。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

“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7、逐鹿:

《汉书·

蒯通传》:

“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

“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8、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晋书·

王敦传》:

“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

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9、击楫:

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10、碧血: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例如《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11、登高、凭栏:

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凭栏:

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1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3、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语出李斯《谏逐客书》: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

,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14、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例如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5、班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

“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

“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6、船:

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橹(借代大船、战船)。

17、月亮: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18、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刘长卿《谪仙怨》: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张九龄: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等。

19、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饮酒:

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0、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21、琵琶:

自古以来,琵琶弹出的多是忧愁苦闷的调子。

忧郁凄凉的调子。

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2、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冯延巳《抛球乐》:

“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23、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

小雅·

鸿雁》曰: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qú

,劳苦)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唐·

王昌龄《从军行》)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

(三)

(四)冰雪、松、菊、梅、竹、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张孝祥《念奴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陈亮《梅花》)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

(五)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六)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七)、鸦、杜鹃、猿、蝉。

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辛弃疾《永遇乐》:

“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白居易《琵琶行》:

“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含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

(杜鹃——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八)、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

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九)古道、荒城、寒雁、马嘶之景,胡笳、羌笛、清角等音响,常在唐边塞诗中与日暮黄昏结合,日暮睹破败之景,黄昏闻悲音,可将人从瞬间带入更长的时空中,引发人丰富的联想。

(十)鸿、雁、青鸟、鱼(比目鱼)、鸳鸯、鹧鸪。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青鸟”李商隐《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等。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欧阳修《渔家傲》:

“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金志章《鹧鸪塘》:

“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二、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名有:

1、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留)”,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送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关山月》——乐府旧题。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3、《梅花落》——曲调名。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多为游子(含“征人”)思乡。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7、《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诗作为唐文化中的重要文学现象,历来是史学家、文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所介绍的是唐诗中一个重要的流派——边塞诗中有关乐器情况。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其与周边兄弟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当时,唐朝周围主要的少数民族有:

羌、突厥、回鹘、吐蕃、匈奴等。

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融合,这些都是边塞诗在唐朝盛极一时的原因。

边塞诗的源头,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内容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

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

一、唐边塞诗中主要的乐器

唐代边塞诗中记载了很多乐器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唐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岑参诗歌中提到的“胡琴、琵琶与羌笛”只是唐边塞诗中常见的几种,唐边塞诗中提到的主要乐器见(表一)

二、乐器的沿革和使用情况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乐器的发源、沿革、传播、使用的情况。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焕的这一千古绝句中提到的“羌笛”究竟为何物?

是否就是笛?

回答是否定的。

羌笛与笛有很大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含。

汉代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故本四孔加以一”由此可以知道:

羌笛在汉代就已经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了,并且可以推之当时的羌笛是双管四孔羌笛。

羌笛在唐时,是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经常出现在唐代边塞诗中(见表一)值得一提的是,羌笛并没有出现在唐代的“十部乐”中,可见,羌笛在唐时只是边塞中所见的乐器,并未正式进入唐代宫廷或军队,只是少数民族或是军队中的兵士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

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

现在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的羌族地区,我们仍旧可以看到这种具有唐宋遗风的乐器,它们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油竹制作,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规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两种,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主要乐器。

亦是小伙子向姑娘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表一:

唐边塞诗中的主要乐器

乐器名称诗歌作者出处诗句

羌笛《凉州词》王之涣

《从军行》王昌龄

《塞上听吹笛》高适

《金城北楼》高适羌笛何须怨杨柳

更吹羌笛关山月

明月羌笛戌楼间

至今羌笛怨无穷

笛《陇头吟》王维

《塞下曲》李白

《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岭参

《从军北征》李益

《从军行》陈羽陇上行人夜吹笛

笛中闻析柳

琵琶横笛和末匝

横笛偏吹行路难

横笛闻声不见人

角《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

《听晓角》李益轮台城头夜吹角

角声一动胡天晓

吹角当城汉月孤

芦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

笳《后出塞》杜甫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几处吹笳明月夜

琵琶《古从军行》李颀

《古意》李颀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

《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岑参公主琵琶幽怨多

惯弹琵琶能歌舞

琵琶起舞换新声

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

胡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胡琴琵琶与羌笛

鼓《塞下曲》(其一》李白

《燕歌行》高适晓战随金鼓

枞金伐鼓下榆关

笛:

宋代陈杨(去木加日)《乐书》中记载,大横吹小横吹并竹为之,笛之类也。

律书云:

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

所以,人们一直认为笛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到长安的。

1978年长沙出土的马王堆三号墓(公元前168年)的文物中,有两支笛类乐器,早于张骞出使西域。

由此可见,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约半个世纪,笛类乐器就已经在我国淬了。

南北朝以后,笛被称为横笛或横吹,到了唐朝,笛的形制与现在的形制基本相似了,并且成为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乐器。

唐朝宫廷的十部乐中,笛成了一件不可替代的乐器,所以特别频繁地出现在唐代诗人的佳句之中。

诸如李白的“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朋落梅花”、“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等等,并且,笛在唐军队鼓吹乐中,已经成为了一件常用的乐器,用于壮军威和出征的仪仗之中。

另外 

,在唐乐器中,除了横笛之外,还有义嘴笛、叉手笛、箫等笛类乐器。

也频繁见于关于唐乐器的记载中。

宋、明、清各代,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广泛地得到应用,已经成为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十番鼓、十番锣鼓、潮洲笛吹锣鼓、冀中吹歌、山东鼓吹等乐种中的主要乐器,并且在戏曲(梆子戏和昆曲)中也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南北曲笛、梆笛的演奏风格。

传统的笛,其按孔之间距离相等,演奏者用叉口吹法和口风的控制互相配合转调。

近年来对笛子又进行了多次改进,使它更便于转调。

解放以后,笛子被搬上独奏舞台,涌现了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及优秀的曲目,使竹笛在民族乐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角:

真正和军队密切有关的乐器,角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

这种古代吹奏乐器,汉代流行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因最初用动物天然的角吹奏而得名。

西汉初期,随鼓吹乐传入中原。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

“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

以鼓、角演奏被称为横吹。

唐代的角为竹筒状。

唐《咸(下加角)篥格》记载“角,长五尺,形如竹筒......”角在唐边塞军队中是一件用于壮军威的仪仗乐器。

从边塞诗中的记载来看,它的作用除了在仪仗中使用外,还应用于军事的集合(角声一动胡天晓)等作用。

明、清时期有“铜角”依然是军队、鼓吹中的专用乐器。

这种铜角,近代称之为“号筒”,在用于表演古代战争场面时可以见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