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徐珍华人格的分类及Word下载.docx
《特级教师徐珍华人格的分类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级教师徐珍华人格的分类及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易于管理,喜欢常规的、可预测的生活方式。
神经质(N)这一特质由一组更细化的特质所组成,包括焦虑的、易怒的、感到内疚的、缺乏自尊的、紧张的、害羞的以及喜怒无常的。
从概念上讲,次级特质焦虑和易怒可能非常不同;
然而,从经验上讲,感到焦虑的人也有易怒的倾向。
这两个特质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在人群中有共同发生的倾向,这再次证明了因素分析是颇有价值的一种工具。
神经质上得分较高者往往是自寻烦恼的人,常常焦虑与抑郁。
神经质上得分高的人有睡眠问题,还会受许多心身病症困扰。
他们的一个特点是负面情绪过多。
也就是说,面对日常生活的正常压力,与得分低的人相比,神经质上得分高的人有更高程度的情绪唤起。
在经历这样的情绪唤醒事件后,他们也更难恢复平静。
另一方面,神经质上得分低的人情绪稳定、镇定、平静,对压力事件反应慢,而且这样的人在痛苦事件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第三个高级特质是精神质(P)
精神质包括诸如攻击的、自我中心的、有创造力的、冲动的、缺乏同理心的和反社会的等次级特质。
在对次级特质的分类中因素分析很有用。
例如,因素分析显示冲动性与缺乏同理心有共同发生的倾向,也就是说,不假思索就行事的人(冲动性)也往往缺乏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缺乏同理心)的能力。
典型的精神质上得分高的人是孤独的,经常被其他人描述为“不合群的人”。
因为他(她)缺乏同理心,所以可能会残酷无情(男性在精神质上的得分几乎比女性高两倍)。
这样的人通常有虐待动物的经历。
例如,当有狗被车撞或者有人意外受伤时,精神质上得分高的人会大笑。
他们对他人的疼痛和苦难没有感觉,包括自己的亲人;
他们具有攻击性,包括言语与肢体的攻击,对所爱的人也是如此。
精神质上得分高的人嗜好新奇与不寻常的事物,为追求新异会完全忽视危险的存在。
他们喜欢捉弄人,常被描述为具有反社会的倾向。
在极端的个案中,这类个体会表现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症状。
在实践中,精神质量表可以预测许多引人注目的效标行为。
与得分低的人相比,精神质上得分高的人更喜欢暴力电影,而且把暴力镜头评价为更令人享受,甚至更好笑。
他们比得分低的人更喜欢令人不愉快的油画或图片。
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P高度相关)上得分高的男性(不是女性)持有混乱的、敌对的性态度。
与得分低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将性隐私泄露给第三方;
在不相爱时装作爱着对方;
与嗜酒者保持性伙伴关系;
甚至有报道说他们会强迫他人与之性交。
精神质上得分低的人更具有虔诚信奉宗教的倾向,而精神质上得分高的人对宗教或多或少有些冷嘲热讽的态度。
最后,精神质上得分高的人容易陷入严重的、威胁生命的事件中,比如暴力与犯罪活动。
你也许会料到,艾森克对这些高级特质,特别是P维度的命名已经引起了一些争议。
事实上,有人建议对“精神质”更准确、更合适的命名应该是“反社会人格”或“精神变态人格”。
不过,忽略其命名问题,精神质维度在常规的人格研究中常作为一个重要特质而出现。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艾森克分类系统的另外两个方面:
层次结构和生物学基础。
艾森克分类系统的层次结构
图1呈现了艾森克层次模型的结构:
每一个高级特质处于顶层,次级特质处于第二层。
每一个次级特质又包含第三个水平,即习惯化的行为。
例如,好交际的这一次级特质包含的习惯化行为可能是打电话闲聊,也可能是经常与其他同学一起喝咖啡来消遣时间。
因此,次级特质可能包含不同的习惯化行为。
在层次结构的最底层是特定的行为(例如,我和我的朋友在电话里聊天;
早上十点半我与朋友喝咖啡聊天)。
如果许多的特定行为经常重复出现,这些行为就会成为第三水平的习惯化行为。
习惯化行为聚类,形成第二水平的次级特质。
再由次级特质聚类形成顶层的高级特质。
层次结构的优点是:
在精确的网状系统中,对每一种与人格有关的特定行为进行了定位。
因此,第四水平的特定行为“我在聚会上疯狂地跳舞”在最高水平上可以被描述为外向的;
第二水平上可被描述为好交际的;
在第三水平上则是指具有定期参加聚会的习惯。
生物学基础
艾森克人格分类系统的生物学背景中有两个方面对理解模型至关重要,即遗传力和可以确认的生理基础。
对艾森克来说,人格“基本”维度的重要标准是它应具有相当高的遗传力。
行为遗传学的证据证实,艾森克分类的三个高级特质,即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都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力,许多其他人格特质亦是如此。
基本人格特质的第二个生物学标准是:
它应当具有可以确认的生理基础,即可以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找到与特质相对应的成分,并且假定它们是产生这些特质的因果链的一部分。
在艾森克的表述中,外向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唤起和活动相联系。
艾森克预测,内向的人会比外向的人更容易被唤醒(即更多的自动反应)。
相应地,他提出神经质与自主神经系统的不稳定(可变性)程度有关。
最后,精神质上得分高的人被预期有高水平的睾丸激素和较低水平的单胺氧化酶(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总之,艾森克的人格分类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它的层次结构从高级特质开始,其下包含次级特质,次级特质又包含特定行为。
层次结构系统中的高级特质已显示出具有中等的遗传力。
而且艾森克试图将这些特质与生理机能联系起来,这是大多数人格理论所没有的重要分析层面。
除了这些值得赞美的优点之外,艾森克的人格分类也有一些局限性。
第一,许多其他的人格特质也表现出中等的遗传力,而不仅仅是外向性、精神质与神经质。
第二,艾森克可能在他的分类中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人格特质,而这是其他人格心理学家,比如卡特尔、戈德伯格、考斯塔与麦克雷等所争论的焦点。
卡特尔是艾森克同时代人,因此下面我们首先讨论卡特尔的人格分类系统。
卡特尔的分类:
16种人格因素系统
卡特尔1905年生于英格兰。
作为一个早慧的学生,他16岁就进入伦敦大学主修化学。
为了理解当时的社会问题,他在研究生阶段转修心理学。
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期间,卡特尔与斯皮尔曼密切合作,后者是许多统计技术的发明者,其中就包括因素分析。
卡特尔认为因素分析是建立客观、科学的人格分类的有效工具。
他把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献给了发展和应用因素分析技术来理解人格。
他的目标是界定、描述、解释以及预测所有人际差异的重要方面。
1937年卡特尔来到美国,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的研究助理。
随后的几年里,他辗转于几所大学,包括克拉克大学与哈佛大学,最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安定下来。
1973年卡特尔从伊利诺伊大学退休,移居夏威夷,在那里继续著书撰文。
卡特尔在很多方面都与艾森克相似,他也是在1998年去世的。
在早期生涯中,卡特尔就树立了一个目标:
识别并测量人格的基本单元。
他以生物化学家为榜样,在那时,生物化学家发现了基本的维他命。
卡特尔仿效维他命的研究者,用字母命名他发现的人格因素。
正如生物化学家将第一个维他命命名为维他命A,第二个为维他命B等等,卡特尔按照被证实确实存在的顺序将人格因素命名为A、B,以此类推。
缺失的一些字母(比如因素D)意味着这个因素后来没有经受住广泛的交叉效度检验,因此就将其从系统中删除。
带数字的字母(例如Q1到Q4)是指那些主要通过自我报告式问卷资料得到的特殊因素。
卡特尔认为真正的人格因素应该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资料获得,比如自我报告的资料与实验室测验资料。
尽管不同的资料来源并不总是产生相同数目的人格因素,但它们确实具有足够的一致性使我们相信卡特尔的分类系统,它包含16种人格因素。
从人格因素的数目来看,卡特尔的分类与艾森克的分类有很大的不同:
艾森克的人格分类是最少(3)的人格分类中的一种,而卡特尔的人格分类是最多(16)的人格分类中的一种。
许多研究考察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格剖面图,比如警官、科学研究者、社会工作者、门卫等。
表3列出了对16PF(人格因素)的描述,以及不同职业群体在其上得分的高低。
与艾森克一样,卡特尔发表了大量有关人格的著述包括50多本著作与500多篇文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他最多产的时期,他一年就发表了一千多页人格理论与研究的文章。
可以说卡特尔发展了一种识别人格基本维度的强有力的实证研究策略,刺激并促进了人格特质流派的形成。
虽然如此,卡特尔的工作,特别是16种人格因素模型还是受到了质疑。
具体来说,一些人格研究者无法重复验证16个独立的因素,而且许多人提出较少的因素就可以捕捉到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
现在我们转向最现代的特质分类理论:
环形分类模型和五因素模型。
人格的环形分类模型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圆形很着迷。
圆形很优美,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完整与统一。
圆形作为人格的一种可能的表征,也吸引了人格心理学家。
20世纪倡导用圆形来表征人格的两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利里(因他在哈佛大学所做的迷幻药实验而闻名)与威金斯。
他们用现代统计技术提出了环形模型(环形只是圆的一个精美的名字)。
威金斯从词汇学的假设出发,认为所有重要的个体差异均可以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码;
而他对分类学的进一步研究使他认为特质术语阐述了个体差异的不同类型。
有一种个体差异涉及人们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关系,即人际特质。
其他的个体差异被划分为以下的特质类型:
气质特质,如紧张不安的、抑郁的、行动迟缓的以及易激动的;
性格特质,如有道德的、坚持原则的、不诚实的;
物欲特质,如贪婪的和吝啬的;
态度特质,如虔诚的、注重精神的;
心智特质,如聪明的、有逻辑性和感觉敏锐的;
生理特质,如健康的和强壮的。
由于威金斯主要关注人际特质,因此他仔细地将人际特质从其他特质类别中分离出来。
然后,以早期研究者的理论为基础,他将“人际”界定为人们在交流时的互动。
界定社会交流的两个依据是爱与地位:
“人际事件可以被界定为:
有着相对清晰的社会(地位)与情感(爱)关系的当事人双方的互动”。
因此,“地位”与“爱”构成了威金斯环形模型的两个主轴,如图2所示。
威金斯的环形模型分类有三个明显的优点。
第一,它提出了人际行为的明确界定。
因而有可能在圆形的特定扇区依据“地位”与“爱”的交叉对社会交流进行定位。
这不仅仅包括给予爱(例如给朋友一个拥抱)或是承认地位(例如对父母表现出尊敬或敬意),还包括拒绝爱(例如对男朋友大声叫喊)以及否认地位(例如因某人不重要而忽视他,不与之交谈)。
因此,威金斯的模型具有为人际交流提供清晰而精确界定的优点。
威金斯模型的第二个优点在于环形明确了模型内每一个特质与其他特质的关系。
该模型区分了三种基本的关系类型。
第一种是接近性,或说特质之间彼此接近的程度。
模型中彼此接近或邻近的变量之间具有正相关。
因此,“社交-外向”与“热情-随和”相关,“傲慢-精明”与“敌对-好吵架”相关。
第二种关系类型是两极性。
两极的特质被安置在圆相对的两侧,彼此之间负相关。
因此,“支配”是“顺从”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
“冷漠”是“热情”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
明确这种两极性关系非常有用,因为几乎每一种人际特质都有与之相对的特质。
第三种关系类型是正交性,指模型中彼此垂直的特质(以90°
为分界,或彼此呈直角)相互之间完全没有关系。
换言之,这些特质之间零相关。
例如,“支配”与“随和”正交,因此二者不相关。
这意味着支配性可以用争吵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为了达到目的大喊大叫),也可以用更随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组织了一群人帮助我的朋友)。
类似地,攻击性(好争吵的)可以通过自信/支配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利用自己的职权惩罚敌人),也可通过不自信/顺从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当我沮丧时,通常对他沉默)。
因此,正交性可以使个体更精确地区分实际行为中表现特质的不同方式。
环形分类模型的第三个重要优点是,它能够提醒研究者关注人际行为研究中的空白。
例如,尽管有许多关于支配与攻击的研究,但人格心理学家却很少关注“谦逊”与“精明”这样的特质。
环形模型通过提供人际交流领域的地图,引导研究者对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心理机能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威金斯的环形分类模型提供了了解社会性领域内主要个体差异的地图,对人格分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这些积极的品质外,环形分类模型也有其局限性。
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其人际地图仅有两个维度。
有人认为,这两个维度之外的其他特质也有重要的人际作用。
例如,“尽责性”也可能成为人际特质,在此特质上得分高的人对朋友、配偶以及子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即使是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特质也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当主人长时间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时,他会反应过度,并坚持与同伴离开聚会)。
包括这些维度在内的一个更全面的人格分类模型是五因素模型,我们将在下面进行讨论。
五因素模型
在过去的20年里,人格研究者关注与支持最多的人格特质分类说是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模型有着不同的称谓,被称为“大五”,甚至是带有幽默色彩的“高五”。
构成“大五”的高级特质暂时被命名为:
Ⅰ.外向性,Ⅱ.随和性,Ⅲ.尽责性,Ⅳ.情绪稳定性,Ⅴ.开放性-智力。
对于人格特质的五因素分类,有许多极具说服力的倡导者,也有一些激烈的批评者。
为了理解这五个因素的含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我们必须退回到几十年前,去考察该模型的起源。
五因素模型最初建立在词汇学取向与统计学取向相结合的基础上。
词汇学取向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先导者奥尔波特等人的努力下,他们艰辛地查阅了词典,从英语中识别出大约17953个特质术语(英语中大约包含550000个独立的条目)。
奥尔波特和奥德伯特将最初的特质术语划分成四类:
(1)稳定特质(例如,无虑的、有才智的);
(2)暂时的状态、情绪与活动(例如,不安的、兴奋的);
(3)社会评价(例如,迷人的、使人愤怒的);
(4)比喻性的、物质的与不确定性的术语(例如,多产的、贫瘠的)。
所列的第一类术语包括4500个假定的稳定特质,随后卡特尔用它们来作为对人格特质词汇学分析的出发点。
然而,由于那个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局限性,卡特尔无法对这些术语进行因素分析。
取而代之,通过淘汰、汇总的方法,卡特尔将这些术语精简到171组(特质群),最终减少到35个人格特质群。
费斯克从卡特尔的35个特质群中获取22个子集,通过因素分析技术发现了五个因素。
然而,这个样本容量相对较小的简单研究很难成为人格特质分类的坚实基础。
因此,在回顾五因素模型的历史时,费斯克虽被评为发现五因素模型的第一人,但并没有获得确定五因素模型精确结构的荣誉。
塔佩斯等为五因素模型做出了另一个重要贡献。
他们考察了8个样本的22个简化描述的因素结构,形成了五因素模型:
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与文化。
随后,诺曼以及后来的一批研究者重复验证了这个因素结构。
表4列出了由诺曼所界定的“大五”因素。
过去的20年见证了对“大五”的探索研究。
事实上,在人格特质心理学的历史中,“大五”分类模型与其他分类相比,获得了更高程度的一致性。
但它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我们需要从三个关键问题上进行考察:
(1)人格五因素分类模型的经验证据是什么?
(2)第五个因素到底是什么?
(3)“大五”分类是否真的足够全面,还是说“大五”之外还有重要的特质维度?
人格五因素分类模型的经验证据是什么
在以英语特质词为对象的研究中,五因素模型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可重复验证性。
至少有十多名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样本发现了这五个因素。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五因素结构每十年就会被重复验证一次,说明它具有跨时间的可重复验证性。
在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词语条目中也验证了这五个因素。
在现代的版本中,主要有两种测量“大五”分类的途径。
一种是对单词形式的特质形容词进行自我评定,如健谈的、热情的、有序的、喜怒无常的和有想象力的;
另一种则是对句子的自我评定,如“我的生活节奏很快”。
我们将会依次讨论。
戈德伯格采用单一单词形式的特质形容词研究“大五”模型,他进行了最系统和最彻底的研究。
戈德伯格利用因素分析技术确定的分类与诺曼发现的结构极为类似。
根据戈德伯格的观点,“大五”模型的关键形容词成分如下:
1.外向性:
健谈的、外向的、自信的、热心的、坦率直言的;
与之相对的是:
害羞的、安静的、内向的、缺乏自信的、羞怯的。
2.随和性:
有同情心的、亲切的、热情的、有洞察力的、真诚的;
缺乏同情心的、不亲切的、苛刻的、残酷的。
3.尽责性:
有组织的、整洁的、有序的、实际的、准时的、做事谨慎的;
无组织的、无序的、粗心的、马虎的、不切实际的。
4.情绪稳定性:
平静的、悠闲的、稳定的;
喜怒无常的、焦虑的、不安的。
5.智力或想象力:
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聪明的;
缺少创造性的、贫乏想象力的、愚笨的。
在讲英语的人群样本中,研究者利用不同的因素分析技术,广泛验证了五因素结构,并且男性与女性表现出了同样的因素结构。
除了用简单的特质形容词测量“大五”模型以外,考斯塔与麦克雷编制的句子形式的测量工具使用最为广泛,被称做NEO-PI-R。
NEO-PI-R的项目包括,神经质性(N):
我时常情绪波动;
外向性(E):
我发现局面很难控制(反向计分);
开放性(O):
我喜欢尝试新的、外国的食物;
随和性(A):
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喜欢我;
尽责性(C):
我让自己的物品保持干净整洁。
在这点上你也许会认为五种因素太少了,不能捕捉复杂的人格。
你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请考虑一下:
五种概括的人格因素中,每一种都有许多特定的“方面”,它们体现了很多微妙的差别。
以尽责性为例,它包括六个方面:
能力、秩序、尽责、上进心、自律与深思熟虑。
概括特质“神经质”也有六个方面:
焦虑、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冲动与脆弱。
每种概括特质的这些方面对增加人格描述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刻画人格细微差别大有帮助。
注意,尽管NEO-PI-R呈现的特质顺序(N,E,O,A,C)与戈德伯格的顺序不同,并且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命名也不同,但其实际测量的人格特质几乎与戈德伯格所发现的完全相同。
形容词形式与句子形式的项目得到的因素结构之间的趋同性,为五因素模型的可重复验证性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第五个因素到底是什么
尽管五因素模型在不同的样本、调查者与项目形式之间表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可重复验证性,但是在第五个因素的内容与可重复验证性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不同的研究者对第五个因素的命名各不相同:
文化、才智智力、想象力、开放性、对经验的开放性,甚至是流体智力与空想。
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项目库来做因素分析。
从词汇学取向出发,将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通常认可把智力作为第五个因素。
与之相反,采用问卷方法的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开放性或对经验的开放性,因为这能够更好地反映项目内容。
消除这些差异的一种途径是回归到词汇学的基本原理这一出发点,考察它们的跨文化性与跨语言性。
请回忆,根据词汇学取向的观点,那些在不同的语言与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特质被认为比缺少跨文化普遍性的特质更重要。
这些普遍特质代表着人类经验的更基本的方面。
跨文化资料表明的结果是什么?
在土耳其实施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了清晰的第五个因素,对其最准确的概括为开放性。
然而,在荷兰的研究中,第五个因素被界定为批评性与反叛性。
德语中,用智力、才能与能力代表第五个因素。
意大利语中,第五个因素是传统性,以“反叛的”与“批评的”条目标记。
综观这些研究,它们表明要确定第五个因素是非常困难的。
总之,尽管前四个因素在跨文化与跨语言的研究中具有高度的可重复验证性,但第五个因素的内容、命名与可重复验证性却是不确定的。
也许某些个体差异在某些文化中比在另一些文化中更重要:
一些文化中是智力;
一些文化中是传统性;
而另一些文化中是开放性。
很显然,需要更广泛的跨文化研究,特别是对非洲文化、亚洲文化以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最少的传统文化的研究。
五因素与经验的关联是什么
在过去15年里,围绕与五因素相关的经验变量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下面将总结最近的一些有趣发现。
外向性 外向者喜欢聚会,表现为他们经常参加社交活动,能够使无趣的聚会具有活力,喜欢交谈。
事实上,近期的证据表明,社会关注是外向性最重要的特征。
从外向者的观点看,“获得的关注越多越愉快”。
外向者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通常处于领导地位;
而内向者更像是局外人。
外向的男性面对不认识的女性更大胆;
而内向的男性面对女性却很羞怯。
外向者更快乐,而且当一个人以外向的态度行事时,能更强烈地体会到这种积极情感。
但是外向性也存在不利的方面,例如外向者喜欢开快车,驾车时喜欢听音乐。
因此,与内向者相比,他们会更多地卷入车祸,甚至死在事故中。
随和性 外向者的箴言可能是“让我们更加活跃”,而高度随和者的箴言是“让我们融洽相处”。
那些在随和性上得分高者喜欢通过协商解决冲突;
而低随和者在解决社会冲突时,总是试图强调自己的权威。
随和者也更容易从社会冲突中退出,回避不和谐的环境。
随和性的个体把和谐的社会交往与合作的家庭生活当做最重要的目标。
随和的儿童在青少年早期更少受到恃强凌弱者的伤害。
正如你所猜测的,政客在随和性上一般得分较高,至少在意大利是这样的。
随和性的另一个极端是攻击性。
在一项引人注目的关于日常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攻击性与许多日常行为有很强的联系。
例如,因为愤怒而打别人;
事情不能正常发展时勃然大怒;
使劲摔门;
大声叫喊;
陷入争吵;
握紧拳头;
提高嗓门;
故意变得粗鲁;
破坏他人的物品;
推搡或打他人以及摔电话。
所以下一次再看到争吵的人,你也许想找到他们在随和性-攻击性维度上的位置。
简言之,随和性的个体与他人相处融洽、广受欢迎、避免冲突、争取和谐的家庭生活,而且倾向于选择将他们受欢迎的特点变成优势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