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182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三单元教案Word下载.docx

4 曹冲称象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用“一边……一边……”造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3.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曹冲称象的过程,学习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品质。

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1.结合课本中的图片,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步骤,说说他的方法好在哪儿。

2.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优秀品质。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

腿像四根柱,身如一面墙,耳朵像蒲扇,鼻子弯又长。

2.揭示答案:

大象(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3.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

谁能说一说大象长什么样儿?

如果让你称象,你该怎么办?

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七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

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期魏王曹操的儿子。

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曹冲称象》。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曹、柱、重、杆、秤、线”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学习“称、议、论、砍、止、量”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

学习“员、根”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相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对比示例:

员(队员)   圆(团员)

损(损坏)

根(树根)  跟(跟随)

狠(凶狠)  恨(悔恨)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称”的“禾”作部首时,最后一笔变为点。

“柱”的左部捺变为点,“主”三横分布均匀,末横宜长些。

“杆”的左边捺变为点,右边最后一笔略长,且为悬针竖。

“秤”的笔画较多,注意左右迎让。

“岁”的“山”略扁,下面横撇的撇要长于第四画。

“站”左边的“立”最后一横变成提。

易错提示:

“底”第三笔是撇,不能写成竖提。

“做”的右部是“攵”(反文旁),不能写成“夂”(折文旁)。

“船”的右边是“舟”,但横画不出头。

“然”上部的左边不要写成了“夕”。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禾:

称(称一称)——秤(秤杆)——移(移动)

木:

柱(柱子)——杆(一杆秤)——树(树木)

(4)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在文中标出)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1)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曹操带官员们去看象,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写官员们和曹冲各自的称象办法。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写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本文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

2.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件什么事?

(1)朗读指导:

用平缓的语气来读。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哪些要素?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人物、事物。

时间:

古时候;

人物:

曹操和他的儿子、官员们;

事物:

大象。

(3)提问:

说说“高兴”的含义。

“高兴”指愉快而兴奋。

(4)思考问题:

曹操为什么高兴?

他高兴的结果是什么?

原因:

因为别人送了曹操一头大象,所以他很高兴。

结果:

他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5)词语拓展。

①“高兴”的反义词。

②表示“高兴”的成语。

“高兴”的反义词示例:

生气 悲伤 烦闷 悲痛 痛苦

表示“高兴”的成语示例:

兴高采烈 欢天喜地 眉开眼笑 洋洋得意 乐不可支 喜出望外 眉飞色舞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一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并标出了课文的自然段,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和物。

那么,他们见到大象时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称重 石柱 船底 一杆秤 做事 岁月 站立 然后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七岁曹冲称出大象重量的事。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楚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2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定准高兴的基调,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

(2)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大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大象的特点?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象的身子比作一堵墙,把大象的腿比作四根柱子。

(3)提问思考:

官员们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官员们议论这一情景?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这为下文写称象埋下了伏笔。

(4)词句拓展。

①由“又高又大”拓展“又×

又×

”的词语。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关于动物外形特征的句子。

③用“一边……一边……”写一句话。

“又×

”式词语示例:

又高又瘦 又说又笑 又快又好 又香又甜 又大又圆 又白又胖

比喻句示例:

奶奶家的小狗全身长满白色的毛,像一团棉花糖;

它眼睛圆溜溜的,像两颗大宝石……

“一边……一边……”句子示例:

青蛙一边唱歌,一边在荷叶上跳。

2.学习第3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用热烈的语气,读出激烈地议论的语气。

(2)根据曹操称一称大象的想法,官员们提出了怎样的办法?

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3)思考:

上面的办法得到其他官员支持了吗?

为什么?

没有。

其他官员认为:

“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4)提问:

“直摇头”表示什么意思?

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直摇头”表示不停地摇头。

曹操“直摇头”说明他不赞成官员们提出的称象的办法。

(5)提问:

“曹操听了直摇头”与“曹操听了摇头”哪个更好?

前一句更好。

表明曹操不满意的程度更深。

3.学习第4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作者写曹冲“才七岁”的原因。

作者写曹冲“才七岁”是为了凸显曹冲年龄虽小,但聪明的特点。

(2)找出表示称象时动作的词语。

这些动词有何作用?

赶、看、沿着、画、装、称。

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写出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及步骤。

(3)朗读时思考:

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4)思考:

曹冲称象的办法可分为几步?

三步。

第一步,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做记号;

第二步,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称船上石头的重量。

(5)思考:

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曹冲采取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方法来称象。

这样不用浪费时间造大秤,不用破坏生态砍大树,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6)说说其他称象的办法。

拓展示例:

可以用称大牛的方法来代替称石头。

只需把牛赶上大船,这样还可以省去人工搬石头的繁琐。

或者直接让人上船,这比赶动物上船更加方便。

4.学习第5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提问: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

与前面“曹操听了直摇头”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曹操对儿子曹冲称象的办法非常满意。

(2)思考:

“果然”一词的含义。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文中是说称出大象重量这样的一个结果和曹冲预想的一样。

5.通读课文,思考:

曹冲为什么能想到称象的办法?

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曹冲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他和大家一样,也在思考称象的办法。

其次,他善于观察和分析。

他听了官员们的办法后,知道不可行,但他也从中受到了启发:

称象得用秤,那能用什么来代替秤呢?

他想到了船,可以把船当作秤来使用。

另外,他善于联想,他想到等量转换。

象是很大很重的,直接称象的重量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他就把称象的重量转换成称石头的重量。

由此他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这说明曹冲是一个聪明、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人。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象________,身子像________,腿像________。

官员们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这么大的象,________有多重呢?

又高又大 一堵墙 四根柱子

看 议论 到底

文中提到了哪两种称象的办法?

你认为哪一种办法好?

第一种办法:

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来称大象。

第二种办法:

第二种办法好。

因为第二种办法很科学,不用砍大树造大秤,也不会伤害到大象,所以说第二种办法好。

2.总结。

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多么巧妙啊!

对于一个才七岁的孩子来说,这实在难得。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曹冲一样,多观察,多动脑筋思考,多联想,就一定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5 玲玲的画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端详”“收拾”等比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并积累对自己有启发性的句子。

2.抓住课文中人物的情感线索,理解课文,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3.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1.学习生字新词,认清字形,理解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并积累对自己有启发性的句子。

1.抓住人物的情感线索,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1.展示古诗: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2.揭示古诗题目、作者:

这首名为《画》的古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之手。

本文的“画”则是一幅玲玲参加评奖活动的作品。

可是,在参加评奖的前一晚却发生了一点儿意外。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1.由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学习“玲、详、幅、评、奖、另、并、糟”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相对比的方法;

学习“催、叭、报、及、肯”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同音字相对比的方法;

学习“脏、懒”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学习“评、催”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动作。

玲(玲珑)  邻(邻居)

拎(拎包)  领(带领)

详(详细)  洋(海洋)

祥(吉祥)

幅(一幅画)  福(祝福)

副(名副其实)

奖(奖品)  浆(泥浆)

桨(木桨)

另(另外)  男(男孩)

别(别人)

并(并列)  井(水井)

拼(拼音)

糟(糟糕)  遭(遭遇)

嘈(嘈杂)

同音字对比示例:

叭(喇叭)  巴(巴不得)

八(四面八方)

报(报纸)  抱(怀抱)

暴(暴雨)

及(及时)  急(着急)

集(集中)

肯(肯定)  恳(诚恳)

啃(啃骨头)

“画”的“田”上宽下窄;

最下面的部分宽松且包住“田”。

“幅”左窄右宽,右部首横略短,“口”稍扁小。

“评”左窄右宽,“平”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竖为悬针竖。

“候”左窄右宽,中间短竖勿漏写,且右部上下两长横不要与短竖连上。

“报”右边的第一笔是横折钩,第二笔是竖。

“拿”上面是“合”,下面“手”横画宜密。

“并”上横短,下横长,竖撇稍长,竖为垂露竖。

“奖”的下面是“大”,不要多写一点写成了“犬”。

“另”上面是“口”,不要多写一横写成了“日”。

“及”注意笔顺,第一画是撇,稍长。

平:

评(评论)——秤(秤杆)——坪(草坪)

崔:

催(催促)——摧(无坚不摧)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4)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1)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

(2)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玲玲画了一幅画,要拿去参加评奖。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写玲玲弄脏了画,后来在爸爸的启发下补好了画。

(3)本文写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整张画看上去更好的事情。

(4)起因:

玲玲的画被弄脏,来不及画另一幅。

(坏事)经过:

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好事)

用开心激动的语气来读。

(2)这一自然段中的哪个词语最能表现玲玲此刻的心情?

得意。

说说“端详”的含义。

“端详”指仔细地看。

文中指玲玲很认真地欣赏着自己的画,对自己即将评奖的画充满信心。

玲玲得意的原因是什么?

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5)短语拓展。

与“得意地端详”结构相同的短语。

与“得意地端详”结构相同的短语示例:

得意地看着 得意地笑着 得意地展示

阅读了课文,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还知道玲玲的画《我家的一角》就要参加评奖了,真为她感到高兴。

但是,她的画真的能顺利评上奖吗?

好奇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读一读课文。

我们将会在下节课揭晓答案。

画家 一幅画 评价

奖励 时候 报纸 另外 以及 拿手

并且

玲玲的画要参加评奖了,她很开心。

可是得意就会忘形,乐极就会生悲。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玲玲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1.学习第2—9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语气时而伤心,时而高兴。

(2)通过男生、女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朗读并思考:

从“爸爸又在催她了”一句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从“爸爸又在催她了”中可以体会到爸爸不止一次催玲玲早点儿睡觉,但玲玲仍然完全沉浸在这幅画中。

这位爸爸和我们的爸爸一样,很疼爱自己的女儿。

玲玲为什么“伤心地哭了起来”?

因为就在玲玲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水彩笔掉到了纸上,把画弄上了多余的颜色。

所以玲玲伤心极了,就大哭起来。

这也是事情的起因,为下文写爸爸启发玲玲画小狗埋下了伏笔。

(4)“叭的一声”中“叭”是一个什么词?

你还能写出这样的词语吗?

(理解玲玲此时的心情,可以让学生们换位思考:

如果此时你是玲玲,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叭”是一个拟声词,指水彩笔掉落在纸上的声音。

这样的词还有:

叽、喳、哗、呜等。

(5)第6自然段中体现时间紧迫的词语是哪个?

来不及。

(6)其他表现时间紧迫的词语。

千钧一发 危在旦夕 十万火急 迫在眉睫 一触即发

(7)提问:

“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一句中的“仔细地”能不能去掉?

不能。

“仔细地”表明爸爸在很认真地看玲玲的画,同时说明爸爸在认真思考。

(8)提问:

“画点儿什么”一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爸爸经过认真思考后,想出了弥补这张画的方法。

同时说明这是一个爱动脑思考,又善于启发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父亲。

(9)思考:

文中哪一句是中心句?

从中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中心句: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作用:

这一中心句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

启示:

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事情弄糟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能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

因为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

今后我们遇到这样的事也要向文中的爸爸和玲玲学习,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通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发现。

得意(完成画作“得意地端详着”)——伤心、着急(弄脏画“伤心地哭了起来”“来不及了”)——满意(巧添小狗“满意地笑了”)。

(1)思考:

文中的“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中,“坏事”“好事”各指什么?

坏事:

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了,又来不及再画一幅。

好事:

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拘,巧妙地掩盖了弄脏的地方,使画增添了家的温馨,结果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把下面这些坏事变成好事。

①有一天,你的语文书忘在家里了。

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你忘记了!

③你的裤子膝盖上磨出了一个窟窿!

示例:

①向老师或者其他班的同学借一本。

②打电话问一问同学或老师。

③在窟窿处缝上有图案的布料。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能看出爸爸是一个爱动脑筋,又善于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父亲;

玲玲是一个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姑娘。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坏事”,这时,我们应当向文中的爸爸和玲玲学习,遇事肯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玲玲的画

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6 一封信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露西信的内容。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1.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2.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有口不说一句话,无脚能走千里路,能想家人心中事,桩桩件件记清楚。

书信。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

无论在何时何地,一封封家书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